洛南饮水工程扶贫掺假,再看毛时代如何“扶贫”


  近日,央视记者曝光“陕西洛南扶贫造假,饮水工程形同虚设,村民仍在喝雨水”:

  守着饮水安全工程却没水喝,村民至今还喝着雨水。五保户的安置点,住的却不是五保户。无水可用的村镇,水利部门竟然“政绩斐然”。面对质问,相关部门想的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抢夺拍摄者的设备来掩人耳目。

  记者看到住户家门口贴着“商洛市洛南县农村饮水安全明白卡”,上面对饮水安全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为什么农村饮水安全明白卡上的规定与现实严重不符?当地人表示:这些都是为了搞个形式,给你这张纸,往门口一贴,等上面来检查,就表示啥都有。

  尽管对某些地方“扶贫就是填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早有耳闻,但是看到央视记者在洛南实地曝光的真实情形,仍然令笔者震惊。用那句流行的话来问就是“How dare you”?!

  按照脱贫工作要求,确保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中最基本的底线。但央视记者在洛南灵口镇上河村的调查发现,虽然村子已经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洛南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还曾受全国表彰,然而从五保户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长满了青苔、直径不到两米的蓄水池就是周围十几户人家的水源,水面漂浮着杂物,水中还有蝌蚪和各种浮游生物……

  要知道,包括饮水工程在内的扶贫项目都是有上级拨付的专项扶贫资金的,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据央广网的报道,仅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陕西省就查处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293件。

  此次央视曝光的洛南县灵口镇,位于洛南县以东20公里,距河南省仅10公里:

  而说起洛南,不得不让笔者想起,在大秦岭深处的洛南县以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的一条长约60公里、宽深各1.7米的洛惠渠。洛惠渠修建于人民公社时期,同样是一条人工“天河”,比享有盛誉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要早开凿三年。当年红旗渠修建之前,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还专门派人到洛惠渠“取经”——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

 洛惠渠的干渠今貌

-2-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处于大秦岭东段南麓,自古为陕西东南门户。洛南县辖区有一片绵延40多里的丘陵地带,位于洛南县城以西、洛河之南,称为梁塬。梁塬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称,坡塬交错,沟壑纵横,耕地面积广阔。

  然而,守着这么多耕地的梁塬却是名副其实的“旱塬”,数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一片干旱的“焦土”,群众饱受无水之苦,由于缺水,日常吃水全靠涝池蓄集雨水;每年庄稼收成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

  四十里梁塬饱受干旱之苦,然而,塬下浩浩荡荡的洛河水却自西北向东南白白流去,梁塬百姓只能眼巴巴的望水兴叹。

  1952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洛南逐渐兴起,一个个农业互助组相继成立。

  后来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洛南永丰镇白塬村党员白学清,在村里担任了互助组组长。他带头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给玉米育种,在当年大旱的情况下成功播种了36亩“泥团玉米”;白学清还带领组员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互助组因为成功抗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的支持,1954年,互助组办成了初级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1958年,全村灌溉面积达1488亩,粮食平均亩产从百斤左右增长到400斤以上,实现了“旱塬稻子栽,养鱼副业来,鸭儿成了群,莲花水中开”的美好愿望。

  白学清出身贫农家庭,给地主当过长工,饱受压迫,却热爱生活,会唱秦腔,是一位“农民诗人”。洛南解放时,白学清还编了一段快板:“年年盼,月月想,盼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来了晴了天,穷苦人民把身翻;共产党给咱做主张,穷苦人民紧跟上……”

  白塬村抗旱脱贫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白学清这样觉悟高的农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然而,四清运动中白学清却挨了工作组的整,于1965年含冤去世;这似乎不是个例,红旗渠的杨贵、兰考的张钦礼都有类似遭遇。

-3-

  然而,白学清的抗旱脱贫成功经验却只是局部经验,对于没有地下水的地方并不能适用,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洛南县“靠天吃饭”的问题。

  1955年,解放前在商洛从事地下工作的张东开始担任洛南县县长。张东是1938年入党的老革命,解放后仍然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上任伊始,张东就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白学清所在的白塬合作社和梁塬地区的柴峪合作社抓水利水土保持试点工作。上面介绍的白学清带领社员挖涝池蓄水抗旱的做法,正是来自县长张东的亲自指导和大力支持。

原洛南县县长张东同志

  1957年,商洛专员公署召开县长会议,部署兴修水库。张东慨然接受任务,开始着手商洛地区第一个水库——西湖水库的修建工作。为了解决40里梁塬的缺水问题,张东又带领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勘测,在洛源镇察看地形时惊人地发现,他们所处的洛河上游地势竟然比梁塬还要高;张东立即让随行人员一路向东测量到永丰,提出修建洛惠渠的初步方案。

 洛惠渠取水口

  “悬崖上凿渠通水”的大胆设想比红旗渠早了三年,有人认为这是盲目蛮干、劳民伤财,个别不到实地了解情况的上级领导也提出反对。好在县委书记冯培智全力支持县长张东的方案,两人不惧流言,顶住压力,凭着一股革命豪情和大无畏精神,决心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决定倾全县之力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

  然而,这样一项艰巨的工程对于贫穷的洛南来说,没有资金是不行的。为了争取上级的支持,县长张东带人骑着骡子,先后10多次赶赴陕西省政府专题汇报,最终获得了省政府的支持,争取了500万元建设资金,还请来了水利专家做指导。

  当时勘测工作从进水口一路放下来,落差要保持在千分之一内,遇到悬崖,测量人员就在高处打下一只钢钎,将绳头绑在钢钎上,另一头绑在腰间,脚一蹬人一跃,从高处一节一节向下,进入测量点,做下标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修建这样一条人工“天河”,靠的就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经过周密的勘测、设计、论证,方案最终确定,1958年9月正式开工,县长张东任团长,书记冯培智任政委,抽调干部40多名、民兵3000余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3000人分成三个营,每营又分成三个连,每连又分成三个排,按照军事编制推进工作。

  这项工程能够得以推进,离不开洛南人民的全力支持。三千人的民兵队伍抽调的是各地的精壮劳力;为了不耽误各个公社正常的生产任务,这三千人的队伍采用的是轮流制,每三个月一轮换;而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粮,则是由出劳所在村组主动承担;工程队伍的住宿,靠的则是沿途家家户户的社员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

  施工过程遇到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这时人民群众就发挥出了无穷的智慧。施工中炸药少,群众就用硝铵、木炭炒制;没有导火索,就用棉纸包上黑火药当做导火索;炸药没有了,群众就先用木炭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使热石受冷裂开……

  在修建洛惠渠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其中有16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6人致残。

  据洛南县志记载,修建洛惠渠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而1958年洛南全县的财政收入才183万元。人民公社广大社员的这些巨大付出是完全无私的,更是无法计入我们今天热衷的GDP概念的;为了支援洛惠渠建设,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所有干部职工每人每天节约半斤粮送到工地。

工地上,从营到连,从连到排,从排到班,所有的干部与工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席;最苦、最难、最危险的工作,都是党员先上。

  1959年12月16日,洛南县委、县政府在永丰席洼工地举行通水仪式。看到洛河之水汩汩地流上了梁塬,流进了自家院子,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县长张东和县委书记冯培智哭了,老百姓也哭了;白学清高兴得接连赋诗:“白战太阳夜战星,洛惠渠上争英雄”!

  洛惠渠的通水,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6万多亩水浇地,一举解决了保安、永丰、城关以及卫东等乡镇1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1960年,梁塬群众在旱塬上破天荒的种出了稻子,亩产达542斤。

-4-

  通过上面的历史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洛南县在毛泽东时代“水利扶贫”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条因素:

  首先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保障和党的坚强领导;

  二是党员干部保持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起到了躬身先行、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了,发挥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反观洛南饮水工程扶贫掺假事件,这几个方面全都走向了反面:扶贫项目变成了让资本获利的工程承包;扶贫资金被中饱私囊;官员在上搞顶层设计,群众被排斥在外……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都是足够深刻的!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