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解读蕰含的“精神密码”,我又一次走进那熟悉的杨家岭革命旧址。透过那流传下来珍贵的文字和记忆,触摸那尘封的历史痕迹,我来到毛泽东主席曾工作和生活的土窑洞。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脚印,每一孔土窑洞,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都诉说着在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简陋的窑洞一张普通木板床旁的桌子上,一盏小煤油灯见证了毛泽东主席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干了多少盏灯油。这孔遮风御寒的土窑洞知道,这盏与他相伴的小煤油灯知道,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阶段,为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在这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撰写了四十多篇经典文章,全部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
【杨家岭毛泽东主席旧居(1938~1947)】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以及共产党内的变化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阐述了三者的关系和历史、现实意义。着重讲述党的建设问题“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问题。才能带动中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彻中国发展主线的关键所在。
1939年12月,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理论。从中华民族、古代封建社会、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特点、矛盾,做出准确科学的定义,阐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并从认识提升到科学的高度。
这篇文章的主体是中国革命,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文章结论是:中国革命的最终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40年元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毛泽东讲了十五个问题:就是中国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怎样的,国家前途等问题,并做了系统回答。2月15日《新民主主义论》刊登在延安《中国文化》号上,20日发表《解放》合刊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120多名高级干部会上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严厉批评党内学习方法和制度中存在的缺点及其负面影响。尤其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风气。”深刻批评了党内那些顽固存在的恶劣学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调查研究”是解决学风问题的必然要求;“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这篇文章指出党内在学习研究现状、研究中国历史、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驳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其藴含着丰富的思想历久弥新。在此基础上,强调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拉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
【毛泽东主席在土窑洞撰写文章(1938~1947)】
1937年8月,在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的纲领。
早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就公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毛泽东就指出:“治国就是治吏”,更是把反贪污、杜绝浪费、保持清正廉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对于出现腐败分子,一经发现,无论职务高低,均予严厉惩处。
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腐败斗争。仅1939~1941年,陕甘宁边区就查出贪污案件1157件,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使党领导下的军队有了威望。
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监督机制:各级参议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监督。实行“奉以养廉”的政策,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
陕甘宁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廉政建设成效,受到了国内外高度评价。当时媒体称赞陕北共产党是一个廉清的政府,一个真正为民众的政府。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整顿党的作风》讲话,4月27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毛泽东讲:为什么要有革命党,我们要有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党。兵要精,武器要好,才能打倒敌人。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我们的党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风,主观主义的毛病;党风,宗教主义的毛病;文风,党八股的毛病。
这三股歪风、逆风,是有历史根源的,虽不占全党的统治地位,但它经常出来作怪,袭击我们。因此,我们加以抵制是必要的,也是我们的任务。
毛泽东从理论、实际,依据马列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中国历史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解读。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党内出现,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严重障碍,要肃清流毒,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我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整风运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运动。
党八股是明清科举的旧制度,是僵死、空话、装腔作势、无的放矢、不负责任的文体,要铲除它固定的格式和套路,揭露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论述马列主义的文风和内涵,必须抛弃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发表《愚公移山》的演讲。早在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毕业典礼上曾首次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五期开学典礼上,又引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倡愚公精神,阐述艰苦奋斗,革命到底的思想。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沉重的大山统统一移掉。
毛泽东以《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借古喻今,修辞巧妙地贯通全文。其核心就是: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胜利;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民主是主流,反民主是一股逆流,主流战胜逆流;我们要团结起来,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大众。
总之,中国共产党感动中国人民这个“上帝”,就无往而不胜。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依然振聋发聩,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透视出精神的光彩,是中国共产党一篇历久弥新的不朽经典。
轻轻地抚摸着简陋的玻璃橱窗,里面展示着毛泽东主席书写和多次修改的一篇篇原始的稿件。那时延安物质条件及其匮乏,每一张印刷品都是自制的马兰纸。
站在土窑洞里,仿佛看到了毛泽东主席那疲惫的身影。有时沉思苦想、有时挥笔疾书;一会儿伏案反复斟酌,一会儿长长舒了一口气。在他老人家床头边放着一叠厚厚的稿件,一篇篇文章。这是流传下来最珍贵的回忆和历史印记,随着年代如同远去的梦境,留下的只有他的余辉和人们无限的追思。
那脍炙人口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时局与边区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就是在这繁茂狭窄的沟壑中,就是在这原始原貌的土窑洞里,发生了:
一件又一件影响的事件,
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决策,
一次又一次会议的召开。
吹响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号角;
吹响了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
吹响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全面抗战的号角;
吹响了延安整风运动,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只有在这里,我才真正探寻到红色的故事,解读其中藴含的“精神密码”——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