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自然属性来说,生产力是人们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工具而进行的物质转换过程;就社会属性来说,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协作和分工——这就是生产力的一般社会属性。生产力除了一般社会属性之外,还有特殊的社会属性。
那么,生产力具有那些特殊的社会属性呢?我认为,生产力至少有以下三种特殊的社会属性:
第一个,是生产力的需求属性。
什么是生产力的需求属性?人类所有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由于需求不同,生产力就具有不同的需求属性。例如,人类生产粮食、棉花等农作物是为了满足人的吃穿用等需求, 人类制造汽车、轮船和飞机等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的需求,等等。这就是生产力的需求属性。
每一种生产力的需求属性是无法互相代替的。例如,生产茶叶的能力水平再高,也不能解决机器、火炮等产品的生产问题;反之,生产机器、火炮等产品的能力也不能用于茶叶的生产。
生产力的需求属性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必须综合发展各方面的生产力,只重视发展某一方面的生产力是不行的。
例如,鸦片战争前,以购买力评价计算,当时大清帝国一年的GDP约为4000亿美元,而英国本土的GDP只有800亿美元,约为清朝的20%,可是拥有80万正规军的满清政府却打不过2万人的英国侵略军,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条约。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英国生产力的构成主要是蒸汽机、轮船和大炮,能够转换成军事实力,而中国生产力的构成主要是茶叶、丝绸、瓷器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这方面的生产力是无法转换成军事实力的。
有人说,当年中国主要败在生产力落后上,这话不完全对,因为当时中国生产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的能力还是在世界上领先的,只是在机器时代工业制造发面的能力远远落后了。
再如,前苏联解体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强,其军事实力曾一度超过了美国,
但由于当时的苏联政府不重视发展与人民生活有关产品的生产能力,结果宇宙飞船能上天,却造不出像样的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引起民众的不满,这不能不说是前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年,在我国也存在生产力发展不全面的问题。例如,比较重视发展价值高、来钱快的建筑业、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但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为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如油籽油料、肉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粮食谷物及制品、乳及制品、植物油、饲料等。202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 2151.6 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口总额的 8.3%。这其中,虽然有品种补缺和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产品等原因,但不少产品是我国完全能自产自足的,只是由于价格等原因而大量从国外进口,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力发展长期严重滞后,广大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发展生产力必须重视生产力的需求属性,综合发展各方面的生产力,而不能存在缺失和明显的短板,否则,今后是会吃苦头的。
第二个,是生产力的质量属性。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量”(如单位时间的产出和消耗等)的提高,更取决于“质”的提升,即产品及生产技术方法的突变式、跨越式进步。例如,用蒸汽机带动的纺车代替手工作业,用智能手机取代普通手机等,就是生产力质的提升。
有人说,生产力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我认为这“三新”固然是生产力质的提升的重要方面,但不完全,因为即使有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传统产业却始终是生产力的主体部分,大量的传统产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会消失。对于传统产业来说,仍然需要重视生产力的质量属性,通过努力不断取得质的提升。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会催生出一些全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但许多传统产业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并不大。例如餐饮业,长期以来都是实行人工服务,如果改用机器人,就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烹饪技术具有多样性、技术性、文化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需要通过不同技法实现食材形态、口感、风味的变化,并需精准控制火候、时间及调味。对于这种情况千变万化的技艺,机器人能否胜任?首先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是即便机器人能够胜任,但经济成本会有多高,消费者能否承受?这又是问题。三是餐饮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如果都用上机器人,多余的劳动力又怎么办?在我国,像这类难以应用机器人的传统产业有很多。
然而,尽管传统产业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难以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但其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就拿餐饮业来讲,俗话说“食不厌精”,餐饮业完全可以在创新品种、提高质量和改善服务等方面积极应用合适的新技术,使餐饮业的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
由此可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面临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的问题,各行各业都应重视生产力的质量属性,不断使本行业的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个,是生产力的阶级属性。
在《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过具体考察与研究。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不仅具有一般的社会属性,而且还获得了一种资本主义的社会属性,即资本或资产阶级的属性。因而,马克思将它称之为“资本的生产力”。
生产力本来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直接产物,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会成为“资本的生产力”呢?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
有人说发展生产力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因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都与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和互相影响作用的: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影响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且对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和分配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我国在改开前实行的是公有制,工人与企业管理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企业的主人,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社会的贫富差别很小。而这些年搞私有化,出现了大量的私营企业,私营经济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在私营企业中老板是企业的主人,工人不过是资本家用钱买来的“生产要素”,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便极力压低工人的工资,结果是资本家越来越富,而工人则日益贫困。这种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的生产力,不姓“资”又姓什么?
有人说,在是私有制条件下也能实现共同富裕——这纯粹是谬论。如果私有制能通向共同富裕,还需要共产党干什么?还要搞社会主义吗?由此可见,私有制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根本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而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总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是无主之物,而是有主人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属于国家和集体,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则属于资本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会铺就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则必然“生产”出贫富两极分化。
综上所述,生产力除了一般的社会属性之外,还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即需求属性、质量属性和阶级属性。生产力的需求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综合发展各方面的生产力,而不能有缺失和明显的短板;生产力的质量属性要求我们,各行各业都应重视不断使本行业的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生产力的阶级属性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因为只有姓“社”的生产力才能铺就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文/阿华,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