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马哲山头大盘点!马哲研究谱系这么复杂?!

2025-08-31
作者: 玥霖 来源: 哲学考研up

  国内马哲山头盘点

  在中国哲学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圈”可以说是一个门派林立的隐秘江湖。

  近几十年以来,改革解放的春风,吹散了曾经的铁板一块,催生出以顶尖高校为据点的几大学术重镇,各自培育出旨趣迥异、路径分明的研究传统。

  这些学术重镇虽共奉马克思为宗师,却各持方法、别传心法,在解读经典与回应时代问题的道路上分镳并进。

  要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与格局,就不得不踏入这片层峦耸翠的思想江湖,一一探访那些执牛耳者,窥其门径,辨其剑声。

  01

  中国人民大学:名门正派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谱系中,如果说有一个大学能被称为“正宗”,那么中国人民大学无疑担得起这一称号。

  相较于国内其他高校(如更注重文本解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北京大学、侧重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性批判的复旦大学、或以哲学基础理论创新见长的吉林大学等)。人大马哲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正统”和“标准范式”的制定者,其地位类似于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首先,人大马哲研究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宏大理论体系,注重概念清晰、推理严谨,具有强烈的“教科书范式”特征。

  比如它长期承担着国家级哲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核心任务,如肖前和李秀林教授撰写的马原理教材,长期以来塑造着中国高校马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框架。

  从教师团队构成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注重经典与正统的鲜明特色。例如,臧峰宇教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基础理论领域,张文喜教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他们的研究方向集中体现了人大马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入开掘与承续。

  臧峰宇/张文喜

  相较之下,人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潮的涉猎相对有限,这一学术布局也清晰地反映出人大马哲秉持自身对马哲研究正统性的理解。

  02

  复旦大学:西马研究重镇

  来到南方,复旦大学,其马哲研究充满了“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它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绝对重镇,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

  从50年代的系主任胡曲园播下思想火种,到俞吾金先生积极与哈贝马斯等西方思想家对话,复旦始终站在中西思想交锋的最前沿。

  复旦的西马研究建立在诸多基础之上,一方面,复旦拥有强大的欧陆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研究传统。其马哲研究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生命哲学等思潮进行对接和互释,理论工具丰富,视角新颖。

  另一方面,复旦的哲学系研究广泛,渗透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研究、媒介理论等领域,形成了“哲学+”的研究生态。这使得复旦的马哲研究始终站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对话的前沿

  举例来说,吴晓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德国古典哲学功底,进行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解读,其研究范式具有其独特性和开创性,反映了复旦马哲研究的欧陆传统。

  另一方面,复旦马哲学者展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多元的问题意识:祁涛老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王春明老师专注于阿尔都塞与巴塔耶哲学的思想对话,汪行福老师深耕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传统,陈学明老师则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释。

  吴晓明

  这种既注重思想史传承、又广泛涉猎当代前沿议题的格局,鲜明地反映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兼容并包、持续创新的学术风格。

  总之,复旦大学的马哲研究特色在于,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批判视角和前沿视野,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整个学科的格局与深度。

  03

  南京大学:经典文本派

  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秉持一条学术路径——那便是“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本身”

  孙伯鍨

  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孙伯鍨先生,由如今的张一兵教授发扬光大,其核心要义是理解马克思必须直接回到原始文本和德文语境,拒绝依赖二手阐释或意识形态化的概括。

  具体来说就是,马哲研究必须建立在对 MEGA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等原始文献逐字逐句的解读基础上,注重概念辨析、手稿比对和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

  可以说,南大最早在中国推动这一风气转变,扭转了以往过于依赖教科书或苏式解读的传统,使中国马哲研究走向精细化。

  张一兵

  在这方面,需要特别提及张一兵教授,张一兵教授的代表作《回到马克思》自90年代末出版以来,就影响了一代学人。他运用文本学的方法,不仅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进程,更凭借精密的释读与考证,显著提升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论纵深与思想分量。

  与此同时,南大还兼顾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蓝江等新一代学者,以大规模译介和解读当代欧陆左翼思想(如阿甘本、齐泽克、朗西埃),开辟了南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阵地。

  04

  吉林大学:基础理论派

  地处东北的吉林大学,在马哲江湖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关外雄风”。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建构

  孙正聿

  孙正聿教授曾这样提出,哲学研究不应局限于“表述”或“表达”某种观点,而应致力于“表征”时代精神,并进行“前提批判”。

  所谓“前提批判”,其研究直指哲学思维本身,从反思哲学自身的性质、对象、功能和方法入手,系统性地整理马哲的各类原理,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性”凸显出来。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哲学表述零散分布在其各类文本中,缺乏一个现成的体系结构,其系统化建构工作留给了后人。

  在这一背景下,吉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重构为一个系统解释框架与概念体系,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立场,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能够实现对哲学自身的前提性批判,和哲学本身进行对话。

  在此过程中,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思维方式,以哲学的分类方式(如本体论、认识论等范畴)进行梳理,对马哲研究的元方法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而张盾教授则将这种基础理论的方法应用于政治哲学领域,围绕“正义”、“道德”等核心概念与西方思想展开深度对话,展现了吉大传统强大的理论衍生能力。

  篇幅所限,这里仅介绍了人大、复旦、南大、吉大的马哲传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马哲研究也是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了解哟~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