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最早见“实事求是”是班固撰《汉书》《河间献王德传》,那里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卷53,中华书局出版,第2410页)。从上下文看,“修学”指“修礼乐”、“学举六艺”,“好古”指“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实事求是”,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班固认为,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也就是说,刘德的“实事求是”是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人们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当代的问题要用当代的眼光,否则都会产生误解;组织原因不能嫁祸给个人,个人原因也不能嫁祸给组织,否则会冤枉好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照本宣科,张冠李戴,按图索骥,一概而论、一刀切。
对这一认识过程做历史考察,将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
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史得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之一,若离开实事求是,一切都会发生质的错误。各级党校门口多有“实事求是”这一个招牌,显现出我们党追求实事求是的崇高精神。但是实事求是是一个口号和要求,事物是否真正的达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工作中发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实际上都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不能心里有鬼装无鬼,心里有责装无责,一定要让实事求是成真是。我们追求的是实事求是,但是结果会不会是实事求是,只有经过检验才知道,是不是耽误了发展、影响了形象、破坏了稳定、被别人超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我们所追求的那样,能够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如果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那么社会发展将是科学发展,文明发展。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许多问题其根源都是思想问题导致的,始于错误的思想,结于错误的结果,错误的结果只能成为困难和麻烦。许多办法藏在群众中,许多办法藏在原因中,许多办法藏在思想中,思想如果不正确,一切都会是错误的,站稳群众立场和讲政治其实是一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往往也会被多数人摧毁,遵义会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行业、哪个组织、哪个单位,其实都有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都好,或者都坏,必须有辨证的思想和方法对待,不然会走向错误的轨道。对待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先共情、再共商,先换位、再换言,先论理、再论法,先论矛、再论盾,宁可一嘴应多嘴,不可多嘴对一嘴,要舌化群惑,以道治道。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华章,在当下所谓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实事求是的紧迫性,做出更多的文化作品,以满足当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的只是水中月;熟人市场先得利,得的只是眼前利,必须真正认识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垒起院墙挡自己路的问题,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是,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
2025年10月14日
【文/孟令昌,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