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中华古籍中关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

2025-07-07 14:12:51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张文木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图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1]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2],卒于毕郢[3],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4],先圣后圣,其揆[5]一也。”[6]这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合理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孟子看来,不论是东夷还是西夷,只要他们“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都是一样的。在孟子这里,道统是法统的前提,有道统的人是法统的天然继承者。司马迁继承了这一观念,他借陈胜之口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的口号。南北朝时期,苻坚也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8]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此有大段论述,他说:

  臣光曰:天生烝[9]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斯可谓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诸侯,何啻[10]万国,有民人、社稷者,通谓之君。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违者,乃谓之王。王德既衰,强大之国能帅诸侯以尊天子者,则谓之霸。故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或旷世无王者,固亦多矣。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11]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及汉室颠覆,三国鼎跱。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有以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12]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拔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壹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余地丑德齐,莫能相壹,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彼此钧敌,无所抑扬,庶几[13]不诬事实,近于至公。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14]

  这是一篇重要的论述道统与法统关系的文字,我们再阅读译文:

  天生百姓,不能自治,必须共同推举一个君主来治理。假如能够禁止暴力,消除祸害,保全百姓的生存;奖赏善良,惩罚罪恶,使百姓不至于作乱,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主。所以,夏、商、周三代以前,天下的诸侯,何止有上万个国家,拥有百姓、土地的人,通称为君主。合并所有的国家而加以统治,设立法度,颁布号令,天下无人敢违背,才称为王。王德衰退后,强大的国家能够率领诸侯尊奉天子,就叫做霸主。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无道,诸侯纷争,有时长期没有帝王,这种情况本来也有很多次。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兴起后,学者们开始推究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认为秦朝不是正统,在木、火之间,是霸主而不是帝王,正统和非正统的理论于是兴起。到了汉朝灭亡,三国鼎立。晋朝失去控制,匈奴、鲜卑、羯、氐、羌纷乱不定。宋、北魏以来,南北朝分治,各有各的国史,互相排挤、贬斥,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朱全忠取代唐朝,四方分裂,西突厥进入汴京,被比做有穷篡夏,新室篡汉,所用纪年都废弃不算,这都是袒护自己的偏见,不是客观公正的观点。

  我很愚笨,实在不能识别以前朝代是否正统,只是私下认为,如果不能统一全国,都是有名无实的天子。虽然有时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仁德和残暴,强大和弱小的不同,但总的说来,都与古代的列国没有什么差别,怎么能惟独尊崇褒扬一个国家,称之为正统,而其余的国家都是僭伪呢!如果以从上一朝代接受政权的为正统,那么陈霸先建立陈是谁传给的呢?拓跋氏建立北魏是从哪里接受的呢?如果以地处中原的为正统,那么刘渊、石勒、慕容皇光、慕容垂、慕容德、苻坚、姚苌、赫连勃勃所占据的土地,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有道德的为正统,那么小国也必定有品行美好的君主,三代末期难道没有品行邪僻的国王?所以,正统与非正统的评论,从古至今,没有能弄通道理,使人坚定不移的。我现在所叙述的,只是国家的兴衰,百姓的苦乐,让读者自己区分善恶得失,来作为劝勉和警戒,而不像《春秋》用褒贬的方法拔乱反正。是否正统,我不敢判定,只是根据他们功业的实际情况来谈论。周、秦、汉、晋、隋、唐,都曾统一全国,把国家政权传给后代,虽然子孙力量微弱,流离迁徙,但仍然继承祖宗的基业,有继续恢复的希望,四方与他争斗的,都是他以前的臣下,所以完全用天子的规格来对待。其余的国土差不多大,德行相等,不能相互统一,名号没有什么不同,相互之间本来不是君臣,都用列国的规格来处理,彼此势均力敌,没有什么贬抑褒扬,差不多不违背事实,接近公正。但天下分裂时期,不能没有年、季、月、日来标明事情的先后。根据汉朝传给魏,晋又从魏接受,晋传给宋一直到陈而被隋夺取,唐传给梁一直到后周而被大宋承接,·所以不能不用魏、宋、齐、粱、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来记载各国的事情,不是尊崇这个而贬抑那个,有正统与非正统的区分。蜀汉昭烈帝刘备,虽然说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亲族关系疏远,不能记载他世代的名义和地位,就像宋高祖自称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自称是吴王恪的后代,是非难以分辨,所以不敢用汉光武帝及晋元帝来相比,使他能继承汉朝的国统。

  司马光以“道德”统摄中国王朝更替的主线,道统以德统为本质,道统决定法统。司马光坚持了这样的历史观并将它贯穿于《资治通鉴》的全过程。有了这样的历史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存在就有了共识构建的基础。

  注释

  [1]诸冯、负夏、条鸣,皆古地名,在中国东部。范文澜认为“《孟子·离娄》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之也”,是舜居地在东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2页。

  [2]歧周:歧周的旧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3]毕郢:相传是文王去世的地方,在今陕西咸阳东。

  [4]若合符、节:符、节,古代用于多方面作为表示印信的东西,原料也不限于竹,还有用玉、铜、角等做成的,形状有龙、虎、人之别,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异。一般是分成两半,各执一半,相合无间,拿来代替印信。

  [5]揆,准则。

  [6]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人。文王生在歧周,死在毕郢,是西方人。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在中原得以推行的意志,却几乎一模一样,可见古代的圣君和后代的圣君,他们的道路是没有不相同的。”《孟子·离娄下》,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7][汉]司马迁:《史记》卷48《陈涉世家》。

  [8]《晋书》卷114《苻坚载记下·苻融载记》

  [9]烝zhēng,众多。

  [10] 啻chì,副词。但闰,偏,副,对“正”而言,~位,旧称非正统的帝位。

  [11] 闰,偏,副,对“正”而言,~位,旧称非正统的帝位。

  [12]蕞 zuì,战国时秦地 ,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蕞尔,很小的样子。

  [13]庶几,或许可以;并不多,近似。

  [1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5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185~2188页。

图片

【文/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张文木战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