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为什么要批判宋江?
文化革命,当然离不开在文化上的批判。
如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
直到今天,依然彰显着毛主席当年的批判实在太有先见之明,让普通老百姓深刻地明白,宋江的投降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的地方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总有人性格是懦弱的,总有人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想牺牲民族利益,总有人目光短浅对敌人想当然,所以总会有投降派的出现。
批判宋江,就是批判当时国内的软弱之人,同时也告诉人民,投降修正,梁山好汉最后的结果多数的下场很悲惨。
对修正主义,对帝国主义,不应该学习宋江,可以暂时失败,但绝不应该投降。
可惜的是,前些年美帝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现在又对中国征收54%关税,依然有不少人发些投降论调,对中国阴阳怪气。
有些人是坏,有些人是软骨头,有些人是无知,不知道谈判,那也是斗争的艺术。
幸好当年毛主席发动批判宋江投降的教育深入人心,知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当然啦,当然更侧重批判方向的问题。
毛主席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结局悲惨。
宋江接受招安为何结局那么悲惨?
可以从招安的路线去分析。
宋江当时接受招安,他的说法是为了梁山兄弟们谋一个前途。“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个思想有什么方向问题呢?
梁山好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这个“道”就是要反抗压迫,但最后你竟然去拥抱当年自己反的东西,道义上就先输了。
而且宋江口中的为兄弟谋一个前途,只不过是为了梁山的领导干部们谋一个前途。
至于梁山的士兵、伙夫、后勤,甚至包括梁山泊周围百姓,拥护替天行道的当地群众皆是宋江封妻荫子,混取编制路上的炮灰和垫脚石。
宋江这种思想不但得不到古代鹰派的拥护,实际上也得不到基层士兵和百姓的拥护,所以宋江在组织路线上只能依靠谁?
他依靠的只能是同样具有招安思想的旧官僚阶级、旧地主阶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梁山泊里核心岗位的领导权都掌握在招安派手里的原因。
而对于招安派来说,他们想的仅仅是为梁山的领导干部阶层谋一个前途。
所以打起仗来,士兵的死活是根本不重要的,梁山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重要的,更不要说什么解决民生的问题了。
于是在军事策略上,他们采取的就是和方腊拼消耗,打攻城战和阵地战,对于要不要搞个根据地,要不要发展和扩大梁山的力量完全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
在打仗时,想的不是灭敌存己,而是拿下一些山头,好到朝廷里去做官。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梁山有自己军师力量和团结一致的士气,这时候朝廷还会有所顾忌,可等他们的力量在与方腊消耗干净以后,你宋江去为兄弟谋前途的谈判条件有什么?
很快就失去成为朝廷统一战线的价值。
宋江在政治上的路线是错误的。
这也是毛主席为何要批判宋江的原因。
毛主席说:“《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确实如此,其中有革命元素、反抗精神、修正主义、投机分子、投降路线。
鲁智深、武松等人践踏规则蔑视法律,为什么反而被人民大众认为是英雄?
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压迫,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对人民来说也是反动的,所以他们破坏这个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是进步的、高尚的、替天行道的。
当然像李逵的反人类恐怖主义行径,还有投降路线和投机主义我们必须要批判的。
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个“理”是“替天行道”,这个“道”是人民要生存,要解放束缚,要反抗压迫。
但从《水浒传》我们又了解到另一面:古人造反的动机很多,甚至是心怀鬼胎。
有替天行道,有路见不平,有走投无路,有官逼民反,有体制内提升自己议价能力,很多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像张麻子这样抢有钱人发给穷人的少之又少。
而我们党作为先锋队,是要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要为人民服务,是要跳出历史周期律,所以仅仅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行不通,也不应该停留在这。
所以必须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革命,否则就像梁山泊这样,让投机分子混进内部,最后走上右倾投降主义这条路。
修正主义,帝国主义,都是我们的敌人,他们存在的固有矛盾,使其不想立地成佛,故不会放下屠刀,投降意味着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