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有两个剧本,一个是《锦衣》,另一个是《鳄鱼》。
《锦衣》取自一个民间故事,说一只成了精的公鸡夜夜与姑娘相会,被发现后飞天了。
大师先是把这个民间故事写成了小说,看点在结尾的一句话,公鸡在飞天时留下一句话:“有问题问莫言”。其含沙射影的对象不言自明。
颂明批判过这个小说,并写了同题小说《锦衣》。
后来大师又把这个民间故事改成剧本,以清朝末年革命烽烟正起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说革命党人计划攻打县衙。革命党人利用“公鸡化人”的传说,制造混乱,成功攻打县衙。其中衙役捉拿革命党的戏词是从传统戏剧的戏词中“剥”来的。
作者把人物当成了手中的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种完全不依据现实社会矛盾、情感纠结、完全是主题先行的写作方法实际上是在“玩弄”文学而不是创作。
另一个话剧就是《鳄鱼》。我在刚刚发表的谈“人机协作”的文章中已经分析了。我高度怀疑这是AI的作品或者说是“人机协作”的作品。我给出的理由就是作品人物概念化特征,符合AI通过"道德标签数据库"生成角色的典型模式。这种将复杂人性简化为"欲望之恶"不同变体的处理,接近算法基于伦理框架的推演逻辑。"鳄鱼"作为核心隐喻被解构为纯粹的荒诞符号,而缺乏文学意象应有的多义性与生长性。这种固定象征手法与AI的"主题-意象映射算法"高度吻合。贪官心理刻画缺乏生活真实,这种"类型化心理描写"正是当前NLP模型的典型局限。
关于《鳄鱼》是AI作品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大师曾亲口说过他的诗歌是诗歌软件写的。还说过对于某作家的文学奖颁奖词他写不出来,就让AI写了。可见大师是有着请AI写作的习惯的。
这两个剧本都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吹捧。吹捧词也完全是“概念化”的,止于空泛的“道理”。
文学界这种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矛盾、情感纠葛和人物个性的胡编乱造和盲目鼓吹的风气,是文风堕落的表现,是不足为训的。
AI深入介入创作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
然而AI再完美它也只是一种工具。假如我们的作家用AI写作,然后拿来“自我封神”、沽名钓誉。那就不是正道了。
从根本上说,文学艺术都是有利益属性的。假如用AI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AI创作,然后再由AI评论、鼓吹,为文学垄断推波助澜,那就真的是太可怕了!
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系统、科学、完善的文艺理论的建设。在AI算法中设定美学逻辑,保持AI创作“正义”性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文/颂明,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