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燧:华为的造车风波以及新能源车的选择

2023-04-12
作者:星燧 来源: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在2020年的10月30日,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华为Mate 40手机系列产品发布会现场,正式官宣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战略。

但是到了今年2月,华为内部传出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王军停职的消息。

BU COO王军停职,意味着任正非“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战略的重大挫折,意味着所谓华为HI模式的彻底破产。

  业界传闻,余承东全面接手华为汽车BU。

  余承东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给原来的问界汽车,加上“华为/HUAWEI”的标识。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事情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儿。

  3 月 31 日,华为内部再发关于汽车业务决策的公告《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该公告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 5 年。

  在决议中,华为不仅重申“不造车”,还对于华为品牌在汽车业务中的应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不仅在车辆宣传中不得出现“华为/HUAWEI”的字样,还重点提出了不能使用“华为问界”和“HUAWEI AITO”等相关词语进行宣传。

  同日下午,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强调:“有些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严禁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

可以说矛头直指余承东。

  以至于余承东非常委屈的在华为心声社区,任正非签发“华为不造车”的帖子下,余承东留言道:“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幕?

  众所周知,丑国发动全面霸权的力量打压华为。而这样的日子已经历经数年,被世界头号强权全面打压的公司,打压数年而不倒的公司,也唯有华为了。

  华为的核心消费者业务之一,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手机业务已经被打压的奄奄一息,排名到了忽略不计的地步。

  华为确实想了非常多的办法,如云计算,智能工业化等等,但与手机业务相比,明显已经失去了重要的、支柱性的利润来源。

  明显在新时代,造车应当成为华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任正非的保守不是头一回了。任正非是很专注,也很谨慎。但是有时候,真的太谨慎了。当年制造手机也是如此,也要把谏言造手机的高管全部开除。当年就包括任正非自己,都不认为华为能够造出像样的手机,对于苹果基本上是当做神一样的去崇拜。

  任正非决定是华为不造车,但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这依然是任正非一种谨慎的抉择,很明显任正非在担心某些“友商”。采用这样的策略,“共赢”,企图规避某些企业的质疑和打压。

  但是这样的策略管用吗?星燧对此一直表示质疑。

  很明显,任正非意图走德国博世的路线。

  希望全世界每一台车,或者说相当大的一部分车,能够内置华为的智能器件。

这种想法很美好,

但是这种设想根本不能够成立。

  因为道理很简单,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是核心技术,电子器件只是附属技术。

  大的车厂专注于做发动机和变速箱,电子器件大可以找供应商来使用,因为无论如何这种附属器件不可能形成卡脖子的关键部件。

  因此博世这样的厂商就可以活的很好,大量的电子器件几乎装在每一台大型品牌燃油车上面。

但是到了智能车时代,汽车的概念被完全重新定义。

在智能车这里,操作系统,电子器件是核心配件,或者说某人所讲的“灵魂”。

  哪怕就是对于新能源车极其重要的电池,也只能说是重要配件,而不能说是核心配件。

所有的大型车厂都不可能把核心器件交给别人。

  因此任正非的思路马上遭到了市场上的无情打击。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语惊四座:“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大家可以看看到,几乎所有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都拒绝和华为合作。

  因为很明显这些人不愿意把核心的东西交到别人手里。

其实不仅是一线车商不愿意和华为合作,连二线车商都不愿意。

  只有像塞里斯这样的毫无知名度的车企,才勉勉强强愿意和华为合作。

但是翅膀刚刚长硬的赛里斯,就毫不犹豫抛开华为开发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蓝电”。

  自从在2020年的10月30日,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华为Mate 40手机系列产品发布会现场,正式官宣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战略,拿出了HI方案作为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拳头产品。

  根据官方介绍,该方案包括计算与通讯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等软硬件。大家比较熟悉的激光雷达、AR HUD、MDC芯片等在内的智能化零部件都包含在其中。

  但是这种HI方案去备受市场的冷落,就是清晰的证明。

市场非常已经清楚的证明,任正非的这种思路走不通。

  余承东是华为内部的造车派代表。

  为了防止被“全部歼灭”,华为在余承东领导下还搞起了“智选模式”。

  这种情形有一点像“代工”,但其实根本不是。

  也就是说基本的车呢是由合作方拿出来,但是里边的智能电子器件、操作系统由华为提供。且车在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华为的意见做小修小补。

  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刚一拿出来是非常成功的。

  凭借华为的名气,2022年,问界全年实现销量7.5万辆,被称为“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赛里斯也从默默无闻,一家伙变得国人熟知。

  但是到了2023年以后,问界为何严重滞销呢?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星燧在一年前就说过了。

  因为星燧认为:

面对如此重大趋势,面对由如此重大趋势所引起的“百舸争流”,华为如果不能够全力以赴,必然会被无情地淘汰。

  更不要说华为自我限定,非常心大的仅仅把自己定义为“相关系统”的参与者。

另外,智能电动车与其他产品不同,如果不搞整车,必然没有任何前途,也就基本没有任何未来。

  道理在哪里?

“相关系统”的优秀,只有通过整车的全面研发,才能彻底表现出来,这里头既包含着软件,也包含着硬件。

  消费者认可该品牌智能电动车的优秀,是通过整车的优秀表现来认可的。

  但是根本无法通过“相关系统”优秀来认可。

  在国内,汽车行业的竞争极其激烈,高度内卷;如果不能够全心全意拼命竞争,必然会被无情淘汰。

  拼命竞争都不一定成功,更不要说是华为这种人为限定的三心二意了。

  因此问界的失败,是非常肯定的,无非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这是高度竞争的必然结果。

根子就出在任正非的“我们不造车,帮助企业造好车”的战略上面。

  并不是余承东不努力,而是华为智选这种折中路线,也是完全错误的,在市场上根本行不通。

华为造车如果想成功,必须全心全意,全面的投入,进行完整的造车。

  否则,华为很有可能今后最好的结果无非可能是提供部分CPU以及一些其他的智能芯片,传感器而已。

  可以说问界汽车,如果不做根本性的战略改变,很快就会倒下。

  大量的华为直销店,很快就会面临无货可卖的窘境。

  有人不太理解,星燧可以做个简单的解释。

基于高度竞争的结果,消费者对于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是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无论是外形,内饰,配置,功能,响应度,动力性,巡航里程......,无一不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考量。

  作为小厂来说有其巨大的局限性,问界是在赛丽斯已有的落后车型上小修小补改出来。这种东西很明显是很难符合当今市场的要求的。

如果一款车要想开发成功,必须从头开始。高标准,严要求的,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指导,开发。

而这么做首先需要就需要全心全意全面开发的战略。

-而这明显是现在的华为在任正非这种战略的制约下,根本做不到的。

  应该说这个问题,能够到达这种认知程度的人不多。

  余承东是其中一个人。

星燧认为造车这件事情如果想成功,唯一的办法是余承东独立出来,与华为形成合作关系。

  如果余承东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他是肯定能弄出几款好产品的。

比如说余承东搞个“承东”汽车出来。

  那么任正非为什么会采用目前的这种战略呢?

星燧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保守,迄今为止,任正飞依然只想挣电子器件方面的钱;

  其二、造车需要的是重资源投入,风险也比较大。任正飞及其他华为高层宁愿选择一种更为“稳妥”的路线。

-但是,殊不知新能源车是巨大的战略机会,一旦错失以后,只能留下历史性的悔恨。

其实有太多的人看到了这个战略机会,只不过是这些人,根本不具备把握这种机会的能力。

  比如说现在很多已经倒闭或者接近倒闭的新能源厂商。

  某马汽车就是其中的代表。

某马汽车的高管是按照燃油车的开发模式来搞的,必然失败。

  其实,这个车你只要坐进去就清楚,厂家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采用了消减成本的模式。

  -你会发现,竟然然用如此廉价的器件代替,还能这么做?

  但是确实不少燃油车厂商就是这么干的。

  很多其他的厂商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中性能与宣传有巨大的差距是他们的共性。

  有人在问,那么如何挑选一款比较好的新能源车呢?

  到底是纯电好,混动好,还是“增程”式好?

  某段时间以来,厂家大肆炒作混动“增程”,似乎这个东西只要一出,所有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又能省油,又没有里程焦虑了。

  事情是不是这样的?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首先,无论是混动,还是“增程”,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具有燃油和电动两套系统。

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车身很重,一般来说常规普通车辆燃油车1.4t左右,但是混动车辆的话,起码要2t,个别要达到2.5t。

这就会导致车辆操作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刹车的时候,会把刹车距离大大的增加。

  如果要想解决问题,那就至少必须大幅度的升级车辆的框架、避震系统、刹车系统,包括轮毂,轮胎在内等等。

  相关的一套系统也必须升级。比如说abs,ebd,edd。

这就会导致车辆的成本迅速上升。

  但是成本迅速上升,价格就会卖的比较高,这就会缺乏市场竞争性了。

  那么怎么办呢,太多的车上厂,采用的是削减成本的办法。

  虽然车辆重量增加了,但是其他的系统基本上不做什么升级。

这就导致这种车辆操控性特别差。

提速提不起来,刹车又刹不住。某某品牌就是这种车辆的代表。

  某迪在里边已经算是良心车商了。

  他们制作的混动车辆,提速还是可以的。

  刹车也还勉强强,就是刹车距离会大幅度的增加。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增大轮胎的接地面积,但是这么一来的话,就会产生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导致成本的迅速攀升。

  现在不断的有人在炒作“增程”式。

  其实“增程”严格意义上说是混动的一种。

  就是取消了变速箱,采用小排量发动机发电,发出的电再带动电动机让车辆行走。

  如果在高负荷的情况下,某些车型会让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工作,以保留一定的负载能力。

这种想法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际的情形却相当不怎么地。

  比如说某某品牌的著名“增程”型号车辆。

  充满电的情况下,他的电池号称70km的里程,但真实的情况下只能用最多10km,10km后就一点电都没有。

  这时候,车辆的发动机就会疯狂自动运转。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虽然你已经把油门踩到了底,发动机都快要爆缸了,但是车辆依然在慢吞吞的前行。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车辆的发动机,它并不是直接传动到汽车的车轮上,让车轮运转的。它要经过电池再转到电动机上。

  但是这种车辆的发动机排量普遍都很小,产生的电能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车辆车身又很重。

  这就导致这种车虽然你已经把油门踩到了底,发动机在轰隆隆的震天响,但是车辆只能会慢吞吞的前行。

  这可与油门一点,车辆就迅速窜出的燃油车差距太大了。

  所谓“增程”车辆省油,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这种车辆,说到底它只是通过发动机把化学能转化为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通过电动机把能量传导到车轮。

要想驱动一定质量的物体前行,所消耗的能量是一致的。

  很明显这种车辆的发动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的效率并没有多么高。

  无非就是厂家宣称可以“长时间”在高效率下运转。

  而且由于没有变速箱,这种发动机往往会高速运转,发出轰隆隆的巨响。

  但是真实的情况下是,这种发动机根本不可能在纯粹的高效率下运转。

  混活动车辆省油其实主要是依靠电池这块。

它确实比燃油车要省一些,但是与纯电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因此,若你强调车辆的操控性,尤其是加速性,纯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若你有里程焦虑,可以在远距离出行的时候,依然采用燃油车。

  非要把两种东西都集中在一起,搞个混动出来。

  看起来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干。

你会发现混动车辆的操控性,根本与纯电没办法相比,甚至也比不过同级别的燃油车。

  但是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充电确实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建议你买混动车辆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拥有大里程电池的型号。

  否则,光是混动车频繁的自动启动发动机,足可以把你所有的开车乐趣都给消灭掉。

【文/星燧,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投稿。原载星燧本尊公众号】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