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化

左邱宇:戍边文化与新时代传承

2025-10-15 15:38:08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左邱宇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摘要:戍边文化集边疆、民族、戍边于一体,是文化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各种原因,戍边文化的研究与其他领域的文化研究相比较,在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研究资料以及重要性认识等等方面仍然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打破研究过程中的区域局限性。从学科来看,戍边文化的研究涉及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具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因此,新时代戍边文化的研究,需要从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视野出发,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于戍边文化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方法论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和诠释。基于上述认识,“戍边文化的内涵与新时代传承”重点阐述了戍边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形态、戍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对于深化戍边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有所裨益。

  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来看,戍边文化的研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把戍边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边疆治理,军民融合,强军强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是在讨论戍边文化若干问题之前首先应该确立的一个基本认识。

  一、戍边文化的文化内涵

  由于戍边文化涉及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国际关系学等等一系列学科,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戍边文化的研究,需要运用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多领域、大视野、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基于上述认识,戍边文化的研究将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重点对戍边文化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新时代传承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这对于戍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对于实现边疆的繁荣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文化学关于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类型来看,戍边文化是一个有特定含义文化概念,戍边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特定的内涵。目前,关于如何认识戍边文化的科学含义,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这里,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戍边文化”和“文化戍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戍边文化强调的是戍边文化的文化学含义,重点要回答的问题是戍边文化是什么?而文化戍边更多的是强调文化戍边的功能、作用、意义和价值,这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从戍边文化的概念来看,显然重点揭示的是戍边文化的文化学含义。在汉语中“戍”的意思是守卫,“边”则是指边疆、边境、边防等等含义。戍边就是守卫边疆,因此,从文化学的含义来看,戍边文化就是指:在守卫边疆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守卫边疆的所有文化的总和。概括来说,戍边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学内涵:

  第一、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在戍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包括武器装备、物质成果、各种建筑、生产工具、艺术品等等一切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比如:额尔古纳市戍边文化的主题公园、博物馆、右岸书房等等文化基地;满洲里民族主题公园;乌什县戍边文化广场;察布查尔县小白杨戍边文化展览馆;哈巴河西域屯垦戍边历史文化展览馆等等。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就是戍边文化在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物质文化是戍边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等文化元素。

  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在戍边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文化的总和。比如表现为精神层面的戍边文化的文化元素:忠诚、信仰、爱国、敬业、民族团结进步、勤劳勇敢、守边固边、创新发展、文化传承、牺牲奉献的戍边文化精神。包括语言、信仰、习俗、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等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这些精神文化元素与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戍边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第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在戍边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礼仪俗规制度等等。制度文化是戍边文化成果在制度层面的归纳和凝练,体现着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概况。

  第四、实践文化。实践文化是指戍边文化的实践主体在戍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实践文化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即戍边文化实践主体创造戍边文化的历史过程。这方面实践文化成果主要体现在戍边历史之中,戍边历史真实记录了实践主体在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创造戍边文化的实践活动;二是戍边文化的实践主体在长期的戍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实践文化的成果。包括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工具、实践结果、实践经验教训等一系列实践要素的有机统一,以及在这些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从以上关于戍边文化内涵的阐述来看,可以认为只要是涉及到守卫边疆相关的所有文化元素都可以包括在戍边文化的范围。如果这样看,戍边文化就是一个广义文化学概念。他不仅仅包括保家卫国的戍边文化,也包括与此相关的戍边经济、政治、社会、民族、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等一系列文化元素和相关学科。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实践文化等等文化领域。戍边文化的跨学科、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一览无余,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学概念相比较,戍边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区域性特点。戍边文化是有强烈的区域界线的。戍边文化所指的文化概念具有显著的边疆、边境的地理标识。从而与其他的文化概念有显著的区别。

  从地理标志来看,中国有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从戍边文化的含义来看,凡是在守卫祖国边疆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戍边文化。这与内地文化、中原文化、农业文化等等在文化类型有着显著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表面上地理界线的区别,本质上反映的是戍边文化戍边卫国的核心文化内涵与其他文化内涵的区别。

  第二、戍边文化的核心文化内涵。戍边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戍边卫国。至于文化戍边则是戍边文化的作用、功能、价值的体现。从戍边文化的形成发展史来看,戍边文化所包含的忠诚、爱国、民族团结、边疆建设等等文化元素,以及戍边卫国的核心文化内涵贯穿始终。

  第三、民族特色。由于戍边文化主要涉及到边疆民族地区,这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戍边文化和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民族特色浓郁。戍边文化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戍边文化的表现形态

  关于戍边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①在长达数千年的戍边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戍边文化的表现形态,初步归纳戍边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②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重要论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为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戍边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戍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达数千年的戍边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戍边文化的表现形态。戍边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戍边文化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悠悠乡愁、家国情怀凝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戍边文化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戍边文化的认同感高度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厚德载物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于国家观、民族观、道德观的高度认同。因此,戍边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形成过程的历史基础、内涵、内在联系等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内在联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戍边文化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戍边文化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锡伯族西迁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9;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民歌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马头琴拉弦乐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科右中旗乌力格尔艺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等等。这些就是戍边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④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⑥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戍边文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戍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戍边文化的文化基础,是戍边文化的文化来源;戍边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戍边文化,戍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戍边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戍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戍边文化的文化表现形态。

  第三、红色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指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一百多年的党史就是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史。红色文化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讲,红色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四史”当中,新时代红色文化主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红色文化的重要特点:一是党的领导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不同,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保家卫国的自卫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党的领导是红色文化的首要标志;二是红色文化的灵魂是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党爱国爱家成为红色文化的文化标识;三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结晶,“两个相结合”成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方法论;四是红色文化形态凝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凝聚在各种红色文物、历史事件、建筑、博物馆、展览馆、红色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等等文物古迹和艺术作品之中。

  从戍边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戍边文化和红色文化是相融、相通的。戍边文化和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就成为红色戍边文化,红色文化就成为戍边文化的文化形态;如果把戍边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戍边文化就凝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如果把戍边文化融入守边、固边、强边的历史,那么,戍边文化就凝聚于戍边历史之中;如果把戍边文化融入影视作品、音乐舞蹈,那么,戍边文化就凝聚于影视作品、音乐舞蹈之中。

  比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一首《十五的月亮》的歌曲:“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就是红色戍边文化的生动写照。新疆塔斯提边防连哨所的小白杨文化,一首《小白杨》唱出了边防军人戍边报国的心声“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微风吹, 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当初呀离家乡 ,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 ,对我轻轻讲,带着它 ,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 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文化,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形成了伟大的兵团精神;内蒙古额尔古纳在“固边、稳边、兴边、富边、强边”的历史过程中打造的“红色前哨·卫国戍边”等一批戍边文化文化基地;云南省麻栗坡的老山文化、老山精神,中老缅泰柬越在澜沧江湄公河执行“澜湄综合执法”的戍边文化;还有电影文化,比如影片《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唱道:“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尽,声声赞歌唱亲人,唱亲人边防军,军民鱼水情意深,情意深,哎~ 哎~ 哎,顶天的青松扎深根,人民的军队爱人民,浩浩林海根相连,军民联防一条心,一条心保边疆,锦绣河山万年春”等等。这些表现为不同文化形态的戍边文化的丰硕成果,就是红色戍边文化的集中体现。

  第四、民族文化形态。由于戍边文化产生于边疆,边疆主要是民族地区,戍边文化往往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载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历史文献之中。因此,民族文化就成为戍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形态。关于戍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有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⑦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⑧深刻阐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列举这些典故在少数民族文化中都有记载,这是戍边文化融入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

  三、戍边文化的新时代传承

  戍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戍边文化在数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在“固边、稳边、兴边、富边、强边”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做好戍边文化的传承工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爱国主

  义教育、边疆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戍边文化的传承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戍边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戍边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好的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文化戍边的重要使命。要探索戍边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正确处理好戍边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指导思想。戍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确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⑨的方向;二是必须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结果。在戍边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三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相结合”是传承戍边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基础,要探索在“两个相结合”过程中戍边文化传承的路径和方法;四是要把戍边文化的传承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正确处理好戍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既看到联系也看到区别,实现戍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有机统一。

  第二、戍边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戍边文化传承的核心功能之一。戍边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无论是古代的戍边文化,还是当代红色戍边文化,都充满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要保护好传承好戍边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对戍边文化爱国主义基地的资金投入,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化戍边文化的爱国主义传承基地,培养戍边文化的传承人。在有条件的大中小学建立戍边文化的共建机制,大中小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戍边文化基地参观考察,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大中小学探索开设戍边文化的讲座、演讲、文艺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传承戍边文化的形式。

  第三、探索新时代戍边文化传承的方法及方法创新。方法是什么?从哲学来讲,方法即对象,对象即方法。二者的关系是:首先,对象决定方法,对象不同则方法不同。因此,方法的研究,实际上变成了对象的研究。此外,方法是一个体系,在众多的方法中要找到最好的方法,哲学对于方法概念的诠释,对于新时代戍边文化的传承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是具有重要启示的,这就是戍边文化的传承,要从传承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传承对象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取得实效;要把高科技媒体、Ai技术和大数据等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融入戍边文化的传承研究之中,实现戍边文化传承的方法和路径创新。

  第四、加强戍边文化传承的研究,建立戍边文化研究和传承的长效机制。必须强调指出:戍边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时之计,而是关系到戍边、兴边、强边的百年大计,明确戍边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同时,做好新时代戍边文化的传承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加强戍边文化的系统研究,增强戍边文化传承问题研究的系统性、体系性。扩大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争取产生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戍边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戍边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戍边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只有理论基础牢固,戍边文化的传承才有坚实的基础;其次,就是要建立戍边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建立戍边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专家智库、传承团队、培养戍边文化的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戍边文化代代相传,具有可持续性。

  第五、提高戍边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时效性、普及性。由于戍边文化主要形成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成为戍边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无论是戍边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还是戍边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这是由戍边文化的发展史及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新时代戍边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巩固传统的边疆民族地区在戍边文化传承方面的成果和优势,同时,从戍边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来说,需要打破戍边文化传承的区域局限性,要实现戍边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承,实现戍边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时效性、普及性。充分体现戍边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功能。打破戍边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区域性、局限性等等问题,探讨戍边文化传承的社会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有效途径。特别要注意在戍边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中,要把戍边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深刻阐述戍边文化的文化内涵、戍边文化形成发展史、功能作用、时代价值、传承路径和方法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建戍边文化的文化体系、实践路径体系和戍边文化传承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

  注释:

  ①⑦⑧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第5页,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

  ②《让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新华网,2019-07-16 07:28

  ③《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求是网,2022-06-02 22:05

  ④⑤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单行本,第18页、第17页、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2页,人民出版社2022、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2014年10月

  2、习近平《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24年12月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4、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李丽琴译、马成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5月

  5、克鲁伯和克罗孔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检讨》,商务印书馆,1972年7月

  6、《大道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编写组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3年11月

  7、大解、刘立云、李元胜、霍俊明、娜夜联合推荐《边境书:献给中国戍边人的明月和故乡》作家出版社,2024年11月

  8、佟颖《清代锡伯族驻防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民族文学研究》 2022年

  9、朱尖《额尔古纳“戍边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北疆文化研究》2024年01期

  10、齐越主编《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赓续戍边文化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呼伦贝尔发布》微信公众号2025年1月15日

  11、《立足北疆文化实践 弘扬戍边文化主题》,《实践》,额尔古纳市委宣传部2023年10月17日

  12、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

  【文/左邱宇,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作者简介: 左邱宇,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市党史学会理事,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党史研究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评审专家。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