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前加上个“劳动者”的定语?
在《社会主义主义就是劳动者的社会主义》一文之后,徐生在评论文章时,发表了不同意见:
“资本家的社会主义,这本来就不存在,也不合逻辑。
个别的资本家会脱离自己的阶级,前往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两种:资本家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
所以,并没有所谓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
所谓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默许默认了“资本家的社会主义”,
这在政治上,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也在理论上,在语言上,是不确切的。”
对此,我想在这里说一下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劳动者”的定语。
一,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一种限定,不是我的发明。
首先,把社会主义区分为某个主体的社会主义,这并不是我的发明,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这样做了。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即“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一节中,共讲了3个方面,主要内容是:
1,反动的社会主义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至于各个小标题中的内容,大家自己可以去浏览一下。
《共产党宣言》所以要用共产主义来指明无产阶级通过斗争想要建立的新社会,就因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盛行,因而必须用共产主义与之相区别。后来进一步发展,共产党人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叫做科学社会主义,以便与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主义相区别,也包括与空想的社会主义相区别。因此,对于《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我们今天可以把当作科学社会主义或劳动阶级社会的同义词来理解。
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无产阶级运动中产生了修正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
1,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一苏联诞生,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以《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
2,在同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产生了与苏联模式不同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它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
3,二战之后的欧美国家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或思潮。
4,二战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民族社会主义的理论或主张。
5,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出现了从互助组、合作社到形成人民公社体制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又是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生产队这种劳权公有制模式,与苏联以国家为主体的公有制模式,具有性质的区别。
6,在斯大林之后,苏联的赫鲁晓夫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但没有超越苏联模式的框架。
7,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
原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有苏联的存在,人们习惯把苏联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标杆来对待。但自苏联倒塌之后,人们就一下子失去参照系,从而在思想上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社会主义加个明确的定义,从而把我们倡导的或讨论的社会主义与其它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学说、思潮或实践模式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变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混乱认识,必须从源头上弄清科学社会主义内涵。
面对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之后,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感到迷茫之际,我们需要从本源上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得是十分明白的。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工人与生产资料相互关系的区别:资产阶级社会是工人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生产方式表现为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相反,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为工人提高生活消费水平服务,生产方式表现为消费价值生产的特征。
在这里,《宣言》为我们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主体是劳动者,而生产目的则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来涵义。
三,强调社会主义是以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有助于认识苏联模式的性质及适用范围。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宣言》这本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是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认识这一社会主义的本来涵义,对我们认识苏联模式的性质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苏联模式的经济,虽然也是公有制模式,但它却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公有制模式,而不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有制模式。
为什么苏联人在夺取了国家政权之后,要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呢?
这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决定的。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首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要有一个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因此,苏联模式事实上它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只是一个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过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作用在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应对战争和灾难,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
社会主义不只是要实现公有制,同时还必须实现按劳分配。而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经济却是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而不是劳权公有制模式。
既然苏联模式只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那么,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那就应该把苏联模式一一产权公有制的计划模式转变为劳权公有制经济模式,即通过形成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实现以形成公有制经济自我发展的动力。
但事实上不论是苏联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还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未能认识到苏联模式的作为过渡经济模式的性质,都未能走出苏联模式原有的制度框架。
四,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有助于公有制企业形成按劳分配的经营机制,从而形成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华为为什么这么牛?其原因就是因为华为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华为科学的价值创造、评价和分配体系的建立,把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真正地联系了起来,把个人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联系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互相促进、相互满足的经营机制。这是华为企业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发展动力形成的原因所在。
一个民营企业都可以形成以奋斗者为本,把员工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直接相联系,为什么在没有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的公有制企业不能建立以劳动者为本的分配管理体制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来涵义,从而明确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本质特征。由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苏联人的错误和苏联模式的性质及其适用条件,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苏联模式的制度框架,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一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五,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在理论上进入社会主义大门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未能取得真正的突破,近些年理论家们仍然在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而争论不休。这说明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在真正理论上进入社会主义大门。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人错误地把本来只是社会主义国家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一一苏联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从而形成了苏联模式的误区。这种误区误导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从主观上来看,是因为人们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始终没有抓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所在。例如在学习和理解《宣言》时,只看到了需要消灭私有制这一点,却忽略了马克思关于必须建立一个以满足工人消费需要为生产目的的社会的论述。
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我们连社会主义生产主体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行为方式都没有明确了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又如谈得上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呢?
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都必须重视两个社会生产主体的区别,因为这种主体的区别规律了决定社会生产过程起决定的权利要求的区别,决定了体现这种权利要求的基本制度的区别,决定了社会经济实体性质的区别,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经济运动性质和特征的区别。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