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刘晓梅代表后勤员工的发言火遍网络。许多网友讲,比校长讲话好多了。
我就此谈谈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关于教育
高校毕业典礼长期由学术精英主导,内容多聚焦成就与理想。
“食堂阿姨”的发言无关学术光环,而是从“胃不好,需要多煮一会儿”“多加米饭”这样的生活细节切入;没有建功立业的崇高要求,而是“好好吃饭”“别硬扛委屈”等母亲般的叮咛,这种不单纯走宏大叙事的典礼,正是对“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刘晓梅阿姨的发言提醒人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培养专业能力,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生活态度。一句“熬夜加班别总拿泡面凑合”,直指当代青年生存困境,将教育关怀延伸至学生离校后的真实人生,凸显了教育关怀人、支持人、发展人的本质。
真正的毕业馈赠,或许不是远大的训诫,而是让学生记住——纵使未来风雨兼程,总有人在意你是否好好吃饭。
二、关于管理
从工作人员到服务者,从服务者到育人者,这是我从刘晓梅阿姨身上看到的角色变迁,也看到延边大学管理理念的迭代升级。
刘晓梅提到,学生一声声“阿姨”“姐姐”的称呼、悄悄放在档口的果茶、深夜为考研学子加餐的互动,揭示了后勤人员与学生之间超越服务关系的亲情纽带。这种日常积累的情感资本,在毕业时刻凝结为“视学生如宝贝”的告白,成为典礼上最具穿透力的情感炸弹。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学,必须重视联结的力量,大学尚且如此,何况中小学?
演讲中让我感动的还有,后勤团队为毕业生包制15000个饺子,践行“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传统习俗,刘阿姨还幽默地玩了一把“饺子”和“骄子”谐音梗。这一行为是将饮食服务转化为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对“服务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解——育人不仅发生在课堂,更浸润在每一份热乎饭菜中。
三、关于时代
在演讲过程,许多学生流下了眼泪。年过半百的我,在视频端也听得热泪盈眶。这里面的原因,也许不单纯是情感联结和教育管理的因素了。
我认为,刘晓梅阿姨的发言击中集体情感的软肋。
例如,“外卖替代家常饭”“泡面应付加班”“委屈独自消化”等等言语,正是现代职场人的典型生存状态。无数网友为之泪目,正是因为被戳中了当代人自我关怀缺失的集体焦虑。例如,在我们这个社会,长辈式的关怀似乎日益稀缺。刘晓梅阿姨一句“在学校你们也是叔叔阿姨的宝贝”,必然会唤醒年轻人对家庭温暖的记忆,也激活了公众对非血缘关系情感支持的渴望。这种情感补偿效应,是发言引发跨群体共情的关键。
无论校长讲话,还是阿姨发言,真诚才是必杀技。使用“星辰大海”“不负韶华”等那些宏大却空洞的寄语,远不如“健康生活”“职场困境”现实关怀的叮嘱更接地气,更受欢迎。唯有把学生放在中央,爱学生、懂学生,着眼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与幸福,才能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