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与思念:毛主席一生中的15个中秋节
【原编者按】又到中秋月圆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昆仑策研究院恭祝海内外同胞和朋友们中秋快乐!祝愿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国家繁荣昌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47年前的中秋夜刚过,即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本该与家人、与人民共享团圆的毛泽东主席却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顾毛主席的一生,中秋节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解情缘。今天,让我们分享几个毛主席与中秋的故事,缅怀人民永远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
1976年9月8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毛泽东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饲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2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或书是由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下午4点37分,看了约30分钟。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零时10分,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此时,中秋节刚刚过去10分钟。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651页】
中秋十五望月圆,心中想念毛主席。毛主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让我们从毛主席一生中的十五个中秋节的故事,来追思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亲人。
(一)1914年中秋节(10月4日):浪遏飞舟
当年毛主席在长沙求学。中秋夜夜朗月高照,毛主席和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有人提议游泳,众人纷纷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1925年秋,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长沙》,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对当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一个在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下的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
(二)1916年中秋节(9月12日):征友结义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苦于一己力量之薄弱,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勉励自己。为此,他想出了在当时看来十分另类的办法:张贴广告征友。他的姓名三个字繁体笔画一共28画,他就以“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写了征友广告。后来,毛主席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这段经历:“广告登出后,我得到三个半答复。一是罗章龙,他后来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又背叛党。其余答复是两个青年,后来变成了极端分子。‘半’个回答是一个不加可否的青年。他叫李立三。”
之所以说李立三是半个,是因为当时双方并未交谈——中秋节那天,李立三和一个同学一起去看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坐在讲台上看书,李立三有些拘束、没有发声,假装去看墙上贴的课程表借以从毛主席背后走过,看见毛主席读的是《宋史》。这时毛主席这才发现了李立三,正要开口,李立三却转身离开了。后来两人相处交谈才提起这段往事。
(三)1917年中秋节(9月30日):聚会激辩
1917年暑期,毛主席同好友萧子升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开阔视野、体察民苦,不但读万卷书、也行千里路。归校后游学笔记被广为传阅,被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中秋节时,血气方刚的毛主席和同学聚集在湖南第一师范后面的山上,群情激昂地辩论救国之道,他一一驳回了别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坚定地说:“学梁山泊好汉!”他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拿起枪杆子去战斗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这次和同学之间的中秋激辩,为他后来的革命事业确立了方向。
(四)1919年中秋节(10月8日):痛别慈母
1919年10月5日,一直在毛泽东心目中占有崇高位置的母亲文七妹,因积劳成疾,身患瘰疬,年仅52岁就不幸辞世。噩耗传到长沙,正在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悲痛欲绝。三天后,也就是1919年中秋节,他才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当时,母亲已入棺,他再也不能听到母亲亲切的唤儿声,禁不住放声恸哭。毛泽东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抒发了毛泽东对母亲的爱戴和追思之情。这一年的中秋节,本是家人的团圆节,不想却变成了他的别母节,更是他的痛苦节。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故乡时,想起当年中秋的一幕,他向父母的墓地深深鞠躬说: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五)1925年中秋节(10月2日):述怀言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到广州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这篇不朽诗作。诗中的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实并非写意当时的实境,而描写了更早的一个中秋节。据陈赓回忆,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所说的“中流击水”,发生在1914年中秋节。毛泽东等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明月朗照之下,心情舒畅,有人提议游泳,陈赓第一个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众人纷纷跳水,毛泽东在水中喊:“莫把我的布鞋打湿了!”当时他刚买了一双新布鞋。毛泽东曾提过“诗言志”三个字,他在写《沁园春·长沙》时提及10余年前童年趣事,既是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更是抒发了准备投身伟大革命洪流的坚毅和豪情。
(六)1927的中秋节(9月10日):秋收暴动
9月9日,起义部队开始行动,破坏了周边的铁路。这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捕: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主席,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清乡队抓住,在押送去团防局准备处死的路上,侥幸机智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9月10日,毛主席指着肖家祠堂的天井上空挂着一轮皓月对与会的人员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当天,他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主席从此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七)1934年中秋节(9月23日):长征准备
1934年9月,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境艰难,早已失去红军指挥权的毛主席心急如焚,他积极地提出正确建议,并于9月中旬亲临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于都(后来的长征出发地)作调查研究,在赣南省区以上三级干部会议上,他要求大家要做好支前参战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没能与妻子贺子珍、儿子毛毛(大名毛岸红)一起团聚过中秋节。
不久,长征开始,按规定不许带孩子,两岁的毛毛被托付给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次年4月毛泽覃牺牲,毛毛从此不知下落。
解放后曾在当地找到一个和毛主席青年时期酷似的红军后代,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孩子最终身份没有被确认,毛主席也从来没有和他见面。
毛主席一生坎坷,共育有十个子女,或夭折、或失踪、或送人,留在身边带大的仅李讷一人,为人父母者都该知道这是一种何等深入骨髓的痛苦!
(八)1940年中秋节(9月16日):女儿满月
1940年中秋节,是毛泽东在战斗岁月中度过的为数不多的欢乐节,也是一个团圆的中秋节。这一年的6月份,江青生了女儿李讷,毛泽东年届半百喜得小女,十分高兴。女儿满月后的中秋节,毛泽东特意以他和江青的名义邀请中央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到他家里做客。因为当天请来的客人多,除平时的厨师外,毛泽东还让机要秘书叶子龙及其夫人江英过来帮厨,弄出一顿在当时的延安来说绝对算得上高规格的丰盛午餐。看着女儿咧嘴甜甜地笑,毛泽东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度守了一个气氛热闹而欢快的中秋节。
(九)1947年中秋节(9月29日):昆仑报捷
1947年中秋节,毛泽东是在胜利欢庆中度过的,刚刚结束的沙家店战役改变了西北战局。
在葭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与战士们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赏月、谈天,山居过节,他们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和几串葡萄,小院里传来开心的欢笑。夜深人静时,一轮皓月挂在天空,毛泽东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逸光遄飞,诗兴大发,挥毫赋诗《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诗曰: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十)1948年中秋节(9月17日):解放济南
毛主席在济南战役的炮声中度过中秋。他对许世友作出战斗部署后,静候胜利的消息。
济南战役于9月16日打响,9月17日中秋节时已经迫近内城,当时月明星稀、秋高气爽,“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经过激烈战斗,至9月24日,济南宣告解放。
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济南的解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视察济南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十一)1950年中秋节(9月26日):犒劳英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1950年9月25-3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名,其中解放军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307名,民兵英雄代表43名。另有国民党起义部队代表64人列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的形势下召开的。毛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祝词,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聂荣臻、罗荣桓出席并讲话,萧华作了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对鼓舞全军的战斗热情,巩固和提高战斗意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加强解放军建设,推动民兵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解放军总政治部汇编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
会议期间的9月26日正值中秋节,毛主席宴请英模代表,朱德、刘少奇等亦出席。颇有汉高祖《大风歌》的气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的这张毛主席同部分英模代表的合影,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来源。
(十二)1957年中秋节(9月8日):畅游湘江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已步入晚年,他从内心感受到了光阴的无情。也许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迈誓言,这一年中秋节,他选择了畅游长江和湘江。在品尝彬州梨的同时,他在长江和湘江的激流中展示了他的各种泳姿。之后,他又去了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并在钱塘江游泳,从此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雨台。人山分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美丽诗篇。
之后的中秋节来临时,毛泽东还曾巡游大江南北,在激流中畅游搏击。
(十三)1961年中秋节(9月24日):宴请贵宾
毛主席基本不喝酒、很少参加礼节性的外交宴请活动。但对个别重要的国际友人,有时也举办私人性的小型宴会。而在中秋节举行外交私人宴会的情况仅有一次:1961年中秋节,毛主席在武汉与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共进午餐。他们谈得极为深入,就领袖的魅力、权威和他所领导人民的关系交换了看法。蒙哥马利元帅不但对这位伟人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更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
蒙哥马利在西方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通过他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他两次访华都见到了毛主席,9月23日在武汉东湖相谈甚欢,9月24日中秋节毛主席改变了回京安排,请蒙哥马利中午吃饭,谈话到下午五点,毛泽东邀蒙哥马利坐船,看他在长江游泳。此次共游了近一个小时。
(十四)1970年中秋节(9月15日):五个玉米
1970年中秋节,毛主席送给江青5个粘玉米,有何深意?留下了一段历史之谜。
曾任江青秘书的中央办公厅老干部杨银禄回忆说:中秋节那天晚上,江青从外边带回了两个玉米,她说:“主席给了我五个玉米,我给了康老、张春桥、姚文元各一个,这两个给我留半个,另外的给你们工作人员吃了吧。”这样,我也吃了一小截。毛主席送给江青的五个玉米是黏性的。当时,我对主席送给江青的玉米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五个没敢多想。但是我知道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尤其是“九一三”事件以后,毛主席不太想见江青了。......1999年3月21日,我们7位在中央办公厅工作过的同志,去看望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吴阶平同志,其中有康生的秘书黄宗汉。那天他悄悄地把我叫到一旁,问我:“老杨,有件事我问问你好吗?”
我说:“你问吧,没关系。”他说:“1970年9月中旬,也就是旧历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送给江青五个玉米,你还记得吗?” 我说:“记得,我还想问问你呢,你说说那件事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康生对于这件事,跟我说过:‘那五个玉米主席肯定指的是军委办事组的那五个人(指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玉’寓指‘欲’,意思就是说,庐山会议上的问题还没有完,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斗争,山雨欲来风满楼嘛。‘米’寓指‘迷’,意思是提醒江青在斗争中不要迷失方向,头脑要清醒,不要迷迷糊糊,以此可以看出来主席对江青的看法有所变化,我的这种分析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更不要向江青透露。江青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敏感,她会领悟到主席送给她五个玉米的含义的。’”黄宗汉说完,我没说什么,因为我对康生的解读将信将疑。
(十五)1976年中秋节(9月8日):天地同悲
中秋佳节倍思亲,1976年9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等待过节,但在北京,一个伟大老人却没办法感受中秋团圆的氛围,他就是毛主席。
这是毛主席最后的中秋节,这一天,他几乎是在昏迷中度过的。
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他继续坐起来,可依靠身边医生记录,在这一天毛主席共看书和文件11次,累计近3个小时,直到下午4:37才放下手上的书和文件。这可能就是毛主席一生的真实写照,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贴身护士孟锦云成为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据孟锦云回忆,9月8日晚7时10分,毛主席很低声地对她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就昏迷了过去。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他再也没有醒来。
人生无常,巨星陨落......
中秋节的第二天是周四,太阳照常升起,大家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上班。但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新闻却是: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逝世。
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知道有多少人,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失去毛主席,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损失,无尽的悲痛。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的能力甚至连外国一些对手、名人都不得不佩服。
——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就曾评价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当初联邦德国的南特威希博士也曾回忆道:“当听到毛泽东逝世的消息的时候,我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第一堂课刚好是历史课,大家停止上课,悼念毛主席。我当时还致了悼词。”
毛泽东的伟大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是一坐屹立的丰碑,千古不朽。
今日中秋节,我们仰望星空,把酒邀月,追思伟人,缅怀先驱,并祝愿中华民族,天晴月更高,万里共婵娟。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