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近日,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达到62个,较上一年新增了3个。过去三年时间里,千亿县分别增长10个、5个、3个,持续扩容。
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2024年GDP突破千亿,成为千亿县俱乐部的新成员。其中,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滕州,2024年GDP达到1039.30亿元,以6.0%的增速晋级千亿县。
随着滕州的晋级,山东的千亿县也扩容至6个,与福建并列全国第三位。
滕州市城市建筑。图/图虫创意
与滕州一同晋级的安徽长丰,此前因比亚迪基地的落地而备受关注。2024年,长丰以10.6%的增速晋级,成为继肥西之后安徽第二个千亿县。
滕州、长丰之外,江苏新沂2024年增长8.3%,GDP首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江苏第22个千亿县。
千亿县的扩容之外,2024年,江苏江阴GDP达5126.13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座5000亿级的县级市。而被称为“最强县级市”的昆山,已经连续20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榜首。数据显示,2024年昆山GDP达5380.17亿元,其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了兰州、呼和浩特等7个省会(首府)城市。
在业内专家看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县阵容持续扩容,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增强了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但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整体发展层次较低,经济强县数量偏少、区域分布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等现象。
富可敌市
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千亿县是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时间,千亿县分别增长10个、5个、3个,持续扩容。2024年,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在“后备军团”中杀出重围,成为千亿县的新晋成员。
滕州市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9.30亿元,增长6.0%。作为鲁西南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有“中国中小机床之都”之称的滕州市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近年来做大做强了化工和新材料、机床和高端装备、锂电和新能源、新医药和医养健康等产业的发展,成为晋级千亿县的关键。
数据显示,2024年滕州智能制造产业园产值突破400亿元,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出口额同比增长22%;滕州南高科技化工园区集聚联泓新科等龙头企业,聚丙烯、EVA光伏料等产品市场份额全国前三,带动化工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下辖的长丰县2024年实现GDP1038.64亿元,以10.6%的增速晋级千亿县。长丰县就此成为肥西县之后,安徽第二个GDP千亿县。长丰一度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纵观长丰的“逆天改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息息相关。
航拍长丰县风光。图/图虫创意
2021年7月,比亚迪项目落户长丰县下塘镇。截至目前,长丰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220余家,构建了从电池、电机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共计约1150亿元,同比增长约55%,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54.5%。同期,长丰县比亚迪整车产量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县域第一。
滕州、长丰之外,2024年,新沂市GDP达1026.64亿元,同比增长8.3%,首次进入千亿县序列。新沂是江苏徐州代管县级市,全年工业产值和服务业销售额均超千亿元,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家,完成进出口总额超百亿元。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一些千亿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产值的快速增长,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杨文学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千亿县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需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根基,数字经济为引擎,绿色低碳为底色,开放合作为纽带,因地制宜走好链群升级、数智赋能、生态重构、全球链接四步棋,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的跨越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2个千亿县GDP总量达到10.5万亿元,以全国1.3%的陆地总面积,贡献了全国7.8%的GDP。其中,超七成千亿县(45个)2024年名义增速超全国同期,12个千亿县(市)名义增速超10%。义乌市2024年GDP同比增量447.9亿元、名义增速21.8%,均位列千亿县第一位。
2024年,江阴GDP达5126.13亿元,增速5.6%,成为全国第二座5000亿级的县级市。作为全国前两位的经济强县(市),昆山与江阴共同撑起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天花板,经济体量超过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7个省会(首府)城市,同时超过芜湖、赣州、遵义、淄博、岳阳、南阳、沧州、邯郸、常德、菏泽、宿迁、衡阳、珠海等地级市。
昆山因外向型经济而崛起,江阴依靠本土民企壮大。数据显示,前者贡献了江苏全省14.5%的进出口总额,后者中国民企500强企业(12家)占全省的13.48%。
昆山市城市风光。图/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2024年,GDP超3000亿元的县域也新增1个,达到了5个,即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以及福建的晋江。2024年,常熟实现GDP 3079.1亿元,同比增长6.2%,成为全国第五个跨过3000亿元大关的县域。这些县市在经济总量、人口基数、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层面的比较优势突出,关键性指标均达到或接近中等地级市、部分省会(首府)城市水平,具有较高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
“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目前,全国62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江苏有22个、浙江11个、福建6个、山东6个。江苏和浙江千亿县占比超过全国的50%,是全国千亿县密度最高的区域。
在江浙之后,福建、山东近年来千亿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晋江是福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已经连续3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连续21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前十。2024年晋江GDP达3647.45亿元,同比增长8.2%,排在全国第四位。与此同时,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闽侯也均在千亿县之列,成为福建县域经济的代表。
山东的千亿县2024年扩容至6个,包括胶州、龙口、邹城、寿光、荣成和滕州。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正在千亿县“后备军团”中抢占先机。据赛迪顾问统计,2024年GDP超过900亿元的准千亿县数量达21个,其中山东拥有肥城、平度、招远、诸城4个,肥城GDP已经突破960亿元,距离千亿县仅有一步之遥。
数据显示,千亿县在中西部的河南、内蒙古、陕西、新疆、湖北、江西、贵州等省(区)呈现零星分布态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国62个千亿县中,东部地区46个,中部地区9个,西部地区6个,东北地区1个,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中西部、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曾刚认为:一是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先进,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优于其他地区。二是区域治理结构的差异。江苏、浙江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地方政府管理较为先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企业意识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优质要素条件集聚。三是区位条件优越。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在国家宏观政策加持下,引进海外资金、技术、管理,开拓海外市场的条件优越,为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千亿县成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杨文学说,东部地区的县域依托区位等优势,形成了大量现代产业集群、经济强县。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大省,在千亿县培育、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特点鲜明,形成了江苏的“园区经济”、浙江的“块状经济”、福建的“民营经济”等领跑全国的经验。
他提到,东部地区千亿县积极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现代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县域,依然表现出农业大县、生态强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等特征,整体多为小县小城发展形态。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有近1400个县(市、旗)GDP仍低于300亿元,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有大量的产业空心县、工业空白县。杨文学提到,这些县域发展形态主要为农业县,但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乡村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总体看,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规模小、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等现象较为普遍,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杨文学说。
在他看来,千亿县分布不均是发展阶段性问题。他说,县域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县域的各类优势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他建议,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打造一批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专业化县、生态优县、转型发展示范县,有利于更好地引导投资,推动消费下沉,推动县域形成更多的有效需求,做大做强消费下沉市场,更好释放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为了避免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曾刚建议:第一,加大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财政转移支付,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地方创新、创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第二,优化创业生态环境。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完善产业链、引进共赢合伙人等方面入手,促进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三,加强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作者: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