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对于无钱、无权、无势力、无背景的人来说,在如今的社会里,想要谋生、挣得生存权、“混口饭吃”真的很不容易。所谓的职场、企业、工厂,都是丛林法则起绝对支配作用的地方,都是生存竞争的修罗场。
在当今中国,被所谓的市场经济奉为圭臬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从宏观层面来看,从长时期来看,这法则作为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也许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但是,具体如何看待这条规律、如何解释这条规律恐怕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包括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方式也是一样,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在资本社会,人们对于这一法则的理解都是肤浅、庸俗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如下: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社会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剥削之上的;在这个前提之下,生产的目的本就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它意味着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剥夺,因此这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不公平的。地基斜了,在上面建的大厦必然是歪的。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性质决定了人们奋斗的最高标准是个人利益,因此,所谓“优胜劣汰”的“优劣”是以个人利益是否实现和实现大小作为标准的。这种“个人至上”的标准当然符合资产阶级的发财愿望,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却是与社会利益相违背的。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是将本阶级的意志凌驾到整个社会的意志之上。这也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奉为圭臬的“优胜劣汰”法则中的“优劣”标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错误的。也就是,在许多情况下,资本社会所认定的“优”,实质是“劣”;资本社会所认定的“劣”,实质反是“优”。这也可以解释在资本社会中常常出现的人们所说的“逆淘汰”现象。再次,新事物,即“优胜”的事物的发展也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优胜”的事物并不天生就强大,而以资本社会中人们狭隘、庸俗的眼光来看,凡不强的就是不优的,就该被淘汰,因此,许多新事物在萌芽期,许多人才在成长阶段就被无情的扼杀,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一个方面。“弱肉强食”并不意味着“优胜劣汰”,在资本社会中,“弱肉强食”是实,“优胜劣汰”却未必!
由此可见,被资本主义社会奉为圭臬的“优胜劣汰”法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在资本社会的所谓职场上,工厂中,企业里,“弱肉强食”是真,“优胜劣汰”却未必。一个刚入职的新员工,本来一心想把工作做好,可是得到的往往不是帮助、鼓励,而是排挤、打击,这样的事情在当今所谓的职场中司空见惯。谁能预见这个新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就做得不好呢?谁能预见这个新员工,在不被排挤打击的情况下,就一定不能成长为一个今后的优秀员工呢?可是由于以个人私利为目的的所谓“竞争”的原因,在当今的职场中,对于新人也好,一般员工也好,人们所做的往往是打击、扼杀,而不是呵护、培养。人的成长过程是个变量,而不是常量;天生的精英与天生的渣滓都是不存在的,在坏的环境下成为社会渣滓的,在好的环境中未必不会成为精英,好的社会能把鬼变成人,坏的社会却能把人逼成鬼!退一步讲吧,即便是技术欠缺,手艺较低,不够熟练的员工吧,在一个友善的工作环境中也未必就不能提高工作水平,虽然未必能达到普通员工的熟练程度,但毕竟较自己以前的水平有所提高;他们虽然对社会的贡献较少,但如果不失业的话,毕竟有所贡献;如果一脚把他们踢入失业的大军之中,岂不是不但与社会无益,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吗?从这一点看来,失业现象难道不是最卑鄙、最愚蠢、最浪费人力资源的一种社会现象吗?
话虽这么说,但大家知道只要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失业现象是绝不会根除的,这是资本社会的本性使然;还是那句话,失业者并不是对社会无用的人,而只是对资本无用的人。况且,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所以也不是随便给个饭碗就能打发一个失业者的,对于一些失业者来说,如果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他宁愿保持失业状态,也不要一个“恩赐”的充满污蔑的饭碗。
【文/雨凡,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