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性别对立?
当下网络空间,凡有涉及男女话题之处,谩骂、攻讦便如影随形。许多人将矛头直指普通男女个体,斥责对方阵营在“制造对立”。但若以马克思主义的锐利目光审视这团迷雾,我们便赫然发现:真正主导这出矛盾大戏的,并非个体间的简单对立,而是资本逻辑与旧制度结构共同编织的精密牢笼。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揭示:男女间压迫现象并非亘古存在,而是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后才诞生的历史现象。今日网络空间中被放大的所谓“性别战争”,不过是历史矛盾在特定技术环境中的新表现。普通男女,无论是流水线女工、格子间白领,还是被房贷压垮的男性职员,皆在现有制度下承受着各自的重担——女性在职场晋升、家庭责任间挣扎,男性则被传统“供养者”角色所束缚。他们并非天生的对立面,而是面对共同困境的受难者。
资本在逐利本性驱使下,深谙“分而治之”的古老统治术。当无产阶级的男女工人本该团结一致,为争取合理的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而奋斗时,资本却以无形之手巧妙地将矛盾引向性别维度。资本家一面默许甚至鼓励职场中对女性的歧视,一面又利用男性对“养家”压力的恐惧,制造出两性间“资源争夺”的幻象。更精妙的是,消费主义将“性别平等”的诉求异化为商品符号:商家精心炮制“女王节”“女神节”等消费狂欢,在商品海洋中定义女性价值;同时制造“成功男性”符号,引诱男性陷入消费竞赛的陷阱。资本在制造分裂的同时,也把一切严肃的解放议题都变成了市场货架上的标签。
此外,在“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驱动下,网络平台算法精准捕捉并不断推送极端化、标签化的性别冲突内容,不断强化撕裂效应,如棱镜般将现实矛盾扭曲、放大、聚焦,使其以最尖锐、最对立的形式呈现。理性对话的空间被挤压,情绪化的攻讦成为“主流”,严肃的性别平等探讨被淹没在喧嚣的撕裂声中。技术,在此异化为资本制造分裂的工具。
当群众提出正当权益诉求时,某些地方机构惯于以简单粗暴的“维稳”逻辑应对,将复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涉及女性权益的事件——草率定性为“个人纠纷”或“家庭矛盾”,甚至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式处理。这非但未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反使真实矛盾被长期压制与扭曲,最终在舆论场上爆发为激烈对立。父权文化的幽灵仍在游荡,将女性禁锢于传统角色期待,也以“男子气概”的枷锁束缚男性。这些结构性压迫,与资本的逐利逻辑相互缠绕,共同制造着对立。
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无产阶级男女的根本利益深刻一致。真正解放道路在于认清共同敌人——即那不断制造分化并从中渔利的资本逻辑及其维护的旧制度结构。我们应当超越性别标签的狭隘视野,在争取劳动权益、改善社会福利、推动民主监督等共同阵线上重建阶级团结。只有将性别平等议题有机嵌入改造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伟大斗争洪流中,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性别对立的社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