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重思中苏工业化道路与伟人历史坐标

2025-09-29
作者: 小小 来源: 微信公众号“高空之维”

  在世界工业化浪潮中,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始终是绕不开的历史议题。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殖民积累与市场扩张缓慢完成工业化时,中苏却在帝国主义围堵封锁的夹缝中,以计划经济为依托,创造了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跨越的奇迹。这种 “非常规” 的发展路径,不仅重塑了两国的国际地位,更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世界格局,而斯大林与毛泽东两位伟人,正是这场历史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堪称 “生死竞速”。1920 年的苏联,仍是工业产值排名百位之后的农业国,而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周边势力的觊觎,让 “落后就要挨打” 成为悬在头顶的利剑。斯大林果断放弃新经济政策,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推进工业化,短短 15 年间便将苏联打造成世界第二工业强国。1939 年诺门罕战役中,苏联凭借自主生产的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击溃日本,彻底粉碎其北进野心;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完善的工业体系更是成为苏军抵御德军闪电战的 “钢铁脊梁”。若没有这场 “只争朝夕” 的工业化,苏联或许早已在日德夹击下覆灭,二战历史也将彻底改写。

  中国的工业化探索同样充满紧迫性。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近乎空白,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与经济封锁从未停歇。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以计划经济为纽带,在 27 年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只能生产初级工业品,到成功研制 “两弹一星”,工业实力跃居世界第六。这段历程中,尽管存在局部急躁冒进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 “多快好省” 的工业化速度,让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站稳脚跟,彻底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风险,为后续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然而,历史评价往往存在 “偏见陷阱”。对于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工业化贡献,总有声音聚焦于过程中的瑕疵,甚至刻意丑化两人的历史地位。这种评价逻辑,恰恰忽略了 “历史语境” 的重要性 —— 中苏两国的工业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生存的战略抉择。当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窗口期时,中苏面临的却是 “20 年倒计时” 的生死考验:若按部就班采用资本主义模式,工业化尚未完成,国家便可能已被帝国主义摧毁。伟人的远见,正在于看透了这种紧迫性,以超越常人的决断力抓住历史机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 “弯道超车”。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中苏工业化模式的贬低,往往暗含着意识形态的博弈。西方势力长期抹黑斯大林与毛泽东,质疑计划经济的合理性,本质上是为了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诱导发展中国家放弃自主工业化道路,沦为其经济附庸。事实上,苏联解体的根源并非工业化本身,而是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思想混乱与路线偏离;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正是建立在前期工业化积累的基础之上。俄罗斯至今依赖的军事工业、中国跻身世界工厂的底气,追根溯源都离不开那段工业化奠基期的贡献。

  评价历史伟人,应当回归 “历史贡献” 的核心标准。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功绩,不仅在于推动两国工业实力的飞跃,更在于他们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制度优势,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他们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打破了 “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工业化” 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选择。

  今天重思中苏工业化道路,不是要否定后续改革的必要性,而是要以客观的历史视角,承认伟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抉择与历史功绩。正如 “不干活的人没毛病,干活多的人一身毛病”,伟人的探索或许存在遗憾,但他们用行动改写了国家命运,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这种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无视历史语境的苛责,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 “落后就要挨打” 这一真理的遗忘。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