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目睹着这样尖锐对立的现实:有人在虚拟直播间“日进斗金”,在名利场上一掷千金;而更多的人,却在教育、医疗、住房这“新的三座大山”压迫下精打细算、步履维艰。这种“一日千里”与“寸步难行”并存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极分化”。它像一条不断扩大的鸿沟,正深刻地撕裂着社会肌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不清楚,实践中就会犯错误,甚至会走上偏离正确方向的邪路。 上世纪苏联的土崩瓦解,其根源之一就在于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心,形成了一个脱离群众的特权阶层,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正是留给我们的最惨痛的前车之鉴。
如今,常听到一些既得利益者以一种片面的论调来为现状辩护,他们高声宣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正是要消灭贫穷,创造丰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同样根本、甚至更为关键的事实:两极分化同样不是社会主义。
一个少数人富可敌国、多数人为生计焦虑的社会,无论物质总量多么庞大,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

那么,我们当下的社会正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
财富的“马太效应”:资本的回报率常常高于劳动的回报率。这导致拥有资产的人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仅靠工资收入的人,可能追赶不上房价和物价的步伐。所谓“财务自由”与“手停口停”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生活鸿沟。
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大城市的孩子们享受着素质教育和国际视野,而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连一位专业的英语老师都难以拥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背后正是教育资源不均的严峻现实。教育这本该最公平的上升阶梯,有时也显得崎岖不平。
医疗资源的“虹吸现象”:最好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为了看一个专家号,许多普通家庭不得不千里奔波,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的风险,依然是许多人心头的阴影。
这些现象,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吗?当然不是。正因如此,“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一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已经被庄严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是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的根基。

具体该怎么做?答案就在于将这份党章承诺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坚实实践:
用税收调节“提低、扩中、限高”: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制度,让高收入者与资本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普通劳动者的补贴与扶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用法治打破“阶层固化”:坚决打击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给中小企业、年轻人留下发展的空间。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让奋斗者得到应有回报。
用资源倾斜填平“民生洼地”:国家财政应持续向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投入,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希望,让每个病患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回望历史,如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可以被容忍甚至被视为常态,那么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又何须抛头颅、洒热血?那样的旧世界,封建王朝照样可以维持,但那绝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先烈们牺牲所追求的,正是一个没有压迫、共同富裕的新中国,一个永远告别那种悲惨图景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而言之,“两极分化”是横在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跨越的坎。克服它,是为了兑现党章的庄严承诺,是为了不负先烈的热血理想。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一个稳定的“橄榄形”社会,大部分人都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中等生活。这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和努力,在发展中营造公平,在效率中注入温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先烈,并自信地宣告:我们走在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所有人都有机会、有希望、有奔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