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方日记引发的疑惑

2020-04-19
作者:尹建杰 来源:乌有之乡

  对方方日记的看法,我和许多人相同,认为它同疫情一样,火爆一阵就会过去,以后虽还有人不时会记起它,但也不必太在意。谁知又传出马上要在国外出版并改名武汉日记,又是一番爆炒。真应了专家的话了,这病毒恐怕要和人类长期共存,方方日记的影响可能也会长期存在,随着病毒发作的起伏,时不时虐一下支持和反对者们的心。不是人们非要这么虐自己,而是肯定会有人及时拿出这割裂情绪的工具。

  对日记本身的内容,有太多的人以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叫骂,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连国内疫情都基本得到了控制,争论还在持续,这让我之前的几点疑惑更加强烈起来。其实,类似疑惑之前就有,只不过这次因为日记的影响而更加鲜明。

  一、为什么参与辩论的大多是自媒体?

  参与讨论的自媒体多,这很好理解。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只要不违法违规都可以在海量的自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看法。参与其中的公办媒体寥寥无几,却让人很难理解。我国以各种形式获得公共资源支持的传统媒体,虽然不像自媒体那样随意增加,但也是数量众多,若要将有影响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也许有正规刊号的传统媒体还要多。

  这么多的公办媒体中,明确支持方方的不多,一般都是以模糊的方式给予支持。明确反对的更少,印象中只看过《环球时报》胡总编以委婉的方式提出过异议,被支持和反对者包括方方本人扬了一脸的灰。胡总编被称为著名的红色“大V”,他的态度都是如此,真的让人生出一些疑问。

  是公办媒体人落后于时代不敏锐?这些公办媒体虽说是由传统媒体传承而来,但都办有自己的网媒。记得前段时间某云社一名相声演员在演出中有出格言辞,在网络中引发了不大不小的争议,某重量级公办媒体立即对其进行了点名谴责,尽管该演员进行了道歉,还是遭到了口诛笔伐。因此,公办媒体不但有流量制造的控制权,也很善于捕捉热点。公办媒体的这次行动也值得点赞。

  是日记现象不热、不火、不值得关注?日记所引发的关注甚至已经超过疫情了,就流量创造看,它可能已经超过任何一个单一事件。就事件的影响看,据说已经引起家人反目、朋友成仇,有的老同志甚至血压升高,心脏不适,完全发展成了一场严重的网络群体事件,事件的后续影响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情绪和心理所造成的撕裂是不可估量的。一般情况下,任何媒体都不会对这么热的题材充耳不闻。

  公办主流媒体发声会影响言论自由?言论自由首先应该是主流媒体的自由。这些媒体由国家资源支撑,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丝毫也不会改变它首先是一个媒体,应该履行媒体的责任。将其等同于政府管理部门,这是西方攻击我们的借口,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情绪的障碍。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极其恶劣,因为疫情发展,这种状况更加恶化。国际舆论环境中这种被动局面暂时可能无法改善,那么国内社会情绪这种着了魔似的对立还要持续下去?除了听之任之的“群体免疫法”,还有谁有力量能弥合当前社会心理的分裂与对抗?除了主流媒体,没有其他力量了。因为它们掌握的资源最多,占据的位置最有利。

  其实,希望主流媒体出来说话的远远不止我一个人。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为什么主流媒体不谴责方方日记”的自媒体文章。文章说,争论到现在,主流媒体还没有谴责方方,是因为方方尽管批评了国家的体制,被西方作为指责的托词,但她在日记中并没有明确说疫情的起源来自武汉,西方也就无法根据日记将病毒起源的“锅”扣在中国身上。方方是以另一种方式帮了国家。天哪,这是一种什么推理,病毒的起源是由方方说了算么?方方没说过的话西方就不会说么?就算真要证明病毒不是起源于中国,一定要用这种杀敌一个、自损一万的方法?当然,从字里行间,该文作者绝对没有恶意。这说明,有些人已经被日记的争论折磨得魔怔了,久等主流媒体而不到,只好将方方阿Q成西方舆论界的“余则成”了。

  为了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外交部发言人已经化身成战士冲锋陷阵了。干好国内的事永远最重要,我们常说,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别人就拿我们没办法。那些拿着国家工资的理论专家和占据公共资源的主流媒体们,还在躲什么呢?等什么呢?失去了战斗性,就失去了价值。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快拿起你们的理论武器,加入战斗吧。不要让国内民众真的成为舆论控制者们手掌心的“乌合之众”。

  二、为什么方方日记能在网络中大行其道,而批评、举报某些官员和部门的情况反映却屡遭封禁?

  方方日记在国外预出版时,宣称她在国内受到了言论封锁,这不是真实情况。方方最初在微博上发表日记被禁,这大概是某个反对者举报,微博根据规则进行了屏蔽,她后来通过别人在微信上正常发表,如果真是某个部门要对其禁言,她的日记肯定在哪也发表不了。不过,方方有言论自由,不代表其他人都有言论自由。很多时候,涉及到某些具体单位、官员、名流的举报或批评经常会被删帖、禁言,甚至跨省追捕。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者深知国内实情,将有些人的遭遇安到方方身上,无非是为了装弱者、博同情、求关注。

  然而,事情的关键并不在此。方方日记大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对政府的应对和体制进行批评,是一种“大”批评;而对某些具体单位、个人的批评无疑是一种“小”批评。为什么“大”批评可以畅通无阻,而“小”批评却经常遭受禁闭?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现象。对此,《环球时报》胡总编在他的《我们为什么删帖多?胡锡进:就像球场上锋线和中场出了问题,全指着守门员了》中有过专门论述。他认为:

  “问题出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在事情涉及到自己的时候,本位主义立刻冲到了前头,这个时候他们为了工作方便,或者为了某个官员个人的利益,就会用权力压舆论,要求宣传部门和媒体“配合”他们的工作,并且偷换概念,把舆论支持党对国家的领导异化成对他们具体地方和部门工作的无缝支持,甚至帮他们掩盖问题,避祸消灾。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是与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相背离的。”

  这下说清楚了。网络舆论中存在的抓“小”放“大”现象,其实是个别部门或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舆论引导变为私器,但又为了显示对言论自由的支持,或者其他原因,对危害更大却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言论听之任之。

  抓“小”放“大”现象不改变,不但不会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还会使老百姓的利益受到双重损害。一方面,由于抓“小”,群众的具体利益损害可能无法及时纠正;另一方面,由于放“大”,群众的整体利益即国家利益终究会受到损害。如果由方方日记的反思能使这一现象得到改观,倒也是一大贡献。

三、为什么我们在课本里远离了鲁迅,而有些人却扛起了鲁迅的招牌?

  有人将方方称为“当代鲁迅”,这是日记粉丝们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撑。当日记准备在国外出版的消息传回国内受到众多谴责时,马上有一篇《鲁迅,你凭什么出版狂人日记?》的自媒体文章走红网络。

  抛开二者的历史背景、艺术成就不说,方方和鲁迅有没有相同之处?应该有,起码表面上有,不然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赞赏。二者都是反对当时所处的体制。鲁迅以笔为枪,与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黑暗势力进行激烈、英勇的战斗。方方说她的日记和国家之间没有张力,记录的都是一些温和的批评,看来她的粉丝们首先就不同意。

  近几年,中学语文课本进行了调整改编,鲁迅的文章有的被删除,有的被调整,但鲁迅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鲁迅是“一个好人、专门骂体制、反强权、帮助弱者”,鲁迅的文章读的少了之后,人们心目中便留下了这样直白的印象。方方之所以支持者众,恐怕和人们心中这种“骂体制”便是“反强权”,也是“帮弱者”的逻辑有关。

  当某种逻辑拥戴者众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去指责他们是“乌合之众”。是谁造成了这种逻辑盛行?在过去许多年中,是不是有不少侵害民众利益的事得不到纠正?某些部门和领导是不是对批评的话语越来越不耐烦?鲁迅的一些文章被删除、调整,除了教学需要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为一名普通群众,我觉得,别怕鲁迅,别把鲁迅的精神丢了,不然就会有人扛着鲁迅的招牌给我们找来更大的麻烦。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