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砖瓦在双手之间累计每一位劳动者都是这一幅画卷当中不可缺少的笔触,他们是在稻田里插秧的农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四季的收获,他们也是奔走在乡间道路的建设者,将一条条泥泞的小路通往外面的路。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宏大建设的场景移向那些不再年轻的身影,他们也曾为祖国的建设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如今,他们已经在岁月上刻下沟壑,身体也不再硬朗,怎么让他们能够享受这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让福利民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当我们关注到农村老人这一个群体,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
大部分农村老人是共和国崛起和发展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一代,他们将无数的青春岁月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大开荒,广积粮和现代化的建设当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粮食和建设劳动。回望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农村老人是那段艰苦岁月里默默奉献的脊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他们响应“大生产”号召,在田埂上挥汗如雨,用双手种出的粮食支撑起国家的温饱;改革开放后,他们又随着建设浪潮,或在乡村搞起副业,或进城成为最早的务工者,为城市高楼的崛起、为工业的起步添砖加瓦。他们把青春播撒在广袤田野,把力气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如今青丝变白发,他们的付出,早已刻进国家发展的年轮里。
当你向一个农村老人问起他们的收入时,他们会说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他们仅有的收入仅仅是从种出的庄稼、饲养的牲畜和微薄的养老金(2025年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放标准:基础养老金每月135元。另外65-69周岁每人每月加3元,7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加6元。数据来源于某县的公告)当中,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一早上就到田间地头,到庄稼地忙碌,也正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在中国农村,老人这一群体当中,他们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老人,其中包括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疾病缠身的老人,还有高龄老人,他们在医疗和赡养上面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有的老人及独居多病高龄为一体,仍然还要在田间地头种植粮食,以养活自己。对于那些老人来说,他们在晚年的时候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不会被饿死,才能够有一点积蓄,为自己以后能够善终。大部分老人在晚年的时候奔波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问题,这些埋没了他们在以前所具有的兴趣爱好,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状态就是比较困难的。
这背后有着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就是农村老人养老金体系建设有待优化。应该提升农村养老的待遇,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能够安享晚年、不再经常性付出艰辛劳动的兜底保障,我们应该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