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西柏坡时期一张经典照片的考证
在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办公室和西柏坡陈列馆“难忘岁月”展厅里均陈列着一张照片(图一)。照片上,毛泽东坐在一张简易的帆布躺椅上,身穿一件旧毛衣,里边白色的衬衣领子和袖子向外翻露出来,脚穿一双黑色粗布鞋,双手自然垂放在双腿上。主席当时的精神面貌非常好,他目光慈爱而深邃,神情悠雅而从容,精神饱满,满面笑容。躺椅的后背上搭着他的上衣外套,右侧地上放了一封开启的信和信封,旁边还有一双粗布鞋,身后便是他居住的房子。长期以来,西柏坡纪念馆一直把这张照片当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经典照片陈列在展室内,外出展览时这张照片也同样最引人注目,观众每每走到这张照片前,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凝视,对主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图一: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
这张照片是什么情况下拍摄的?具体地点在哪儿?摄影师是谁?为什么毛泽东的脚上穿了鞋子,而地上又多出一双?当时毛泽东在干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西柏坡纪念馆的老馆长白占基是如何求证的。1997年,笔者受西柏坡纪念馆领导委派曾在老馆长白占基(当时退休在家,现已故去)家中为他整理过一些走访资料,就照片说明问题进行过专门探讨。据白占基回忆:1977年6月3日,为复原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修建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白占基在北京征集文物和照片资料时见到了在中央统战部工作的童小鹏。俩人在童小鹏的会客室里一见面,童小鹏就急着交待他说:“交给你一个任务,你要想法完成,主要是让你去核对一张照片,就是1948年秋毛主席在西柏坡院前坐在躺椅上的那张。当年我去找主席,正好碰上主席刚刚看完一封信,点燃一支香烟正在思索问题。信就放到一旁的地上,旁边还有一双粗布鞋。我给他拍下这张照片。而这张照片现在军博已经展出了,注解却是1947年毛主席在陕北靖边县王家湾。我看后说此照片注解有误,他们却说有依据,不能随便改。”白占基插话说:“我参观时也见到此照片,因解说是在王家湾,所以未提出收集该片。”童小鹏接着说:“问题就出在这里。我照的照片,连写说明的权力都没有。你拿上这张照片找人核对一下,如果是我说属实,就把照片给你馆。”
于是白占基拿着照片走了。他先是找到叶子龙(西柏坡时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告诉他:毛主席的躺椅是在西柏坡一位名叫张雪和的木工做的。之后白占基又找到陈耀(西柏坡时的中央警卫班战士),说明意图后,陈耀说:“这事好办,咱们去一趟天津,一说就清楚了。”于是,1977年6月6日白占基跟着陈耀一起到达天津韩桂馨(西柏坡时毛泽东女儿李讷的保姆)家里,在那儿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据白占基回忆,当时参加座谈会的除陈耀和韩桂馨外,还有李银桥(西柏坡时毛泽东的卫士长)、朱旭明、孙振国、李学文(三人均为西柏坡时中央警卫班的战士)。
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韩桂馨说:“肯定不是王家湾,是西柏坡。当年我们转战陕北到西柏坡后,条件比在延安好多啦,衣食住行环境都好了。那是1948年秋天,一次我从西南屋拿着一双洗干净的布鞋出来,想请主席换洗脚上那双。走近一看,主席正坐在躺椅上看信,精力非常集中,像是在边看边思考问题,见此情况,我就没敢说话,把鞋轻轻地放在躺椅旁边的地上,然后向主席示意请他换鞋就走开了。照片是我离开后童小鹏进来照的。主席坐的躺椅是到西柏坡后新做的。”(后来,韩桂馨多次到西柏坡参观,每次走到这张照片前,她都要为纪念馆的同志们讲述当年给主席送鞋时的情景。)
陈耀说:“咱们到王家湾是4月13日,阴历二月的后半月,天还冷,那时还穿着棉衣。”
孙振国说:“我扛着担架,是谁背着躺椅呢?”朱旭明、李文学二人都说没有背。陈耀也说没有背:“因为那时顾不上做躺椅,根本就没有躺椅。照片上有躺椅,说明不是在王家湾。”最后大家一致说是在西柏坡照的,时间即是1948年秋。
得到答案后,6月11日白占基就这件事专门到北京向童小鹏作了汇报,说明了核对经过。童小鹏说:“这就对了,事实证明我自己照的照片,还有说明权。这张照片就送给你馆保存利用吧。来龙去脉我都给你说了,不用我再写说明了,是你亲自核对的。”
◆图三: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
从此,这张照片就由西柏坡纪念馆收藏,并作为毛泽东在西柏坡的代表照片被广泛使用。此外,西柏坡纪念馆还收藏了另外一张照片(图三),这两张照片应是童小鹏为主席连续拍下的,只不过图一是竖拍的,图三是横拍的。图三照片后来被童小鹏收录在《历史的脚印——童小鹏摄影集》一书中,书中明确注明是“1948年秋天在西柏坡”。根据上文童小鹏的回忆,不难看出图三应为童小鹏抓拍的镜头,因为无论是取景角度,还是主席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竖拍的效果好,所以一般很少被人发现和使用。
近日接到童小鹏儿子童丹宁的电话,他说2019年12月参加米脂县纪念十二月会议时再次见到图一照片,注解写的是毛泽东在小河村,他当时作了更正。之后却收到了小河村同志的回信,说注解没有错,并同时拿出了一篇文章作为佐证。这篇文章是2006年延安纪念馆齐佩良副研究馆员在《党的文献》发表的《关于一张毛泽东照片拍摄地点的考证》(以下称《考证》)。童丹宁表示:《考证》一文中说法不可取,他还要向有关部门继续反映,要求对照片的注解作进一步研究说明。
笔者仔细研读了《考证》一文,之所以其作者将照片考证为小河村,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毛泽东身后房屋的窗户结构。关于这一点笔者可以再作点补充说明。诚然,细心的读者从图一中会有所发现,照片后方的房子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窗户与普遍的华北平房不一样。华北民房窗户的特点一般是只有一层,而这张照片上的窗户却是上下两层结构。翻开西柏坡的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里领袖们的住房与北方普通的民房是有区别的,朱德住的是仿陕北窑洞式的房屋,三间房屋宽敞明亮,如果仅从这里取景拍照,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在陕北窑洞。其他几位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的住房,也都多少与华北普通民房有所区别,特别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等,都不是华北普通民房的结构,窗户自然有的也是上下两层结构。即使是现在根据原址复建的中共中央旧址中,一些房子的窗户仍保留了上下两层结构的特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于2010年4月专门走访过范文杰老先生(现已故去)。据范老回忆: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后,由于房屋紧张,中央大院就被当地政府临时用作学校,他就是上世纪50年代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里给学生上课的老师。范老说:中央领导在西柏坡居住的许多房屋都是由工委到达西柏坡后重新修建的。当年由于日寇“扫荡”,西柏坡村的部分民房被烧毁,大都未恢复。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组织了专门班子负责腾房建房工作。先是由晋察冀中央局供料,中央党校学生承担建房,后又从陕北调来十几位技工,并雇佣了当地一部分技工和壮劳力,有的房屋在结构上还吸收了一些陕北造房屋的技术,目的是为了使领袖们的居室更敞亮一些。因此就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内出现了上下两层结构的窗户,这也许正是西柏坡中央领导住房的独特之处吧。
◆图二
至于延安纪念馆齐佩良老师的那篇文章的其他论证内容,笔者也认为论证不够严谨,论据不够充分。其漏洞主要有三:一是毛泽东的衣着没有变化。战争年代不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毛泽东身上的毛衣曾被韩桂馨补织了一次又一次,接见米高扬时穿的衣服袖口上还有两个大补丁,他的睡衣一穿就是一辈子……我们都说主席一向很念旧,但是真的是念旧吗?其实是艰苦的岁月他必须艰苦奋斗。曾在小河村穿过的衣服,在西柏坡依然穿在身上,足见伟人的崇高风范。二是图一和图二的窗户,这个被齐老师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恰恰也是最直接的否定。我们可以仔细地数一数两个窗户的竖格,图一为六格,而图二则只有五格,显然说明两张照片不是同一个地点拍摄的。三是无论文章当中提到的照片上方的树枝,还是石台阶,或是两层窗户结构,都是作者的推断和联想,而并不是直接证据。当年西柏坡中央大院里不乏双层结构的窗户,如图四,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米高扬时的一张照片。照片当中房屋的窗户显然也分为上下两层,不像是小平房应有的,照一般理解这张照片也不应该是在西柏坡拍摄,但米高杨到过西柏坡而没有到过陕北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图四:1949年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米高扬。
让我们再回到图一照片上来,对照其中几个关键点:一是时间与衣服。1948年秋,毛泽东身着旧毛衣,身后躺椅上还备有外套,这样的衣服与季节似乎是最吻合的。二是照片上方的树枝。当年毛泽东在西柏坡居住的前院内有一棵楸树,秋天正是枝繁叶茂的季节,从头顶垂下几枝树叶看似很稀拉也是有可能的。三是毛泽东坐着的躺椅。上文已经说了,几个警卫战士都说转战路上没有人为主席背过躺椅,而躺椅是到了西柏坡后请人专门制作的。四是照片的亲历者。韩桂馨、童小鹏是照片最直接的证明人,二人同时回忆了当年拍摄照片的经过。韩桂馨先是看到主席正在专注看信没有打扰,只是悄悄地把主席换洗的鞋子放在了一旁;童小鹏走来时正好主席在沉思便顺手按下了快门,抓拍取景和角度都有些欠佳,所以干脆又来了个摆拍,于是就有了毛泽东在西柏坡这张经典的历史照片。
笔者虽然没有亲眼看见过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原貌,许多党中央在西柏坡居住的房屋细节因为修建水库搬迁而不能够得到充分考证,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但因为长期生活工作在西柏坡,从小是听着领袖的故事长大的,所以每当独自一人走在中央大院毛泽东旧居的石头甬路上,我都仿佛能够听到前院门口窗前石磨旁的那棵楸树在风中的婆娑声,和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打了胜仗后爽朗的笑声,向我们述说着那段惊心动魄、气壮山河、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