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俞敏洪被群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2025-11-19 09:18:19  来源: 笑忘书   作者:笑忘书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俞敏洪被群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个时代,三个人创业一个留学机构,能拍一部电影,差点感动中国。

  那个时代,大家都不愿意考公,因为就几千块的体制内每天喝茶看报,让人不想耽误时间。

  那个时代资本一句话,无数鲜花而不是现在成了笑话。

  新东方创业的故事就不详述了,反正每个8090后都听过蓝莲花——三个年轻人办补习班、草根逆袭、拍成电影、感动全国——确实代表了一种90年代末~2010年代的典型时代精神:

  人人相信凭“苦干 + 本事”就能改变命运

  创业者是时代英雄

  员工愿意“跟老板一起吃苦”,因为大家相信“船大了大家都能上岸”

  那是中国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机会密度极高的时代

  这一切让“老板讲梦想”、“员工愿意跟着拼”变得有现实基础。

  ② 今天被群嘲的,不是创始人本人,而是“时代情绪反差”

  当下的情绪和十几年前截然不同。

  今天员工看到的是: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

  内卷和绩效压力

  很难靠努力往上走

  企业讲梦想,员工要 KPI

  创业失败率极高,员工比老板风险更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老板在南极看企鹅、发鸡汤式的公开信,员工的感觉就是:

  “你在看企鹅,我还在加班。”

  “你说使命愿景,我要的是工资和稳定。”

  这个情绪落差,使得“励志型公开信”从励志变成了“PUA味鸡汤”,从而引发群嘲。

  ③ 一个时代终结——不是俞敏洪没价值了,而是

  叙事变了

  以前:

  “创业者是英雄,员工愿意一起打仗。”

  现在:

  “老板和员工是雇佣关系,各过各的,不必共情。”

  这不是对错,而是时代心态的巨大变化:

  从“相信未来会更好”

  变成“我要先活好自己”

  过去,是高速增长支撑的共同情绪;

  现在,是压力、风险、不确定性带来的一种普遍疲惫。

  ④ 为什么说“一个时代结束”?

  因为这次的群嘲,不只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过去那一整套叙事体系:

  “企业家艰苦奋斗”不再天然获得尊重

  “梦想、情怀、使命”不再能激发员工认同

  企业难、员工也难,不再是“一起难”

  情绪从“共情创业者”变成“理解打工人”

  这是时代结构变化导致的,不是个人口碑变化。

  ⑤ 不是俞敏洪变了,而是时代变了

  俞敏洪当年仍然是许多人心中的“顶级创始人之一”,新东方的故事依旧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经典案例。

  但如今,时代情绪已经从:

  “民营梦、奋斗梦” → “稳、安、可控”

  “俞敏洪被群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种愿意相信创业传奇、愿意跟着老板一起吃苦的时代,正在淡出。

  这种时代巨变下的情绪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① 职场价值观会彻底从“跟老板干”转向“跟自己干”

  过去十几年,很多人在企业里是带着“创业者心态”的:

  公司好,我也会好

  多干一点是积攒未来机会

  老板讲梦想员工会被点燃

  但现在越来越清楚:

  “老板成功 ≠ 员工成功。”

  员工越努力老板法拉利的嘲讽越来越多。

  未来的主流心态会变成:

  “我做的是职业,不是事业。”

  “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工作不是我人生的核心。”

  职场情绪将更现实、功利、短期、务实。

  ② “公司不是家”的观念将被彻底接受

  鸡汤式文化正在失效。

  未来企业如果继续强调:

  家文化

  愿景使命价值观

  奋斗者文化

  感恩老板

  只会招来反感。

  员工需要的只有三样:

  工资

  发展

  尊重(不PUA)

  企业文化会从“情怀期”真正进入“契约期”。

  ③ 创业者时代缩小,打工者时代扩大

  这几年创业成功率越来越低:

  获客成本高

  资本冷却

  监管趋严

  消费降级

  商业模式难跑通

  年轻人会越来越不愿意创业,不愿意拿命换梦想。因此你会看到:

  考公、考编热度爆炸

  大厂稳定岗需求上涨

  兼职、副业比创业更流行

  内容、直播等低成本试错更多

  创业精神不消失,但形态转向“小而稳”、“副业式创业”。

  ④ 企业必须开始真正“尊重员工”才能活得好

  新时代的员工,不吃这几套:

  感召

  洗脑文化

  感动式管理

  奉献精神

  “我们是一家人”

  如果企业再靠这些,会直接被市场淘汰。

  未来能留下的企业一定具备:

  更透明

  更专业

  更规范

  更契约精神

  更直接地给钱、给成长空间

  而不是“描绘虚幻愿景让员工跟老板共苦”。

  这是一种时代性的成熟。

  ⑤ 整个社会的“叙事中心”正在从企业家移向打工人

  过去20年,中国叙事中心是企业家:

  马云

  雷军

  俞敏洪

  任正非

  媒体、电影、书都在讲老板故事。

  但现在明显变化了:

  社交媒体的话语权在年轻人

  舆论中心从成功学转向“劳动者视角”

  老板不再是“英雄”,更像“另一类人”

  大众叙事从“创业者崇拜”→“个体权利与自我生活”。

  ⑥ 更大的趋势:从“外卷式发展”向“内稳式生活”

  一句话总结时代转向:

  过去:拼增长、拼速度、拼机会

  未来:拼稳定、拼生活、拼确定性

  人们的追求将有明显变化:

  从:

  “我要逆袭、我要翻身、我要财富自由”

  变成:

  “我想活得不累、我想有自由时间、我想精神健康、我想人生平稳。”

  这种心态会深刻影响:

  职场选择(雷打不动的稳定岗更受欢迎)

  消费选择(理性、务实、降低风险)

  婚育选择(不敢轻易承诺)

  居住选择(低成本生活区更流行)

  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和创新方向。

  俞敏洪被群嘲不是个体事件,是“奋斗叙事时代”被年轻人正式宣布结束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更现实、更自我、更务实的时代。

  那么这样的时代岂不是阶层更固化,年轻人更难得到机会?

  是的,固化会增强,但不是绝对固化;机会会变少,但不会消失,只是形态变了。

  ① 为什么年轻人感觉机会变少?(结构性的,不是个人的问题)

  1. 高速增长期结束

  过去20年,中国是一个“红利爆炸”的阶段:

  互联网野蛮生长

  新行业不断出现

  创业门槛极低

  创业者拉着员工一起吃肉

  简单说:

  以前是“地上全是金,捡就行”。

  现在是“金子埋地下了,要设备才能挖”。

  机会密度明显下降。

  2. 行业成熟=头部垄断=机会集中

  电商、教育、房地产、互联网、物流……

  这些高增长行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

  成熟行业=位置固定=上升空间变少。

  越成熟的行业,越难打破层级。

  3. 资本冬天=年轻人难跑出“阶层捷径”

  资本热的时候,只要方向对,普通人也能“被时代抬起来”。

  但资本变冷后,你会发现:

  创业成本提高

  融资难度暴涨

  失败就是归零

  工作更卷但回报不成比例

  高速增长才会有阶层跃迁的“电梯”。

  现在电梯慢了,自然更难跃迁。

  ② 阶层真的会固化吗?

  事实上,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一种社会规律:

  从“快速流动社会”走向“稳态社会”。

  几乎所有国家都经历这一过程。

  但“固化增强” ≠ “固化绝对化”。

  什么意思?

  极端逆袭少了(比如从屌丝变亿万富翁)

  但中等逆袭仍然存在(比如从普通家庭进入中上层)

  逆袭的难度从“运气 + 敢拼”

  变成“长期积累 + 选择策略 + 能力密度”。

  ③ 那还能在哪些地方实现阶层突破?(重点)

  机会不是没了,而是:从“乱拳时代”变成“专业时代”。

  下面这些路径依然能改变阶层,只是逻辑变了。

  1. 稳定体制内 + 副业 / 投资的“双轨人生”

  未来最现实的阶层突破不是创业,而是:

  体制内提供稳定现金流

  副业创造额外增长

  投资让时间复利替你工作

  这是越来越多人在实际操作的路线。

  2. 新技术行业仍然是上升通道(但门槛更高)

  比如:

  AI(包括应用层)

  自动化 / 机器人

  生物科技

  新能源

  低空经济

  高端制造

  这些行业会产生新的“10年红利窗口”。

  但前提是:

  个人技能必须足够专业,否则吃不到红利。

  3. 个体内容力仍然能带来阶层跃迁(但不是人人都能成)

  短视频

  知识付费

  IP打造

  专业影响力

  未来会涌现一批“专业型个人品牌”,

  比如律师、设计师、程序员、心理咨询师等都能做内容。

  不是流量红利,而是专业红利。

  4. 城市选择=阶层流动的隐藏变量

  未来五年,一个现实趋势是:

  向“机会密度更高的城市”集中。

  比如:

  一线依旧强(北京/上海/深圳)

  新一线成为年轻人的阶层跳板(杭州/成都/武汉/南京)

  小城市机会极度稀缺

  城市就是阶层放大器。

  在小城市努力10年,不如在一线努力3年。

  5. 从“广撒网”变成“深耕一个领域”

  以前靠试错——失败没啥成本。

  现在失败成本变高。

  所以未来更重要的是:

  专精

  长线

  技术积累

  稀缺性技能

  非替代性工作

  你越稀缺,你的价格越高。

  ④ 最残酷但最真实的一句话:

  固化确实增强,但不是“年轻人没机会”,而是“糊涂地乱冲不再有机会,清醒地慢慢走才有机会”。

  以前是拼速度,现在拼方向。

  以前是拼运气,现在拼专业。

  以前是拼蛮干,现在拼策略。

  阶层跃迁不是没了,只是难度和策略变了。

  大部分低价值白领会被AI替代,但高价值白领和技能型岗位会变得更稀缺、更贵。社会不会没有工作,但工作结构会发生巨大重构。

  我们拆分白领工作,或将被 AI 直接替代的白领:

  文案、客服

  基础数据处理

  市场助理

  行政支持类

  银行柜员

  初级法务、初级会计

  教培行业大部分中低端岗位

  内容流水线生产者

  这些都属于“流程化、规则化、可预测”的工作。

  不会被替代(甚至更稀缺)的白领:

  决策类(经理、负责人、项目 owner)

  复杂沟通类(销售、BD、人力、咨询)

  创造类(策略、品牌、创意、产品)

  跨学科能力类

  懂AI的人

  有判断力的人

  社会不缺“人力”,社会缺“高能的人”。

  未来真正稀缺的是:

  复杂问题处理能力

  和人沟通的能力

  管理能力

  创意能力

  整合资源能力

  使用AI提升效率的能力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