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从生育到就业:中国社会经历的两场焦虑

2025-10-23 15:21:4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青荷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几年,中国社会有两种声音格外突出:一边说,1200多万大学生毕业,成了社会的负担;另一边又叹息,900万新生儿太少。前者担心“人太多”,后者焦虑“人太少”。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判断,其实揭开了同一层现实:我们的发展模式,正在卡在结构转型的关口上。

  一、就业的困局: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岗位太旧,2025年全国毕业生达到1222万,创下新纪录。就业压力的确前所未有,但原因并非“年轻人不肯吃苦”或“大学扩招过度”,而是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错位。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投资带动基建、房地产,出口支撑制造业外向发展。

  可如今,基建饱和、房地产降温,投资收益下降;出口又受到贸易保护和外部封锁。当投资与出口的动力减弱,经济自然要转向消费驱动。而消费的前提,是拥有足够数量的中产群体和稳定的高收入岗位。

  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在培养高学历人才,而产业却还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层面。工厂需要的是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而不是本科、硕士;高学历岗位又增长缓慢,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吸纳能力有限。

  于是,大量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无处安放,出现了“高学历、低薪资”“研究生抢社区岗”的现象。说他们“眼高手低”并不公平,本质上是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匹配的舞台。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岗位太旧。这才是“就业难”的根源。

  二、生育的焦虑: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另一个焦虑来自生育率。

  从“全面二孩”到“鼓励三孩”,政策放得越来越松,但出生人数却一年比一年少,去年已跌破900万。很多评论把责任归咎于年轻人“自私”“不愿担当”,甚至上升到“对国家不负责任”的高度。

  然而,只要看看现实的账本,就知道问题不在“愿不愿”,而在生活成本。

  房价高企、教育负担沉重、育儿支持不足、职场歧视仍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育意味着巨大的个人代价。年轻人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害怕孩子未来重蹈自己的焦虑:从幼儿园的竞争,到高考的内卷,再到大学文凭贬值、就业无门。当一个社会无法提供可预期的生活和尊严的保障,生育意愿的下滑就不难理解。

  而且,许多官方讨论仍停留在“人口数量”的层面,却忽视了“人口质量”与“人的尊严”。如果新生的孩子长大后依旧只能在996中挣扎,被当作可替代的劳动力,那么即使数量回升,也难言希望。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不仅要有人口,更要有人——有自由、有安全感、有创造力的人。

  三、就业与生育,看似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但二者本质上是连在一起的。

  当就业稳定、收入体面、生活可预期,人们自然愿意结婚、生子;反之,当工作不稳、生活压力过重,生育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就业难和生育难的共同根源,是社会把人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追求效率、增长,却常常忽视了个体的幸福感。如果年轻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再多的政策刺激也无济于事。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催生、催就,而在于重建生活的希望。

  四、改变的方向:五个现实建议

  1. 推动产业升级。

  要创造能容纳高学历群体的岗位,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就业结构不变,教育改革也难有实效。

  2. 改革教育布局。

  对长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或淘汰,增加技术型、实践型学科。让教育真正与社会需求对接。

  3. 优化区域就业。

  提供中西部就业补贴、住房与社保支持,减轻大城市的过度拥挤,激活地方的人才潜能。

  4. 降低生育成本。

  政府可通过住房减税、公租房优先、托育补贴、打击天价彩礼、反对职场性别歧视等方式,让养育变得可承受。

  5. 改善工作环境。

  严格落实劳动法,整治过度加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当工作更有尊严,人们自然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结语:让人有尊严地活着。如果1200万大学生能找到体面的岗位,他们不是负担,而是国家的动力;如果900万新生儿能在公平、安全的社会中成长,他们不是危机,而是希望。就业和生育,其实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一个社会,能不能让人活得有尊严?

  当年轻人不再害怕未来,不再被迫在“生”与“不生”、“干”与“不干”之间挣扎,当他们相信努力有回报、生活有希望——那才是国家真正走向复兴的标志。

  【文/青荷,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