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个个鲜活故事在无声地诉说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
◆本期《瞭望》封面报道《激活红色资源》,整组播发:
壹
激活红色资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程程
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呈现……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在此浓缩、铭刻。
一馆映百年。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到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从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
不仅在展馆里,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3.6万多处革命文物串联起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镌刻着革命精神的鲜明标识。
6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才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做好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工作,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科学推进。加强红色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深挖红色教育潜力,深化红色资源价值阐释传播,让“中国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 井冈山“红军万岁”组雕(4月27日摄) 万象摄
激发红色基因巨大能量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两份珍贵的手稿,一份是马克思在1845年旅居布鲁塞尔期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手稿,一份是马克思为了出版法文版《资本论》,致出版人的六封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夏天,上海法租界一座二层居民小楼,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为着同一理想走到一起。
当他们举起右拳,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也就具备了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精神特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刘荣刚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可以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红色资源见证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炎炎夏日,一大早这里已是人头攒动。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日出东方(4.420,0.03,0.68%)——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红色地标,带领参观者走近百年伟大历程。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将人们重新拉回到那个历史年代,在同一时空中与党史人物对话,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认为,这有利于对党的百年历史的立体把握和准确认知,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
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新中国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文物,编号为0001号的特殊文物,这是反动军阀杀害李大钊同志使用的绞刑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从董存瑞到江竹筠,从焦裕禄到谷文昌,从黄大发到郑德荣……在站起来的浴血斗争中,富起来的艰辛探索中,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总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周婧看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荣历史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的英雄事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旦被激活,就能产生强烈共鸣。
受访专家表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传承中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是筑牢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基座。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定能在新时代激发出红色基因的巨大能量。
▲ 6月19日,观众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瞻仰红色文物,了解党的创建历史 刘颖摄
摸清红色家底 讲好红色逻辑
红色资源承载着一个个闪光的历史记忆,是重温党的辉煌历程、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
加强科学保护,首先要摸清红色“家底”,需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
据了解,国家和地方已组织开展革命纪念馆、可移动抗战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等多项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开展革命文物的专项调查,实行精准化管理,摸清每一件文物是什么情况,及时把新的革命文物纳入文物保护法的管理范畴并核定公布新的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会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向社会公布,做到让大家能查、易查、可用。
“通过专项调查,梳理挖掘红色资源,形成相关目录,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修即修。”周婧说,同时细致分析红色资源的具体形式和特点特质,探索如何运用先进技术保养、维护、修复红色资源,研究如何运用融媒体形式更好地展示、宣传红色资源。
加强科学保护,还需强化相应的法治保障。周婧告诉记者,当前红色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散见于文物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未能涵盖所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完善红色资源相关立法,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作用,是保护红色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周婧说,制定专门法十分必要。
为红色印记“保驾护航”,部分地方正在加强制度建设。《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已开始施行。
在加强科学保护的同时,还要着力开展对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受访专家表示,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挖掘出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才能有效改善红色资源保护管理状况。
“系统研究要立足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实践,深入分析红色资源,仔细研究实物、文献、口述史料,讲清楚红色资源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过程,从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周婧说。
系统研究也是运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依据。
“用好红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讲解史实的层面。应进一步阐释好贯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张智表示,这样才能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着力做好研究性保护项目,有意识地开展红色资源保护运用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保护维修的科学水平和应用传播的实际效果,切实使红色资源在保护下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更好地保护。
▲ 5月15日,由重庆市川剧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红色经典剧目川剧《江姐》音乐会版走进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 鲁鹏摄
增强红色精神穿透力
夏末的闽西上杭古田镇,漫山青翠,溪水潺潺。“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成员,唱着革命歌曲,走进古田会议会址瞻仰。会址背后的山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庄严夺目。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会“说话”,保护好是前提、管理好是核心,运用好是目标。
结合红色资源特点,探索进行文艺创作、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研发,形成红色产业链,打造精品展陈,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红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是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果助推红色资源保护的有力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沙江巨型水电站、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港珠澳大桥、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湘西十八洞村……一大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历史成就的超级工程、大国重器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代表性村庄,纳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585个。受访专家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探索实现多场馆、跨领域联动协作,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展示党的红色历史、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给观众以深刻启迪,已成为红色旅游高地。
如今,实景式展演、沉浸式体验,成为了红色旅游关键词。
江西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200多名演员在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的演出场地上实景演绎《浴血瑞京》,生动再现苏区时期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陕西延安连续推出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黄河大合唱》、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体验类旅游节目,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观看。
在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邢爽看来,互联网、VR、3D艺术影画等新技术手段以及自媒体传播形式,正在助力红色资源突破文物陈列、图片文字介绍等传统展陈方式的局限,搬上银幕、走上舞台,令红色故事“活”起来了。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更多地在于它带给当下的思考和精神滋养。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在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开展的《朗读者》活动中,一位中学生把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献给这座红色城市。
书店不仅成为延安的文化地标,把红色书籍传递到读者的手中,也引领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喧嚣的都市建起清静的精神家园。
运用好红色资源,育人铸魂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以来,香山革命纪念地接待观众超过100万人次;古田会议纪念馆配合全国百余家媒体完成“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活动”,接待游客约102万人次;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164.6万人次;抗美援朝纪念馆共讲解1270多场次,接待40万余人……红色资源助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受访专家建议,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加强市场化探索,以受教育主体需要为导向,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多元化红色教育产品,让红色精神的穿透力更强。同时,鼓励龙头文旅企业创新“红色研学+”模式,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LW
贰
湖南:精品展陈尽显红色魅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苏晓洲
▲ 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采用与敦煌壁画保护相同的揭取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妥善保存了339条红军标语(4月11日摄) 苏晓洲摄
◆站在芳草如茵、古建环抱的会师旧址操场上,人们仿佛瞬间穿越回到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召开会师大会之时
◆“不革命的不分田地”“不劳动的不准吃”等红色标语,体现用群众语言、说群众心事、让群众支持的革命斗争方法
◆听红色故事后人讲红色历史,讲感恩奋斗,讲发展变化
罗霄山脉西麓群峰苍莽、溪谷纵横,分布在这里的湖南省浏阳市、茶陵县、炎陵县和汝城县等地,在90多年前的大革命时代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无数烈士先贤在这里以大无畏的牺牲和奋斗,谱写了感天动地、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间采访发现,近年这四地在探索打造红色精品展陈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力求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催生庄严体验打下坚实基础。纷至沓来的参观者,面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动革命斗争历史,更好地感悟红色文化,激发奋进精神。
重现红色历史关口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总有一些曾经风云际会的历史关口。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率部队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在此,他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记者走进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这个占地百余亩的纪念地,廊院古朴典雅,巨树苍翠挺拔。入口处,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的清代中期积谷仓槽门犹存,门柱上“耕三余一,积旧生新”的对联清晰可辨。
秋收起义会师旧址原里仁学校,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大成殿、成德堂、文昌阁、操场等主体建筑,依然保留着晚清建成时的模样。大门口两幅红军标语让人过目难忘——“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官长来当红军”和“建立工农政权”。
浏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湘国说,这是文物部门运用现代保护技术,清理白色恐怖时期涂抹遮盖的泥灰后,重见天日的红军标语真迹,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
站在芳草如茵、古建环抱的会师旧址操场上,人们仿佛瞬间穿越回到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召开会师大会之时。
“就在这里,穿着老布褂子、打着绑腿、脚穿草鞋的毛泽东同志站在台阶上,作了鼓舞士气的重要讲话。”纪念馆工作人员甘武说。
甘武介绍,纪念馆的文物和史料展陈面积达2200平方米,以时间为主线,分为高举新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辉煌四个主要部分,陈列了251张照片、33件珍贵文物和23份文献。并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形式,真实再现90多年前秋收起义时的烽火岁月,让参观者在场景沉浸中追寻红色革命的初心。
“浏阳市在打造精品展陈的同时,更加注重红色资源保护。”林湘国说,根据人物和事件性质的不同,将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分为秋收起义、军事战斗、苏区执政、名人风范、革命烈士、社会主义建设等六大类全面摸底,将每一件革命文物信息录入数据库,为其制作专属“身份证”。并多方筹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压实管理责任,做到文物监管全覆盖、文物安全零事故。
挖掘红色文化展陈核心资源
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的炎陵县,当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毛红军会师”“插牌分田”“连队建党”等很多著名革命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直到21世纪初,炎陵县很多老旧民宅、祠堂等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字里行间显示出当时红军的奋斗激情。
“为了让红军标语免遭风吹雨打侵蚀磨灭,县里投入资金建设红军标语博物馆,采用与敦煌壁画保护方式相同的揭取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妥善保存了339条红军标语。”炎陵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和生介绍。
如今到炎陵感受红色文化,参观红军标语成为一大热点。
在红军标语博物馆记者看到,标语涉及红军部队番号超过60个,内容涵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和口号,对研究党史、军史具有很高价值。
红军标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口号、留言,又有对联、打油诗,还有漫画、组画。语言风格大多十分接“地气”,如“不革命的不分田地”“不劳动的不准吃”,体现用群众语言、说群众心事、让群众支持的革命斗争方法。
炎陵县当地受访干部对记者说,红色资源精品展陈应讲求“内容为王”。红军标语正是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一项“核心资源”。
特殊讲解员讲述红色基因
走进汝城县沙洲村,记者看到这里作为红色纪念地,仍然保持着湘东南特色民居鲜明的建筑风格,村民们生息劳作,处处是浓浓的烟火气息。
这里也是著名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以这一故事为主线,沙洲村办起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在还原故事场景、展现精神内涵以及党领导汝城人民所进行的奋斗和所取得的成就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
陈列馆共陈列文物藏品317件、文物资料28组、铜像人物22位、鲜活照片213张。充分运用声光电、图片、雕塑、多媒体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结合平面、立体、动态等艺术表现形式,营造独特的展陈环境和艺术氛围,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让人可视可参与,见物见精神。
“我们把‘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之一徐解秀老人的5名后人培养为讲解员,从红色基因传承者的角度讲述故事。”时任汝城县委宣传部部长何浩光说,这5位特殊的讲解员讲红色历史,讲感恩奋斗,讲发展变化,不断为“半条被子”故事注入新活力。
茶陵县是当年我党最早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之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所在地。茶陵县委办主任罗峰告诉记者,县里通过整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列宁学校等一批红色旧址,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并在展陈方面,结合红色资源现状和特色,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学历、行业领域党员群体的介绍形式和内容,积极深化观展互动和情景沉浸,提升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记者在一些红色纪念地看到,相对完善的语音自助讲解,便捷的景区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以及智能导游、网络票务等服务,使得茶陵作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的“人气”日益走高。LW
叁
延安:革命文物焕发光彩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一苗
▲ 3月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张博文摄
◆ “一盏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为我们的领袖送走了多少个夜晚,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
◆ 使用新技术+老材料,实现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不仅恢复了文物原貌,还维持了文物状态的稳定、降低了修缮成本
◆ 修葺后的窑洞群分为体验区、教学区,学员们在学习课程后,还可以到体验区和面、包饺子、烧柴做饭等,红色教育融入历史场景之中
“滴滴……滴滴滴……”,坐在窑洞昏黄的灯光下,来自山西省长子县的小学生贾年乐手执发报机按钮,体验了延安时期曾将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胜利捷报等消息传向全国的“红色电波”。
这是一堂开设在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窑洞中的现场教学课。陕西省延安市通过把课堂搬进旧址、将文物融入实践、让历史结合现实,实现了革命纪念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
沉睡资源待盘活
“一盏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为我们的领袖送走了多少个夜晚,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延安市的小小讲解员呼欣悦稚气未脱,她把这段革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得参观游客驻足聆听。
正值暑期,由青少年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在延安的各个革命旧址,用“讲、唱、跳”等方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生动讲述延安精神和延安故事。
1935年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的13年里,留下的革命旧址及文物遍及延安13个市县区。延安市革命文物保有量多、级别高、内涵丰富,现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万余件。
延安的革命旧址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挖土而建的土窑洞,除了少数作为基本陈列之外,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闲置旧窑洞通风排水不畅,每年夏秋季集中降雨致窑顶覆土含水饱和,许多窑洞内部出现大面积渗漏、抹灰层脱落、霉斑等文物病害。而延安红色展馆开放规模和接待游客量的逐年增加,加重了旧址窑洞的损耗,承载力和游览体验质量下降。
“实现革命文物日常维护和活化利用‘齐步走’,盘活革命文物资源、提升革命旧址的利用效率和影响力,是当前解决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当务之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说。
为此,延安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革命文物和革命旧址中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加快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
唤醒革命文物
清凉山,位于延安市中心延河北岸,与宝塔山、凤凰山隔河相望。在这二水交汇、三山鼎峙的地方,先后诞生了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总店、解放日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这里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中国红色新闻山”。
如今,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是一处国保单位。清凉山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刘金林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守好文物保护‘红线’的同时,对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往往‘敢想不敢干’。”
为解决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陕西省修订并通过了《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其中明确提出“创新革命旧址展示与利用方式”“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鼓励依托延安革命旧址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同时,这部条例还对受保护的革命旧址范围进行了扩充。
有了法规政策的支持,延安开始先抢救保护、再合理利用,逐步“唤醒”革命旧址。
为解决旧址窑洞渗漏、潮湿等“痼疾”,延安市探索使用现代工艺及传统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与维护。“我们使用‘新技术+老材料’,以实现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刘金林说,墙面挂网、窑顶铺三七灰土等做法,不仅恢复了文物原貌,还维持了文物状态的稳定、降低了修缮成本。
记者在清凉山革命旧址看到,这里的多孔窑洞曾经因墙体潮湿酥碱、抹灰层起皮脱落而闲置,经过修缮后都恢复了朴素整洁的历史原貌。一些窑洞安置了简单的桌椅床铺,已经改造成红色教育体验基地。
同时,根据已开始施行的《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有关规定,延安开始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由文物管理部门提供闲置窑洞,由企业出资,根据审批的修缮保护方案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改造用于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和课题开发、拓展培训、研学、专题教学等。企业向文物管理部门支付一定的营地使用费,用作文物本体的日常保养维修资金。
法律政策创新、保护技术更新、引入社会力量,陕西省及延安市“三管”齐下,正在补齐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短板,为革命旧址赋能。
保护利用齐步走
1939年,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让延安经济空前困难。这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至今,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
在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修葺后的窑洞群分为体验区、教学区,学员们在学习《窑洞无声精神永存》的课程后,来到体验区烧柴做饭,进行教学项目实践。学员马彩玲熟练地和面、包饺子,她说:“以前我们接受红色教育,是听和看、是从展馆到展馆,现在能融入历史场景之中,切身感受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
近年来,延安市通过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将多个过去展陈单一、缺乏互动的革命旧址,打造成革命文物的日常维护与活化利用“齐步走”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目前延安市已经对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桥儿沟六届六中全会、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等革命旧址共460孔闲置窑洞进行了修缮保护。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青少年,走进了延安、走进了窑洞。
在延安鲁艺革命旧址,建起了茅盾、丁玲、冼星海、胡蛮等4个单体博物馆,延安文艺纪念馆也已对外开放,旧址年接待参观游客超过300万人次。近期,延安市的南泥湾大生产和“三战三捷”纪念馆陈列布展也开始对外开放。
202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延安是首批6家中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今年以来,随着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的不断升温,延安以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为目标,不断向历史、文艺、战争、新闻等多方面拓展延安革命文物及旧址的展示利用,使博物馆门类更加多样化、教育研究功能更加完善。LW
肆
江西:多元创新红色表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皓亮 邬慧颖
▲ 人们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参加纪念活动(4月30日摄)万象摄
◆ “透过1934年5月至9月的《红色中华》报,可以觉察到中央红军将要转移的气息。”
◆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我们尽力去还原当时的细节,让人们看到英雄是怎么诞生的。”
◆ “要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青年一代可触摸感受到的历史。”
红色,是江西这片土地最鲜亮的底色。
星星之火从井冈燎原,共和国的伟大预演在瑞金启幕,二万五千里长征自于都集结出发,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这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土地,不仅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也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存。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近年来江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坚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红色典故“活”起来、红色IP“火”起来、红色文旅强起来,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色典故“活”起来
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图书室,一本本重新编排出版的红色报刊集,成为学院学员借阅率最高的资料之一。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介绍,苏区时期的红色报刊,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编辑出版,是当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可靠资料。然而,战争年代资料遗落各地,现大多分散馆藏,难以开展系统性研究。繁体竖排、手写油印的原版版面,也存在辨识困难问题。
前后历时6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组织专人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市以及长征沿线征集整理《红色中华》《红星报》《苏区工人》等苏区时期报刊近2000万字,并按照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重新整理出版,成为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深受欢迎的党史学习资料。
一份份记录历史的红色报刊,成为后人追根探源重要而可靠的史料。
“从今天的视角看,透过1934年5月至9月的《红色中华》报,可以觉察到中央红军将要转移的气息。”苏区史专家胡日旺发现,1934年春夏之交,《红色中华》报“扩红”报道的力度不同寻常。
1934年5月18日刊发《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一稿,报道中革军委提出的任务“五六七三个月扩大红军5万”。和以往不同,这次“扩红”给各地下了明确任务。9月4日《要在九月二十七日以前动员三万战士武装上前线》的报道说,新战士要自带棉衣、草鞋、梭镖、碗筷。9月8日的报道《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号召苏区群众“在十月十日前完成二十万双草鞋慰劳红军”。
“正是在十月十日这一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从瑞金出发向于都集结,开始长征。”胡日旺说。
一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新闻报道,还被改编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银幕。
“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全体报名加入红军,日前他们已集中到补充师去了。”这是红中社笔下长征出发前夕的一幅动人场景。
赣南老区据这则报道改编的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在全国各地上演,观众一边鼓掌一边落泪。电影《八子》的导演高希希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我们尽力去还原当时的细节,让人们看到英雄是怎么诞生的。”
红色IP“火”起来
在江西红土地上,一样的红色遗存,正迸发不一样的“红火”。
AI、VR新技术全景数字化呈现,金牌讲解员同步讲解,可360度浏览,还可发弹幕留言互动。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江西2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有了数字展馆,线上发力“圈粉”青年一代。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肖心珂,先是在线上云游了数字展馆,后又利用假期到井冈山实地走读。在这里,她得知红军师长张子清在医院缺盐时,毅然把自己洗伤口的盐捐出来的感人故事,深深体会到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
据阿里云大数据分析,截至今年7月底,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的访问次数已达7300余万次,用户访问区域不仅覆盖全国各地,还涉及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菲律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一批“又红又潮”的创意设计,让红色故事有了多元化传播载体。
在有“将军县”之称的江西兴国县,一个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红色IP“火”了起来。以兴国籍红军将士为原型,打造《长征先锋》动画连续剧;在县城繁华地带开设《长征先锋》IP服饰主题体验馆;推出《长征先锋》系列图书……红色IP持续上新,助推红色故事破壁出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由无数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成为游客必选打卡点之一。
“这寓意红军脚穿草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迎来一个新中国。”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红色文化传播应更加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要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青年一代可触摸感受到的历史。”
红色文旅强起来
一处处红色遗存焕发新的生机,不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从赣北到赣南,红色文旅带火一个又一个乡村。
在瑞金沙洲坝镇洁源村,夜幕降临,100多名村民现场演绎实景演出《浴血瑞京》,配合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苏区时期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让观众“穿越”回到革命年代。
炫目的现代科技和红色故事跨界融合,整洁秀美的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两相助力、相得益彰,带动红色文旅强起来,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产业增值中获得收益。
37岁的洁源村村民杨艳是《浴血瑞京》的工作人员,月收入2000余元,演出场地距她家步行不足5分钟。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瑞金市共接待游客4963.8万人次,年均同比增长31.45%;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次仍达1200万。
走上振兴之路的乡村,也更加注重保护见证百年辉煌奋斗历程的红色遗存。
自2020年12月起,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按照“试点示范、梯度延展”的思路,以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要求,分批次开展示范点建设。
在建设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旧址得到抢救性挖掘保护。分布着红军医院、井塘会演等多个重要革命旧址的黄麟乡井塘村,在加大旧址保护的同时,大规模询问红军家属后人,挖掘出“一口救命锅”“井塘会演”等一批感人红色故事。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江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一处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见证历史。新征程上,还将继续见证并助力中华儿女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LW
伍
河北:立法守护红色印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继伟
▲ 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的小讲解员,利用暑期时间,在冀南革命纪念馆为游客讲解当地红色故事宋杰摄
◆ 革命旧址整体环境应当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与革命历史氛围和场所精神相适应,杜绝庸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革命文物的义务,有权制止和举报损毁、侵占、破坏、污损革命文物的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歪曲、丑化、亵渎、否定与之承载的革命历史和精神的行为
位于河北涉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打造红色数字化展馆;唐山市丰润区潘家峪惨案遗址不断丰富展示手段;位于河间市卧佛堂镇屯庄村的白求恩手术旧址纪念馆等场馆免费开放,年度参观人次均超过十万……作为革命老区的河北省,红色资源数量多、种类全,特色突出,在全国位居前列。
如何让革命文物焕发光彩,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血脉,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走向深入?立法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最好的传承。这是河北给出的答案。
为红色根脉立法
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4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26129件(套)……在河北,每一处革命遗址的背后,都有一段峥嵘岁月;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精神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革命文物等外化实物见证。”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英说,有效制定实施相关法规是善用法治方式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关键。
7月1日,《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施行,为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法治遵循。
针对工作实际厘清各部门权责分工,《决定》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健全革命文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制度。
比如,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将革命文物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和红色旅游线路。
此外,红色资源保护主体并不只有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参与。“红色资源传承弘扬、保护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党政部门以及群众团体,明确谁是红色资源的保护责任人,很有必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靶向破解保护难点
“《决定》的字里行间也有我一份心血。”石家庄市新华区革新街道天骄社区居民刘笑漩说起这话,很是自豪。她所在的社区,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确立的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杨金深告诉记者,教科文卫工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在起草法规文本的同时,走进革命旧址、纪念馆社区等开展实地调研,充分听取并吸收相关意见。
坚持开门立法,是确保红色资源立法“小切口、真管用、能落地”的具体方法之一。
河北省立足省情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决定》明确革命文物实行名录管理制度,革命文物名录应当向社会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邢台抗大旧址、李大钊故居等一批列入名录的革命文物,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其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管理人为保护责任人。
“革命文物名录的制定和公布,是梳理本地革命文物家底的过程,也是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的必要前提。”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忠伟说。
《决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难点。
“在革命老区,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往往处于偏远山区,点多面广,且当地财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胡健说。
对此,《决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为充分调动部门和个人积极性,《决定》明确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将收藏的革命文物捐赠给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收藏单位,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捐赠者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为保护革命文物的严肃性,《决定》要求,革命旧址整体环境应当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与革命历史氛围和场所精神相适应,杜绝庸俗化和娱乐化倾向;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革命文物的义务,有权制止和举报损毁、侵占、破坏、污损革命文物的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歪曲、丑化、亵渎、否定与之承载的革命历史和精神的行为。
让革命精神“火起来”
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着一辆木制独轮小推车,看似普通的农家物什,却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种制胜“法宝”。
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支前群众就是用这样一辆辆独轮车,划船担担、牵引牲畜,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每一位解放军士兵身后,就有9位默默支援的父老乡亲。
红色文物的背后,深藏着动人心魄的革命精神、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为保护好红色文物,全方位呵护革命文物“活起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能力,《决定》从宣传方式、保护手段、利用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革命精神“火起来”。
“今年到6月已经接待游客5万人次,平均每天数百人,一个上午就来了16个团,10个讲解员都不够用了。”河北涞水县九龙镇山南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革高兴地说。山南村所在的涞水县野三坡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平西根据地的腹地,这里分布着冀热察区党委、挺进军司令部、挺进剧社、挺进军兵工厂等红色旧址。
因为活用红色资源,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山南村,日子变得红红火火。目前,村里的十几处红色革命旧址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强化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决定》鼓励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创建综合性培训教育基地。明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革命主题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宣传方式上,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挥新兴媒体优势,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全社会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意识;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打造主题鲜明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最近,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集党性教育、红色旅游、研学体验为一体的“星火台城”红色旅游景区很是热闹。“我们接待了比往年同期都要多的游客,平均每天1500多人次。”安平县委书记曹向东说。
革命圣地百花齐放,红色旅游备受青睐,安平县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如今,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氛围日渐浓厚,助推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红色立法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基因。”竹立家建议,时机成熟后可总结立法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红色资源保护法,规范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