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国企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在谈及国企与民企的关系时,有网友谈到,国企因为体制问题也缺乏竞争力,国企需要什么的体制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问题:
国企为什么会因为体制问题缺乏竞争力呢?
在《所有者缺位理论批判》(中国改革论坛2004-09-11改革专题)一文中,东方评议谈到:
“用所有者缺位理论解释国有企业衰败的原因,这是目前一个主流的、甚至是文化性的观点,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这个观点之所以流行,似乎是有依据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用不到20年时间的发展,其GDP总值就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且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现象似乎可以用来说明企业产权的公与私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为了说明公有制企业必然效率不高,还引用国外的例子说,发达国家的国营企业也表现出经营不良的特征(法德),撒切尔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被用来暗示中国公有制企业的出路。在鼓吹所有者缺位理论的话语里,效率不高成了公有制企业共同的、甚至是本质的属性,换句话说就是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病症是不能在现有产权模式下治愈的。这个观点背后的潜台词是“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只有私营状态才能够产生效率。所有者缺位这个理论直接影响着企业改制的操作思路,因而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内涵的、涉及千百万人身家性命的问题。”
既然“所有者缺位”问题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弄清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一,在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所谓的“所有者”有三种:
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
劳动力所有者;
生产劳动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
二,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有没有“所有者”?
在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有没有“所有者”呢?
首先,在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已经不存在(人格化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只存在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即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但是,在这里的所谓的公共所有者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所有者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企业的职工无论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的方式存在,都不是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都没有权利用企业利用公有资产来承担经营责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就要消灭资产所有者。因此,没有资产所有者,不是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缺点,恰恰相反,是它的优点之一,是它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优点之一,这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区别于其它公有制的根本特点之一。
其次,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却有人格化的劳动者。在任何一个公有制企业,都存在有劳动者,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都是独立完整的。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劳动者是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经营责任的。
第三,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不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也不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各人出现,而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没有人格化资产所有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前面说过,劳动者同时也是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但他是不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因为他是不完整的资产所有者;但是,除了是公共的资产所有者之外,劳动者还可以有两个身份: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劳动者到底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呢?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已经有了双重身份,他同时也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没有权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承担经营责任,但是他可以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劳动者,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不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但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在这里,我们考察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尚没有建立任何制度的公有制企业--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形成的公有制企业。这种企业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只不过在这里的“所有者”不是资产所有者,而是劳动所有者。
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公有制企业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我们不能从传统的(资产所有)观念来套用公有制企业,而应该用新的(劳动所有)的观念来看待公有制企业。这是认识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基本性质与特征的关键所在。
三,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确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是有“所有者”的,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具体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就会发现,确实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
什么叫“所有者主体缺位”?就是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虽然存在着劳动所有者,但是,劳动者并没有以生产主体的身份出现,他没有作为生产主体来管理或经营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例如,当管理者存在有明显的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为时,劳动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虽想管事但却不能有效制止;当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发生亏损或效益滑坡时,劳动者不能及时更换管理人员,修订企业制度,使企业向好的方面转化等等,类似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是从劳动所有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确实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的问题。
当然,从资产所有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由于没有资产所有者,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的问题也是必然的。
四,“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在上面,从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本身的特点分析,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并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但我们对具体的企业考察又发现确实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的问题。那么,这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由于在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建立产权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特点造成的。
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没有资产所有者,但有劳动所有者。从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这一基本特点出发,我们就应该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劳动所有者的生产主体地位,劳动者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主体或“老板”,就不会发生“全民所有、全民负责,结果是谁也不负责”的弊端了。
但是,由于人们不是从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而是习惯于从传统的产权观念出发,建立了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明明没有资产所有者,但我们偏偏建立了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偏偏要建立资产所有者当家作主的企业制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真正的资产所有者而必然造成“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另一方面又因为产权制度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生产主体地位,从而排除了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的可能性,因为劳动者不能成为生产主体而造成了“所有者主体缺位”问题。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弊端是错误引用产权制度造成,产权制度不适合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一系列弊病产生的总根源。
1,国企需要怎样的体制才能提高竞争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国企存在的体制问题是产权制度与国企的基本特点不相适应。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即用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体制来取代现有的产权体制。更具体地说,就是用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取代现有的、以资产者为主体的产权制度。
对于一般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办法:
1,以每个企业为单位,核定每个企业现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
2,召集企业的全体职工会议,由职工大会选出职工管理委员会(第一次选举采用一人一票制,以后采用一工一票制)。职工大会、职工管理委员会行使相当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责权,选择合适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
3,建立“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职工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首先要使国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其次还必须满足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项目的扣除。这一分配顺序能保证国家、个人和集体三者利益得到同时满足。而劳动者收入以余额形式出现,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自然波动,能够有力地促进劳动者通过职工管理体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状态和企业管理状态。
4,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上,建立工分分配制度或类似工分制的制度。用计时工分制取代计时工资制,用定额工分制取代定额工资制。另外,根据需要建立智力劳动工分制:例如,一个职工如果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建议,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就应该根据其价值大小记上相当于多个工作日的工分(5工、10工,甚至20、30工等等);建立特殊贡献工分制:某个职工如果有了特殊贡献,则就给予特殊记工(可以是一次记50、100甚至更多的工分,视贡献大小而定)。企业生产成果--即补偿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和扣除各种公共需要项目之后的余额,按职工的工分积累量进行分解。
每个人工的价值=企业同一时期的消费价值量÷企业同一时期的工分总量;
职工个人收入=个人工分累计量×每个人工价值。
5,采用了以上步骤之后,企业职工收入首先决定个人劳动状态。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劳动技能(包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企业还要建立以职工自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满足职工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
6,在采用了前四项步骤之后,职工的收入状态还决定于企业管理状态。因此,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参与企业管理。因此,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个职工都可以提出各种生产经营方案及管理措施,只要确实可行,管理者就必须采纳,而且有些重要的方案或措施还应有提议者自己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新的管理制度应使职工同时具有管理权限和职能,应打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人人都重视管理,人人都参与管理,一切服从生产经营需要的局面。
7,在建立健全的劳权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之后,在建立了职工教育体制之后,企业还应建立由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局人员参加的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进行劳权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调节劳动者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定期诊断企业发展状况,通过基本制度的制订、修改和更替来保证企业经常处于正常的发展状态。
8,与以上改革相适应,还应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
9,同时也应根据国有企业或公有制的发展需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调整,形成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状态。
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实质:
用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取代产权企业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呢?对公有制企业而言,是把作为生产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企业或经济实体性质不规范的企业转变为规范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主体归位、价值运动规范和形成相应的管理运动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逐步激发广大企业员工的劳动潜力,发挥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企业员工的四大转变:
第一,是使企业员工由被动消极的劳动状态到主动积极的劳动状态的转变。由于工资是一种预定的收入形式,因此,在采用工资制的条件下,职工做多没有意义,做少则是沾光。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或相同的收获是人的本能。因此,在工资环境下的企业员工总体上说总是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就是用收入待定的工分形式取代工资形式,尽可能准确反映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得到体现,一句话,就是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这就必然会使广大职工充分发展自己的劳动潜力,在整体上形成主动积极的劳动状态。工分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参与产品分配的系数,劳动者要取得更多的收入,就需要比别人干得更多,干得更好。因而它可以极大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是使企业员工由单一的生产职能向同时兼有管理职能的转变。在目前的条件下,职工就象机器上的零件一样,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管理者则是上层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职能,职工只有做好自己工作的权利,没有管好企业的责任,甚至发现了危害企业的腐败行为也只能听之任之。在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每个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和个人的劳动状态直接相联系,而且与企业的生产成果直接相联系,消费价值量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员工的收入变化,这从经济利益上促使劳动者关注并参与企业管理,而体现劳动管理权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则为职工管理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会使企业员工在具有生产职能的同时兼有管理职能。
第三,是使企业员工由体力劳动者向智力劳动者转变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企业职工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类似技术革新、管理改进那样的工作,则是技术人员或科室人员的事情,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界限分明。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特别是建立脑力劳动计分制度和特殊贡献计分制度,对企业每个员工的脑力劳动成果都予以肯定并给予计酬,这一制度会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员工进行脑力劳动积极性,从而也必然促使企业员工向智力劳动者转化。
第四,是使企业员工由能力型劳动者向学习型劳动者转变。在目前情况下,职工只要具有某种技能,即可满足工作需要,凭借的是某种能力。上班干好活,下班尽情玩乐。然而,在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由于工分计酬制度形成的是发散状态的劳动状态,职工对知识的需求没有穷尽,为满足这种需要,职工必须努力学习,必然会向学习型劳动者转变。
以上是关于建立劳权企业的改革的一个大体的思路。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形确定。关于劳权企业,劳权制度以及为什么要建立劳权制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了解劳权理论中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公有制理论,经济实体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理论等等。
在现实中,华为的基本管理制度,特别是以奋斗者为本的人力管理体制,是值得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学习的。任正非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雇佣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的价值和支配力超过了资本,资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殖”。“我们建立各项制度的基本假设是,员工是努力奋斗的,而公司决不让雷锋吃亏”,“华为价值评价标准不要模糊化,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你干好了,多发钱,我们不让雷锋吃亏,雷锋也是要富裕的,这样人人才想当雷锋”。任正非的谈到的知识雇佣资本这种变化,对国有企业或一般公有制企业而言,就是劳动雇佣资产。公有制企业由于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按其企业基本特点来说,它也应该是工本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而不再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而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同样表现为员工的头脑和生产行为中,知识雇佣资本实质也是工本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两者是相类似的。这就是华为制度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模板的原因所在。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