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座“红”得正气凛然、“红”得荡气回肠、“红”得气宇轩昂的城市,贺敬之梦里搂定的宝塔山、召开过数场重大会议的杨家岭、翠柏森森的枣园、激荡艺术灵感的鲁艺……大大小小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延安这片热土上,随时可以通过它们追溯那个如火如荼、理想照耀的年代。而我从小也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教育滋养下长大,听过的革命故事、唱过的红色歌曲如春风化雨般渗入我的心田。
1935年的金秋,穿草履鞋的、蹬军靴的、着学生装的、背小提琴的、提书箱的,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爱国有志之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千沟万壑、土地贫瘠的延安,如同渴望光明的心奔赴一个聚光点。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内,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摩登艺术、没有西洋的空气,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淬炼出了崭新的自我,灵魂和情感经历了黄土深刻的洗礼,真正地心向人民群众,把最真诚的热情献给了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不朽奇迹。可以说,延安的“红”是根正苗红的“红”,是旗帜上最鲜明的“红”,是热血为理想沸腾的“红”。
昔日延安的窑洞里曾经诞生过伟大的思想,也诞生过许多后来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其中民族歌剧《白毛女》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呐喊出了千千万万农民数千年来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渴望,也激励着一代共产党人为农民翻身矢志不渝、舍生忘死。据女作家丁玲回忆,自一九四五年《白毛女》上来以下,“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只有真正贴近大众、为生民立言的文艺作品才能有如此强烈的爆发力,《白毛女》的诞生代表了一代共产党人卓越超群的智慧,他们敏锐地洞察出了中国革命的本质,举起了光明的火把,也鼓舞了更多人投身到为人民当家做主而奋斗的浩浩大潮中。“为人民服务”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党的百年历史,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那一抹中国红。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武汉,让在武汉求学返乡的我揪心不已。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首先作出了封城的悲壮之举,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令令人心惶惶,家破人亡、痛失至亲的事实催人落泪。幸而白发披袍、千里援驰,殚精竭虑;白衣逆行、废寝忘食,挥汗如雨。无数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在一线救死扶伤;广大基层干部、公安干警察闻令而动、挺身而出;科研人员、志愿者、环卫工人、快递员任劳任怨、各尽其责……他们之中有人声名远扬、为人敬仰,有人默默无闻、隐入人海,但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国共产党人!他们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风雨来袭时最坚固的磐石、最坚强的后盾,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主心骨,就能阻击猖獗的病毒,驱散可怕的阴霾,迎来生命的春天。
如今三年过去,疫情的阴霾已基本消散,全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迸发的武汉,熟悉的街道再次被烟火气包围,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国家、党和人民解放军为了武汉的春天舍生忘死、不舍昼夜付出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坚守奋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笃定、最有力的践行。在守护人民的幸福这一条道路上,一百年来的革命先辈与吾辈众人心意相通。
那份根植于故乡延安的精神认同、指引,那个关于中国革命本质的深刻故事,那段我密切牵挂过的抗疫时光,已经把红色深深烙进我的人生底色上,提醒着我始终把初心和使命铭记于心。我也更加坚定了要在争做“大我”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决心用脚步去丈量生活在脚下的土地,把为民情怀真正转化为落地有声的行动,在躬身力行中感悟热气腾腾的民生温度,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是汝师”,锤炼过硬的素质本领,去经风雨、见世面,书写青春奋斗的诗行!
【文/赵雪邑,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