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如何认识?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实践?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同样是对面实践,有的人说人民公社“饿死了几千万人”,而有的人却说人民公社是我国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集体经济时期净增加了4亿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才是“实践”?再如,有人说农村集体经济搞了二十多年,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另有人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供养四、五个孩子非常普遍,那时的农民大多是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是农民最兴旺的时期,这到底是前一种说法更能体现实践的效果,还是后一种说法更能说明实践的效果呢?
【一个梦-走向未来】说:“实践证明,人民公社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即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属性的理想社会主义,根本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说难听点,人民公社是平均主义的假社会主义。牛耕人种的原始生产力,被“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不劳照样得”的平均主义即假社会主义束缚,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结果闹得全国人民连温饱都成问题。”
这位朋友的留言涉及了以下几个问题:
人民公社体制是不是超越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
人民公社是不是平均主义?
全民人民的温饱问题是不是人民公社带来的?
现在我们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看看这位朋友的说法是不是符合实际?有没有反映实践?
一,人民公社体制是不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
我国以土地为私有制的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生产力,是一种原始的生产力状态。在1949年解放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相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农业原始生产力需要迅速转变为现代生产力,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因此,我国人民公社体制的产生,首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开始之初,首先形成的并不是机器大生产,而是同样以手工为主的工场手工业。
为什么作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能够战胜小农生产方式的个体农业和其它手工业作坊呢?
原因就是因为工场手工业是建立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它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一章)中分析了它的特点和优势。马克思说明了:协作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从活劳动来看,协作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从死劳动看,协作可以节省生产资料。除此以外,1,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力,这种集体力,大大超过了许多单个个人劳动能力的总和,它使单个人无法完成或需要很长时间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2,协作使许多人劳动,由于竞争心和精神振奋,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3,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适应了生产过程整体性的需要,缩短了生产时间;4,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迫的任务;5,协作可以在很大空间内同时进行劳动,可以适应大型工程的需要并节约生产费用等等。协作基础上形成的集体形式的生产力,或者说现代生产力,打破了个体生产力的局限,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集体形式的生产力与单干形式的生产力的这种区别,同样存在于包干到户的单干形式和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形式。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举过一个使用脱粒机的例子:譬如一个生产队,三十户左右的人家,一百多口人,200多亩耕地,本来生产队用一大一小两台脱粒机(四工位和两工位的各一台)就可以解决队里的脱粒问题。但是,在分户单干之后,虽然每户的责任田多的只有五、六亩地,少的是二、三亩地,但30户人家每户都要买一台脱粒机和一只马达,需要额外多出七、八百元的费用,因为你总不能年年总借别人家的机器用吧。而在脱粒作业时,集体生产时七、八个人相互配合、小组化的流水作业,一般当天收上场的麦子或稻子,当天开夜工完成脱粒。而分到户之后,常常是一个人要完成脱粒的多道工序,去捧稻时,就不能上机脱粒,脱粒机空转的时间很多,而且即使是两工位的脱粒机,也常只是一个人操作,无论是机械利用效率还是电能的利用效率,都是不能与生产队时作业组的生产方式相比的。
我国农村所以会从互助组、经过合作社,再进一步发展到人民公社,正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从原始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生产力的这种转变的自然要求。而事实上,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的实践,也很快使我国农业实现了电力化、水利化、种植和管理科学性的阶段性的发展。到改革之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开始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村集体经济对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整体使用的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结束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农业由养活6亿多人的生产水平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的水平,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66%,这个提高幅度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突出的。我国粮食总产也由1956年的1.92亿吨增加到1983年的3.87亿吨。粮食产量的增加幅度也是非常显著的。而更重要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还为国家提供了将近一半的资金积累,为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支援,而人民公社时期人口的增加和文化教育体制的普及,更是为改革开放的世界工厂的形成和人口红利提供了准备。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那些基础工程,并没有进行人民币计价来核算其价值。如果这些工程按照土方量进行计价核算价值,则是一个天量的财富。许多人忽略了这一重大事实。而这些基础工程则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长远持久的服务。
二,人民公社在分配上是不是平均主义?
这位朋友与许多人的观点一样,认为人民公社在分配上是平均主义。正是因为平均主义,因而大家上工是出工不出力。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在生产队时期,是采用工分制进行分配的,它是类似于股份制按资分配的按劳分配制度。一般的生产队,有时间工和定额工等不同形式的记工法。但凡可以采用定额记工的,即采用定额记工方法,多做多工,少做少工,不做就没有工。在采用时间记工的情况下,则同样是按照劳动时间多长记工,同样的是多做多工,少做少工,难不成你做半天,人家做一天,你也有一天的工不成?至于在同样的时间内,社员之间当然也有做多做少的区别,但凡采用时间记工的场合,大家是比较轻松的农活,农活要求在质量方面而不在数量方面。
一年下来,社员之间的工分差别是很大的。譬如我们队里,多的一年有450工左右,少的只有300工上下。差别还是很大的大。
许多人认为人民公社是平均主义,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生产队是体力为主的劳动,同样的强劳力之间,在体力上的差别有限,因而工分和工分收入也有限,这看起来似乎差别很少,因而误认为是平均主义;如果同样的制度,用到工厂的机器作业,差别就会放大许多;而如果是用到高科技企业,那差别就更大;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产队分配时有口粮和工分粮的分配,即即使有的家庭劳动力较少,但孩子却多,但每个人口都有一份口粮,有人这就是平均主义。这也是一个误解。因为分的口粮不是白给的,是分到粮食的家庭是必须拿出购买粮食的现金的。分口粮不等于可以白吃口粮。
还有,人民公社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也是按劳分配的。搞得好的生产队多分粮、多分现金,搞得不好的队,少分粮,少分现实甚至没有现金分,这完全处决于生产队的生产经营状况。
人民公社整个的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1958年到1961年是公社体制探索期;从1962年到1983年是人民公社正常发展期。如果说人民公社曾经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那是在1958年到1960年期间的探索期;自1962年进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之后,人民公社即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不存在什么平均主义。
因此,说人民公社是平均主义,完全不符合事实。一些搞得不好的队所以要吃返销粮,甚至要外出讨饭,恰恰说明人民公社是真正的按劳分配。一个平均主义分配的生产队是不可能存在二十多年,更不可能由养活6亿人发展到养活10亿人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三,人民公社时期产生吃饭问题,是因为人民公社发展得不好?
这位朋友认为人民公社的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而没有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显然是表面地看问题。
如果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那怎么会在集体经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多出4亿人?4亿人相当于世界上的一个人口大国。这多出4亿人要消耗多少吃穿用度?
人民公社时期,一对农村夫妇大多要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夫妇两个劳动力负担三、五个孩子到成家立业,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多是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人民公社时期老百姓的这种生存和发展能力,在之前没有出现过,在之后同样也没有出现过,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
人民公社时期全国人民所以会存在温饱问题,是因为那个时期我国人口增长处于历史上最快时期。1962年到1973年,人口年均增长在2.61%-3.33%,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时期,而1975-1983年人口年均增长从年均增长从1.48%下降到1.2%之下。而粮食生产的增长情况是从196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而且是越到后来,增速越快。一方面粮食增速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增速减缓。温饱问题自然逐渐解决了。
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60公斤。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人均占有量增加了88公斤,平均每年增长4.4公斤;从1970年到1979年的9年人均占有量增加了51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66公斤。人民公社后期的粮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前期。如果我们按照每年增长5.66%的增速来计算1979年到1983年的粮食增长,到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大于360公斤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分户单干的责任制,到1983年时,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会达到人均360公斤之上的水平。
因此,人民公社时期的吃饭问题根本上并不是集体经济不好,而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太快,而粮食生产的增加有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人民公社是不是社会主义?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为什么它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呢?
因为人民公社不仅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实现了按劳分配。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
苏联模式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它因为建立的是产权制度而没有实现按劳分配。因此,苏联模式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苏联模式本质上只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一种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