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心目中的粟裕大将
毛泽东率领的战将很多,但得心应手的,粟裕大将要算其中之一了。粟裕是20世纪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一位伟人,是军事家当中的佼佼者。是他,为打垮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在井冈山时期的第一次反“围剿”,因为消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并活捉师长张辉瓒,就已经在毛泽东那里“挂上号”了。从此以后,毛泽东就一直关注粟裕的成长和发展。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电台被打掉,粟裕和毛泽东失去了联系,毛泽东以为他牺牲了,延安开追悼会的时候,名单里就有粟裕的名字。上海党组织得知粟裕还在,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
无限信任
为了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在战争年代,粟裕向毛泽东不知发了多少次电报,提出多少次意见和建议,没有一次遭到毛泽东的否定。这种情况在我们党内、军内,实属罕见。到全国解放后,为了加速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了加速军、兵种建设,为了加速部队院校建设,为了加快我国的国防建设,他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下部队搞调查研究,向毛泽东写了很多有分量的报告和建议,也同样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主席不是批“同意”,就是批“照办”,或者批“很好”,或者批“可以”,或者批“极为正确”,等等。我们常常看到毛泽东在粟裕的报告上圈圈、点点、批语等字样。这说明毛泽东对粟裕写的报告看得很认真、很细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粟裕提的意见,总是从战略的高度,结合自己局部的实际情况,提得正确,提得好,提得妙,有创新精神,符合战争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符合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多次采纳了粟裕的不同意见。
1945年成立华中军区,毛泽东要粟裕当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两次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改任他为副司令,毛泽东被说服了,改任粟裕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给毛泽东发电报说,不要到淮南去了,还是先在内线打好处多,天时、地利、人和对我们都有利。毛泽东又被粟裕说服了,同意粟裕先在内线打。结果,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大振了军威,鼓舞了士气。毛泽东总结了粟裕七战七捷的作战经验,向全军推广,这对全军影响很大。这充分证明,蒋介石来势虽然凶猛,但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我们打败的。这一战役起到了战略试探、战略侦察的作用。
1947年1月27日,毛泽东发电报给粟裕,要他率领三个纵队下江南,采取宽大机动的战略行动,吸引国民党军队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粟裕经过三个多月的慎重考虑,认为到江南去的好处不多,留在江淮区可以协同二野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将会产生对全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粟裕于1948年4月18日给毛主席发电报,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最好不要到江南去,就在江淮地区寻找机会,打更大的歼灭战。为此,毛泽东还专门要陈毅陪同粟裕到城南庄汇报,五大书记听取了粟裕的汇报,认为粟裕讲得很有道理,最后还是粟裕说服了毛泽东。向毛泽东立了军令状的粟裕,返部队以后,用他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利用高超的指挥艺术,用“取开封、援敌必救”的指挥艺术,举行了赫赫有名的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向毛泽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从此扭转了中原地区拉锯战的局面,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主动到什么程度呢?主动到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的程度,想打济南就打济南了。第一次攻克这样的大城市,歼敌10万多人,创解放区战场歼敌之最。消息传来,军心、民心大振。
粟裕敢字当头,用“斗胆直呈”的言词,向毛泽东提出了不同意见。毛泽东以伟大的战略家的气魄和宽广胸怀,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战略决策。
毛泽东从来没有批评过粟裕。个别仗没打好,粟裕检讨,要求处分,毛泽东不仅不批评、处分,相反还要予以安慰。有时,毛泽东还要帮助粟裕说话。如:南麻、临朐之战,由于当时正值雨季,打成了消耗仗,粟裕1947年8月4日,主动发电报向毛泽东、华东局写检讨,请求处分。8月6日,毛泽东复电说:“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利再战。”同一天,华东局也发来一份与毛泽东电文精神相同的电报。文中说:“20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很大。近两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给敌以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较大,主观上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陈毅在同一天发给军委、华东局的电报中说:“我认为我党20多年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胜利。”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裕负责。过去常胜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8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陈毅、粟裕和饶漱石的电报,认为陈毅8月6日的电报“所见甚是,完全同意”,虽伤亡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50多天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逼得粟裕在会上做了八次之多的违心检讨。在批斗粟裕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批斗粟裕的情况不正常,有人要把粟裕置于死地,就站出来说话了。先是找了萧劲光同志谈话,问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同志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对萧劲光的说法,表示同意。毛泽东为什么偏偏要问萧劲光呢?他考虑,一是萧劲光和粟裕不是一个山头的人,二是萧劲光为人正派,会说公正话。后来毛泽东在会上还帮助粟裕说了话,毛泽东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是打得好的,是为公的。到北京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请大家来判断。”这几句话,对保护粟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事隔两年,到了1960年,在上海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碰到粟裕,转过脸对粟裕说:“那一千多人的大会,可不是我搞的,他们要搞的。”实际上,是又一次为粟裕说了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欣赏粟裕的军事才华、指挥艺术,所以将华野指挥权交粟裕负责了。当时,全军有五大野战军,有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不负责战役指挥,而由副司令粟裕负责。毛泽东作出这种不寻常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百分之百地相信粟裕,能够完成战役指挥的任务。当然,他也不是不相信陈毅。毛泽东说:“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负责。”这说明,他还是相信陈毅的。毛泽东将战役指挥权交给粟裕负责,实践证明,粟裕战役指挥的任务完成得很漂亮,打了一系列的大仗、险仗、硬仗、恶仗、胜仗,总之一句话,打得很漂亮,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想。战争的实践还证明,毛泽东将战役指挥权交粟裕负责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事实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这里就不多说了。
放手重用
粟裕虽然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但毛泽东是把粟裕当作主将使用的。到解放战争的中期,毛泽东看粟裕的仗打得不错,越打越大,越打越好,歼灭的敌人越来越多,因此要放手用他,准备让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这是1948年4月底5月初,粟裕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时,毛泽东作出的决定,毛泽东当面同粟裕说:“今后华野由你来搞,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要同邓子恢同志一同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那里工作需要他。”粟裕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感到意外,非常着急。粟裕为指挥便利考虑,一再恳求毛泽东,不要把陈毅调走,实在要调走,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职务,还要给陈毅保留。毛泽东考虑了粟裕的意见,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一方面是陈毅的调走决定不变,陈毅的司令员和政委职务仍然保留,另一方面粟裕担任代司令、代政委职务。毛泽东用这个办法解决了粟裕的恳求。实际上,这样就把粟裕更明确地放在主将的位置上了,成为华东野战军几十万大军的统帅。战争的进程表明,粟裕没有辜负中央的信任,他以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消灭更多的敌人向毛主席、向组织上作了汇报。
对粟裕的重用不仅如此,凡是有重要任务,毛泽东首先考虑要粟裕来承担,让他挑担子。例如:渡江战役胜利后,紧接着就有一个解放台湾的问题,那么谁来负责解放台湾呢?毛泽东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认为粟裕最合适,把解放台湾的任务就交给粟裕了。粟裕曾经向毛泽东建议,由刘伯承、林彪承担。毛泽东也没有改变主意。后来,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情况发生了变化,这项任务才没有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军在仁川港登陆。唇亡齿寒,战火就要烧到鸭绿江边。金日成要我们派志愿军。谁能担负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呢?毛泽东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想到了粟裕,他相信粟裕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能够以他出色的指挥艺术打败美国侵略者。后来只是因为粟裕的身体情况很不好,实在无法负此重任,毛泽东才放弃了这一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究竟如何进一步充分地发挥粟裕的军事才华,毛泽东又有新的考虑、新的打算了。他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商量后,决定调他到总参谋部先是当副总参谋长,后来又叫他担任总参谋长。粟裕一再向毛泽东请求,还是让他抓一个具体工作好,到统帅部恐怕做不好,难以完成。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没有同意粟裕的意见,还是决定调粟裕到统帅部工作。毛泽东还专门找粟裕谈了话,粟裕说:“主席,我恐怕担负不了这个重任。”毛泽东说:“你可以胜任的,荷花要由绿叶来扶嘛,你怕什么。”粟裕调到总参谋部后,对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很满意的。
高度评价
粟裕一生打了很多的胜仗,参加战役、战斗的次数很多。他指挥的战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这一个接一个的辉煌战役,毛泽东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这里专门谈谈毛泽东对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和指挥淮海战役功劳的评价问题。
参加淮海战役的全体指挥员,人人都有一份功劳,但毛泽东对粟裕的功劳,单独有一个评价。有一次,毛泽东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银桥啊,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呀?”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功劳最大。”“是嘛。”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为什么毛泽东说粟裕立了第一功呢?我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举行的。虽然当时的建议不很完备,但它为举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淮海战役全过程看,唱主角的还是粟裕。从战役的构想、发起、打援、包围、分割、追击、堵截、决战,这一切,都在粟裕的神机妙算之中。
第二,粟裕所分担的任务最重,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灭的敌人最多,55万国民党的军队,被华东野战军消灭了44万。就从歼敌的数字上看,能不说他的功劳最大吗?
第三,粟裕还关注了淮海战役的全局,他除了负责歼灭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兵团外,还派了五个纵队参加了围歼黄维兵团的第二阶段。粟裕用心血最多,为了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胜利,他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觉,饭也顾不上吃,一直紧张地指挥战斗。直到黄维兵团全部解决,粟裕才松了一口气。由此看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我认为是公正的。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淮海战役恐怕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最大关怀
为了战争的胜利,粟裕呕心沥血,伤透了脑筋,绞尽了脑汁,六次负伤,身体遭到严重的摧残。由于战争的高度紧张,粟裕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头疼病、美尼尔氏综合症。有时头晕头痛很厉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严重时还处于半昏迷状态。战争结束后,他的这些毛病大发作,毛泽东批准他到青岛检查、治疗、休息。在青岛休息一段时间后,身体情况不见好转,他心里很着急,就将身体情况写信汇报给毛主席,请罗瑞卿同志回京时带给毛主席。毛主席专门写了一封回信。
粟裕同志:
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痊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问好!
毛泽东
八月八日
最后,经毛主席批准,同意粟裕去苏联养病。经过半年多时间疗养,粟裕的健康基本上得到了恢复。粟裕是1950年11月去苏联养病的,1951年9月休养完毕,回到了北京。他恢复健康,同毛主席极大的关怀有着直接的关系。
毛泽东心目中的粟裕,是可以信赖的粟裕,是可以重用的粟裕,是立了大功的粟裕,是值得关怀的粟裕。
来源:鞠开《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