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史说新中国的粮食产量

2021-05-22
作者:老老狐狸 来源:乌有之乡推文

吃饱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是为记!

  愿老祖宗保佑吃饱了饭的后辈,老祖宗同样保佑吃喝讲究的后辈。

  ——整理者言

  一、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二、1953~1958,集体经济发展时期

  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亿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三年间,总产量年均减产11.61%,人均产量年均减少11.54%。

 这三年,怎一个饿字了得!

  四、1962~1965,三年调整恢复时期

 面对持续三年的巨大困难,陈云向中央建议实行“包产到户”,他估计,不包产,恢复期至少要8年,包产的话,只需一半时间,4、5年就够了。

  毛泽东的判断要乐观一些,他认为,62年上半年已有开始恢复的迹象。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62到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65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亿吨,与58年基本相当,人均粮食产量回升到268kg。

  四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9.2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25%。

  五、1966~1978,集体经济巩固发展时期

  1966到1978年,稳定实行人民公社体制,13年间,虽有文革、主席去世、粉碎四人帮等大事件,农业生产波动并不大。74年,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300kg线。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是58年的157%,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17kg。

  十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51%,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8%。

 客观地说,老百姓对改开前的吃饭问题是不满意的,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满意,太正常了。

  建国已经29年,曾经向地主交过租子、被军阀预征过田赋的老一辈逐渐离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又是一代人。

 具体分析这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粮食总量增长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总量增长。

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识字率、入学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种情况好像比较普遍,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六、1979~198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体制改革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到1982年,是公社体制到包产到户的过渡期,这四年年成不错,8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5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9kg。

1979年1月11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决定把粮食征购数量降低,提高粮食征购价格20%。计划外收购价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0%。

  四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85%,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44%。

  七、1983~2013,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解体时期

  注1:以上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注2:人口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我国于58年才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因此非普查年的实际人口可能与统计数据有一定出入。

1982年以后,全面进入包产到户的新时期了,1996年,人均粮食产量412kg,这是第一次突破400kg的营养安全线,当然首次突破未能保持多久,就再次跌入300kg区间,2003年是1996后的最低谷,为333kg,2003至2013,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增长,2010年,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400k。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2kg。

  这三十一年里,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2%,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77%。

2012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4.83岁.

  从1949年到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13亿吨增长到6.02亿吨,年均增长2.65%。

  64年中,有48个年头的粮食总产量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超过10%的有8年,增速最高的是1952年,当年粮食总产增长了14%。1950、1952、1962、1963、1964,都是恢复性增长,正常年景里增幅上10%的,只有1966、1970、1973年。

  另外16年则是减产年,减产幅度大于5%的有6年,除了大家熟悉的那三年,还有1985、2000、2003年,这三年的减产幅度都超过了1961年,但不及1960、1959年。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粮食产量年际波动比较大。分阶段来看,除了49~52、62~65两段属于恢复期外,78~82年体制过渡期的年均增产率是最高的,其次是1966~1978年、1953~1958年、1983~2013年,59~61则是连续三年减产。

  为便于比较,剔除1949~1952、1959~1961、1962~1965三个异常段,以1953~1958这六年年均增长3.17%为标本,对1966~2013这48年的增长率作六年移动几何平均,最高的是1978~1983年段和1970~1975年段,年均增长都超过5%,从1983~1988年段起,年均增长降到2%以下,96~2001段出现负增长,直到进入新世纪,2001~2005年段的年均增长才开始恢复为正。

  从2004年起,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0年保持增长,10年年均增长3.4%,超过53~58年。

  附:关于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相应年代的一些背景资料

  当今李总理简历

 1974~1976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1974到1978,是当今李总理亲历农村的时间段:

 1974年,李总理下乡当知青的第一年,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351kg;

  1978年,李总理离开农村这一年,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314kg。

  万前委员长简历

  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任国家农委主任。

1977年,万前委员长主政安徽第一年,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323kg;

  1980年,政绩卓著的万前委员长升任副总理离开安徽,这一年,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296kg。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