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人口问题影响国运!建议尽快调整生育限制政策!

2021-02-23
作者:李光满 来源:李光满冰点时评

  我国的人口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有两个关于我国人口的新闻,第一个是公安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人,新生儿出生数量较2019年下降了170多万。照此趋势,我国将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危机。第二个是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消息称,国家卫健委根据工作职能,已就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作出答复。这两个消息直指中国即将面临重大人口问题以及中国相关部门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个新闻,2020年我国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人,新生儿出生数量较2019年下降了170多万,不排除还有一部分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进行户籍登记。

  从数据来看,1985年到1997年,我国年出生人口为2000万以上,1987年为2508万,是最高峰,1988年到1990年年出生人口都在2300万,1994年年出生人口开始低于2100万,1998年之后年出生人口开始低于2000万,1999年为1826.5万,2001年跌破1700万,2004年只有1588万。

  再看2016年恢复二孩政策以来各年新增人口数据。2016年,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回升到1786万,是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最高年份,但2017年、2018年又开始下降,分别为1725万和1523万,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2020年新增人口1003万的数据并不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而是公安部数据,即使2020年出生人口不是1003万,而是1200万,那么新增人口也是在继续下滑。恢复二孩后五年数据显示,以前预测的恢复二孩政策后新增人口将出现大规模增长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而且还多年连续下降,甚至比恢复二孩政策以前还低。

  另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民政部门登记结婚1346.9万对,此后逐年减少,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仅为947.1万对,比2013年减少400万对,下降三分之一,结婚登记下降则意味着未来生育率也将出现下降。当前面临的生育形势是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快速减少,生育率大幅下滑,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从生育率看,2016年生育率为1.7、比2015年有所上升,但从2017年开始下降,2018年下降到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我国生育水平低于全球2.47的平均水平,低于1.67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如果按照目前发展趋势,我国生育率还会继续下降,未来我国生育率有可能会低于1.3。

  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并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泽平宏观”数据,2019年我国老龄化达12.6%,2022年我国老龄化将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01-201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19年年均老龄化程度增加约0.4个百分点,2019年较2018年增加0.7个百分点。老龄化加快和整个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养老负担问题、就医费用增加问题、子女负担问题、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军队兵源问题。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加。据“泽平宏观”数据,2019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5855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的实际盈余为负13538亿元,连续7年为负。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负4504亿元,实际盈余连续6年为负。现在还有国有企业股权划转补充社保,按照某些人要弱化国有企业的主张,一旦失去国有企业股权资金划转补充和国家财政补贴,全社会养老金将会出现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8年的13.7个月,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5。

再次是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据“泽平宏观”数据,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年、2013年见顶,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降至约9.9亿,我国就业人员总量2018年首次出现下降,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

  2015年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仅26.7岁,中国、美国分别为37.0、37.6岁,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50岁,美国、印度分别为42.3、37.5岁,随着劳动力的持续减少,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我国的部分制造业将持续不断地向其它国家转移,随着人口优势结束,我国将无法维持全产业链,无法保持制造业优势。

 第四是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之后,我国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将会逐年降低。据“泽平宏观”数据,按照目前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趋势,2050年左右开始我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我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届时我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我国的人口优势将会消失,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地位会下降,我国在与美国、印度、欧洲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军队的兵员来源也会受到影响,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问题呢?归根结底是因为生育成本太高,生育、照顾孩子、教育、住房、就医等负担持续增加,使得现在很多家庭失去生育意愿,生育一孩还算勉强,生育二孩已经力不从心,生育三孩更是无法承受之重,这就是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生育率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有人预测的放开二孩政策后农村出生率会大幅增加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主要还是农村孩子的照看、教育、就医、住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在城里获得平等地位,孩子就学、购房等政策都没有得到落实,收入偏低、生活无法保障。

  第二个新闻,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资源环境战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做好政策调整后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这里的关键是最后一句“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这个答复的时间是2020年年8月26日,公布时间却是2021年2月18日,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公布这个答复?

  人大代表在建议中说,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提高生育水平,关键是要顺应群众期待、聚焦群众期盼,在公共服务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解决家庭生育养育子女的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的生育积极性。

  其实我国人口问题一直存在,人口总量减少并不仅仅是东北的问题,而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除了一二线大城市、省会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是净流入,全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大都是人口净流出和净减少,我国的人口危机和大城市病正在逐渐显现。由于未能及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或调整力度不大,我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我国未来100年甚至千年的国运和兴衰。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在世界上保持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实现全产业链、保持强大制造业、保持庞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基础,一旦失去人口大国地位,一旦失去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旦失去庞大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势,我国的大国地位将不保,我国的竞争优势将不保,特别是我国一旦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未富先老、失去竞争活力、陷入严重衰退,我国的国运将出现危机。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著书立说,鼓吹人口爆炸论、资源有限论、粮食危机论和能源危机论,认定地球人口最多只能够承载35亿等等,而现在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想方设法鼓励生育,唯有我国仍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着眼于中华民族未来50年、100年甚至500年和1000年的发展、繁衍和在全球大国竞争中的地位的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因此我建议,应尽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尽快阻止出生人口下降趋势,保持我国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我以为人口危机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事关国运的大问题,我们不仅要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而且还要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做好生育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坚决扭转出生率下降趋势,使我国能够继续保持人口大国地位,保持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保持制造业大国优势,保持和发展强大国防。

  人口问题不仅是百年大计,更是千年大计,希望国家尽快出台人口新政,尽快解除人口危机,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