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注意到,一些部门和机构的发言人回答问题越来越谨慎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提了个问题,回答讲了原则的话,但与问题基本无关。有些时候,这作为一种回避敏感问题的策略是需要的,但这种情况如果多了,就值得商榷一下。
还有就是,回答的内容有同质化倾向。一些成语词汇和句式高频使用,虽然它们绝对正确,但久而久之,公众会产生接受的疲劳感。而且那些用语被统一用来针对非常具体的情境和事态,它们频繁用多了,自然会形成信息衰减。
那些发言大多出自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如何说话,会在舆论场产生示范作用,影响相关报道的面貌。如果那些发言长期过于拘谨,表达空间不断收窄,就会产生很长的影响链,这对舆论朝着正能量方向扩大表达空间显然不是积极的。
中国快速崛起为世界大国,我们的舆论力量也应该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有能力带全球的节奏。这肯定应当是中国崛起的内涵之一。我们要拥有更多话语权,不断扩大自我表达空间,探索、完善与外部舆论交流博弈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主动地塑造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我们的事业在蓬勃发展,我们的表达能力需要不断跟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方向,懈怠不得。
一些机构的发言有必要在政策宣示和答疑解惑中表现出更大张力,我们的整个社会应当对那样的张力给与鼓励,对出现的争议予以包容。今天说的话产生了误读或预期之外的反应,明天解释、修正就可以了。我们的声音很多,它们吸引来足够多的注意力,这就会形成我方的舆论控局,这比过度谨慎发言,注意力都被别人吸引跑了,要好得多。
政府机构怎么发言,对社会的示范作用不容低估。他们对宪法秩序下舆论面貌和生态有特殊的引导和塑造力,希望他们不负众望。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