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中英关系的深层含义
习近平主席近日出访英国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中英关系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成为讨论的热点。一般认为,经济上的合作是中英关系走近的原因。正在衰落的英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亲密地走到一起,很容易被理解。但我认为,经济因素不是中英关系紧密化的全部原因。
2014年,英国GDP排名世界第六,总量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强。GDP排名前五位中,除中美之外,还有日、德、法。中国与前五位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大概都比英国重要,尤其是习主席前不久访美所取得的成果。那么,为何中国与GDP排名第六的英国的合作关系会受到特殊的重视和关注?经济当然是一方面,尤其是对英国。对于中国来说,经济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深层含义。
世界近代史上中英交往早期最著名的事件是马嘎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访华,两次访华的成果没有达到英国的预期,不久之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我们今天不是要重提是非恩怨,而是想指出英国当年的心态。自从欧洲启蒙运动和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所代表的西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认为它所代表是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拥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正确方式。在这种心态指引下,英国觉得自己采取的一切行动,哪怕对他人蛮横地采用武力手段,都是为别人好,都是打破别人的落后野蛮,给别人带去先进文明的善举。
英国当年这种文明的自豪感事实上也与它的经济成就相伴随。当历史从英国独领风骚的十九世纪进入二十世纪时,英国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开始被后起的美国取代。这一新旧交替的事件实际上并不非常严重和深刻,因为,美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英国的儿子。因此,英国在从世界巅峰位置退下之时,由于美国与英国的近亲关系,英国的文明自豪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或损伤。英国与美国紧紧走在一起,保持和延续昔日的地位,并不需要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
一百多年前,由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中国陷入了困境,沦落到几乎可以被世界忽略的地步,甚至差点被肢解瓜分而不复存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若想重新被世界接受和尊重,只有变得与西方一样。然而,一百多年后,中国以西方不太容易理解的方式,在经济上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并很清晰地显示出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势头。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产生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英国延续着它的文明自豪感,但并没有保持经济上的优势;中国没有完全按照西方文明的逻辑发展,却获得无法忽视的经济上的成功;如果当初中国变成与英国一样,中国会有今天吗?再往前和往后延伸——如果清朝就变成与英国一样,清朝能维持它鸦片战争之前的地位吗?如果未来中国超越美国之后变成与英国一样,中国会不会也像英国一样难以持久地保持领先?此外,英国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几百年来给世界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灾难,至今依然制造着世界的动荡,西方文明没能给世界带来长期的和平稳定。那么中国文明能给世界带来另一番气象吗?
这就是中国与英国彼此走近的深刻背景。它不仅仅是一个衰落帝国想抓住救命稻草的应急行为,而是两种文明、两种文化平等的对话。虽然一百多年前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越了英国,美国并且保持了相当一段长时间的领先地位,但是,美国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几乎都来自于欧洲,尤其是英国。美国除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外,在文明价值理念上的根本性创造并不多。在被美国从经济、军事上超越后,英国灾昔日帝国的斜阳中依然保持着文明价值理念上的领先地位。诞生于美国的思想家、理论家,还不足以取代英国历史上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字。美国曾经幼稚地坚守意识形态的顽固,企图在中美关系上将意识形态与经济绑在一起。事实证明,美国人的这种做法几乎就是自找麻烦、自相矛盾。英国的做法与美国很不相同。
英国与中国的走近不是简单地因为经济而不顾价值理念,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某些三流国家才会无所顾忌地施行。对于英国这样代表着西方文明核心高地的老牌帝国来说,中英关系的改善与深入合作意味着英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开始重新看待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这是西方文明对于自身数百年傲慢的反思,也是西方对于以往数百年歧视东方文明的反思。事实很简单——西方文明难以保住他们的领先地位,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惨痛失败后,居然如凤凰涅槃一般神奇地复活,这种能力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具备的。世界上其他文明只要失败一次就永远结束了,只有中国文明,即便失败了多次,依然能够重生。这种能力连西方文明都欠缺。
因此,中英关系在百年历史尺度中的调整和改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两种文明开始出现的平等对话,是两种文明关系的调整,是对“普世价值”重新认识的开始,是对人类未来前景的重新展望。虽然它还只是羞答答地刚刚开始,但一旦开始,这个过程就难以停止,它必将深刻地改变世界,影响世界的未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该从此改变百年来崇洋媚外的习惯心理,重新认识我们自身,坚定对于自己的传统、道路、文化的自信。这是话语权地位改变的开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