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青年朋友:
你或许在城市打卡奔波,也或许在图书馆苦战;你可能刚刚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可能正在“35岁危机”的舆论阴影中低头前行;你习惯用手机记录生活,用短视频暂忘现实,也曾试图理解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平等、焦虑、失控、不确定。此刻,请允许我郑重地向你推荐一本看似“离你很远”、实则“与你有关”的书:《共产党宣言》。也许会疑惑:一本诞生于1848年的宣言式文本,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但正是这本书,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事实: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并非偶然;我们的困境,并非命运使然,而是制度、结构和历史共同塑造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并不是要你盲目反抗,它也不是某种过时的“口号集”,更不是鼓动仇恨的工具。它教你的是:思考、组织、行动。这三个词,才是当代青年的钥匙。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复杂的时代。人工智能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就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快,也让谣言和焦虑像病毒一样扩散;城乡差距、阶层流动、教育负担、资本垄断、住房焦虑……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些结构性问题切身包围。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单靠“努力”无法回答一切问题;“鸡汤”与“卷王”无法治愈内在的焦虑与失衡。《共产党宣言》说:“历史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并不是要你恨谁,而是让你看到,许多你以为是“个人失败”的事,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产物;许多你以为无法改变的规则,其实是某些力量“维持稳定”的结果。当代青年不是被动等待机会的人,而是可以有力量提出问题、有方法组织改变的人。而《共产党宣言》正是给予你这种自觉的第一课。
它教你质疑表象,洞察背后运作的逻辑;
它教你识别利益格局,辨析话语控制;
它教你与他人结成共同体,而非在孤岛中内耗;
它教你,改变不靠愤怒,而靠行动,有目标的、有组织的、有理性的集体行动。在这一点上,《共产党宣言》并不“过时”,相反,它比很多畅销书更清醒,比很多意见领袖更深刻。它不许诺你“逆袭”、“财富自由”或“快速成功”,它只告诉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也许你未必认同宣言中的每一句话,也未必赞成马克思所描绘的全部社会图景,但仍然鼓励你读读它,思考它,哪怕是质疑它。因为你会发现: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相信一个答案,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当我们明白了身边的问题不是个体偶然,而是结构使然;当我们开始不再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试图寻找更公平的机制;当我们知道除了“服从”与“躺平”之外,还有“团结”和“行动”这样的选项,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给予我们的最大价值。愿你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保持思考的锋利,拥有行动的勇气。不是为了盲目反抗,而是为了清醒;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属于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