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数

2022-10-18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伯陵说:

  接着上一篇袁绍和董卓的文,

  再聊一篇汉末三国的事。

  1

历史是各种因素累积的结果,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出现变数,历史的面貌便大不相同。

  在汉末三国时期,关中就是出现变数的因素。

  关中号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周朝以关中为起点东征殷商,建立八百年姬周天下,秦国以关中为基本盘,只需驻守山西运城、函谷关一线,就能挫败关东六国的挑战,直至一统江山。

  楚汉战争结束,丰沛功臣都劝刘邦建都洛阳,唯独刘敬和张良建议: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这种地理优势,刘邦听明白了,立即带着功臣们西迁,定都长安,以关中为家。

  到了东汉末年,来自凉州的董卓到洛阳执掌朝政,与关东士族和解失败,面对“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反扑浪潮,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迁都长安以关中为家,和关东士族们打持久战。

  公元190年2月,董卓诛杀洛阳富豪剥夺家产,挖掘帝王公卿的陵墓获取陪葬品,随后焚烧洛阳城及附近200里的民房,逼数百万人向关中迁徙。

  这是董卓洗不掉的暴行,但通过暴力掠夺,董卓得到大量的财富和人口。

  按照董卓的想法,有了这些财富和人口,就可以稳固关中的经济基础,和关东士族打持久战了。

  刚到关中不久,董卓又派人联络凉州的马腾、韩遂,准备和凉州军阀结盟,《资治通鉴》用的词是“共图山东”,而马腾和韩遂接到董卓的书信,马上带兵到长安朝拜。

  如果董卓能稳固关中,把马腾和韩遂纳入麾下,再加上董卓在羌胡中的号召力,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关西地区,就有了稳定的人口、财赋、兵员。

  相比关东诸侯来说,董卓的乱世起点,也仅次于袁绍了。

  实事求是的说,那时董卓是想励精图治的。

  在洛阳的时候,董卓羞辱资历深厚的河南尹朱儁,越骑校尉盖勋劝他开言路纳贤才,不要羞辱能征善战的朱儁,董卓的反应是“卓乃谢之。”

  到长安以后,董卓想在地位上比肩姜太公,称尚父,但是蔡邕不同意,劝他平定关东以后,有了盖世功勋再议。董卓的反应又是“卓乃止。”

  这时的董卓,颇有求贤纳谏的明主作风。

  而且董卓还有判断事务的能力。

  董卓和孙坚是老战友,都跟随张温到凉州平定叛乱,非常清楚孙坚的能力,关东诸侯讨董卓时,孙坚一路追杀斩了华雄,更让董卓忌惮孙坚。

  但董卓也不担心。

  他和长史刘艾分析:“孙坚是能力出众的豪杰,如果自成一股势力,可以做成一番事业,但如果追随诸袁,迟早死无葬身之地。”

  结果不出董卓所料,北上讨董卓时主动归附袁术的孙坚,一年后就死在荆州黄祖的手里,部队也被袁术兼并。

迁都长安的董卓有能力、有威望、有兵马、有财赋,完全可以整合关中资源,东向和袁曹争雄。

  缺点就是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杀人。

  也正是这个缺点,让私通董卓小妾的吕布恐惧不安,最终和谋划刺杀董卓的王允合流,在街头一矛刺死董卓,随后将董卓挫骨扬灰。

  董卓死了,整合关中资源东向争霸的事业,便迅速夭折。

  因为王允谋划刺杀董卓的初心是——“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即王允认为关东诸侯大多和他有师生情分,准备刺杀替代何进的新外戚董卓,做替代袁隗的新士族领袖。

  换句话说,王允和关东诸侯一条心,根本不在乎整合关中的事业。

  所以从公元192年起,关中失去扛大旗的人物,走上快速没落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第一个变数。

  2

  董卓死后,关中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李傕、郭汜等人做为董卓的老部下,担心被王允清算,准备解散部队回归乡里,这辈子做个富家翁算了。

  但讨虏校尉贾诩和李傕等人说:

  “你们解散部队就是一介匹夫,派出所的干警就能解决你们,还做富家翁?做梦去吧。除非重整部队攻入长安,夺取朝廷大权,我们这些凉州人才能有一条活路。”

  贾诩看问题非常准,一番话点破董卓死后的关中局势。

  于是李傕、郭汜等人整兵西进,一路上拉拢董卓旧部,到长安城下时已经有十几万人,随后攻破长安杀死王允,吕布逃往南阳,投奔袁术。

  而因为“替董卓复仇”的功劳,李傕做了扬武将军,郭汜做了扬烈将军,两人共同掌握长安朝政,樊稠等人做了中郎将,成为关中拥兵自重的军阀。

  这样的局面,和袁世凯死后北洋四分五裂,不能说毫不相干,起码是完全一致。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军阀拥兵自重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始终没有一言九鼎的人来统领全局,结果就是日军侵华的时候,哪家军阀都不肯拼尽全力抗日,导致中国沦为半壁江山。

  汉末的关中也差不多。

  李傕和郭汜等人都是董卓旧部,进攻长安只是政治斗争压力下的保命行动,一旦进入长安掌握大权,论能力、声望、兵马,谁又比谁差?或者说,谁又比谁强呢?

所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谁都不服谁,始终没有角逐出一言九鼎的人,站出来重整关中的千里山河。

  这帮人就像狗打架一样,李傕“挟天子以令诸侯”,郭汜就劫持公卿大臣,其他人坐山观虎斗,随时准备取而代之。马腾和韩遂发现机会,也出兵攻击长安准备火中取栗。

  打到公元194年,李傕、郭汜、樊稠都开府理政,再加上三公府,合称“六府”,公卿将校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就连举荐用人,也是先用李傕的,过俩月换郭汜的,再过两月换樊稠的。

  不用是得罪人,用的时间长也得罪人,那就轮流用吧,谁都不得罪。

  至于朝政和关中经济,谁关心呢?

  整个函谷关以西,打出一地狗脑子,整合关中资源东出争霸,就像是董卓生前的梦呓一样,从来不在这些军阀的思考范围里。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等军阀们打来打去,竟然让汉献帝刘协逮住机会,和公卿大臣们经河东郡回到洛阳,于是曹操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拿到汉末争雄的一张王牌。

  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江东孙策还有偷袭许都的雄心,所谓的“关中诸将”们连参战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选择中立,依附于袁绍或者曹操。

  于是曹操先后派出卫觊、钟繇持节镇抚关中,用一纸诏书就逼的关中军阀们束手无策,纷纷上表,向许都的曹操称臣纳贡。

  如果董卓还在,至于吗?

  虽说不一定能东出平定天下,起码能在袁曹之间纵横捭阖,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反曹,合兵十几万驻扎潼关,这是关中在汉末最后一次亮相,结果不出意外,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马超和韩遂,随后派夏侯渊平定剩下的小军阀。

  历经20年时间,关中被彻底赶下汉末的历史舞台。

而这个时间点,恰好和刘备谋划益州的时间重合。

  3年后,刘备攻入成都夺取益州,奔波半生终于有了复兴汉室的根据地,如果之前关中资源被整合起来,刘备就多了一个联合的对象,如果关中继续乱下去,刘备也能出兵北伐,成为那个整合关中的人。

  不论哪种可能,都是刘备、诸葛亮这些理想主义者复兴汉室的助力。

  但是天不随人愿,曹操先一步夺取关中,导致关中非但不能成为刘备、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助力,反倒成了曹操弹压益州的前沿基地。

  这是关中改变的第二个历史变数。

  3

  关中大乱20年,受伤害最大的是普通人民。

  董卓迁都长安带来不少人口,再加上关中原有的人口,关中的人力资源是很充足的,董卓死的时候,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三郡就有数十万户。

  按照一户五个人来算,三郡也有几百万人口,再加上关中的其他郡县,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董卓死后两年,李傕、郭汜等军阀的攻杀抢掠,造成大量人民死亡,人民死亡又造成农田抛荒无人耕种,爆发的饥荒导致更多人民死亡,而大量没有掩埋的尸体,又引起瘟疫流行。

被这种环环相扣的杀局摧残,关中“民相食略尽”,整个关中的核心地区成为一片白地。

  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不敢在关中定居,纷纷向外迁徙。

  其中一波经汉中迁徙到益州,也就是四川,史书记载的数量是“数万户”,那就是几十万人,刘焉收留了这路流民,从里面选拔精壮编入军队,号称“东州兵”,成为刘焉统治益州的利器。

  这路流民在益州没有根基,斗不过根深蒂固的益州土著,于是也愿意为刘焉所用,想依附刘焉谋条生路。

  另一波经武关—南阳迁徙到荆州,数量比去益州的更多,达到“十万余家”,刘表没有争霸天下的志向,便没让这路流民当兵,任由他们选择地方耕种。

  还有一路留在汉中,也有数十万人口,随着这路流民的到来,原本人丁不旺的汉中立即充实起来,张鲁也一跃而成汉末较强的军阀。

  此外大量关中人口没有南下,而是就近投奔山西的匈奴、陕北的羌胡部落,剃了头发换了衣服,从此不做汉家儿郎,成了胡人的牧羊倌,后来五胡乱华时的“胡骑”,不少是这波人的后代。

  不仅是普通人民命运多舛,那些士族豪强也不好过。

  因为关中没有强势崛起,士族豪强在关中的仕途便不通畅,不可能入仕做官壮大家族。而普通人民流失造成的经济薄弱,也让关中士族豪强在关东势力面前,失去拉拢的价值。

  于是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关东各地的士族豪强都在抢蛋糕,关中的士族豪强却默默无闻,就连东汉“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也因被曹操排挤而边缘化。

  可以说,关中的失败,让大量普通人民失去生命,也让士族豪强错过历史赐予的利益盛宴。

  而征服关中的曹操,面对人口流失一片荒芜的局面,必然要想办法增加人口,补充关中的劳动力。

  人口自然增长是很慢的,根本满足不了曹操征服益州的要求,于是曹操就把趁乱世壮大的羌、氐等胡人部落,从贫瘠的山沟沟里迁出来,安置到关中的郡县里,让他们种田当兵。

  东汉末年,这些胡人部落就在边境作乱,现在通过曹操的移民政策,进一步深入到内地,完成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目标。

  再过百年,这些曹操迁到关中的羌、氐部落,就是五胡乱华的三大策源地之一。

  这是关中改变的第三个历史变数。

  4

  回顾历史,关中在汉末争雄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团结,而且在董卓死后没能角逐出统领一方的人物。

  这个微小的变数,直接造成地域失败、普通人民失败、士族豪强失败这三大变数,间接决定曹刘争雄的难易程度。

  这个逻辑,当时的人们都看明白了。

  董卓和群臣讨论关东诸侯起兵时,尚书郑泰说:“关东群雄尊卑无序,都是拥兵自重坐观成败之辈,不可能共同进退的。”

  曹操和荀彧讨论关中局势时,说关中诸将群雄无首,必然纷争不止,不能长久,“吾必破矣。”

  关东也好,关中也罢,有英雄团结诸将则胜,没有英雄团结诸将则败。

  从汉末到解放战争,古今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