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高铁传来新进展!湛海高铁有望2026年开工,琼州海峡将添新通道
近日,我国“十四五”铁路规划中最南端的高铁项目——湛江至海口高铁传来重大消息:8月21日,湛江市发改委召开专家评审会,对项目穿越红树林湿地的不可避让性进行论证。这标志着这条连接广东与海南的跨海高铁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预计2026年正式开工,2030年建成通车。

一、项目进展:红树林湿地论证通过,审批进入快车道
湛江至海口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包(银)海通道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海南自贸港与内陆连通的战略要道。此次评审会聚焦项目穿越红树林湿地的必要性,邀请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专家进行严格论证。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具有防风固堤、净化海水等重要生态功能。根据《湿地保护法》,涉及红树林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不可避让性论证。专家们通过实地调研和技术分析,确认线路方案已最大限度避开核心保护区,剩余占用区域通过生态补偿、异地修复等措施可实现生态平衡 。这一结论为后续用海审批、环评等工作扫清了关键障碍。
二、线路设计:350公里时速跨海高铁,预留未来超级工程
湛海高铁是连接广东湛江和海南海口的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里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建正线达130公里,设计时速最快可达350公里,正线从湛江北站引出,串联深湛铁路、广湛高铁等多条线路,向南经湛江北、雷州北、龙门西等3个中间站,直达徐闻港区,预留徐闻北站。

琼州海峡段新建南北轮渡站,采用“人乘车过海”模式:高铁列车抵达北港后,乘客无需换乘,直接乘坐专用滚装船跨越23公里海峡,全程仅需1.5小时。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特别预留了桥隧过海通道建设条件。这意味着未来若技术成熟,可升级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彻底解决琼州海峡的交通瓶颈。目前,北港作业区将新增6个高铁滚装泊位,既能满足普速列车轮渡需求,又能兼顾高铁客货运输。
三、投资与工期:总投资超400亿,打造粤琼“两小时生活圈”
项目计划总投资估算402.1亿元,其中陆上铁路及车站改造占253.7亿元,港口码头建设41.4亿元,动车及船舶购置107亿元。按350公里/小时标准建设,全线工期4年,建成后湛江至海口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5小时缩短至2小时,广州至海口从11小时缩至4小时,武汉至海口仅需7小时。

四、生态与发展并重:破解“铁路通,生态伤”的世界级难题
红树林湿地的保护是项目推进的最大挑战。设计团队采用“以桥代路”“优化线位”等技术,将线路对湿地的切割降至最低。例如,在雷州半岛红树林密集区,高铁桥梁比例超过65%,最大限度减少陆地占用。同时,项目配套建设红树林修复区,通过人工补种、水质监测等措施,确保生态功能不降级。
五、战略意义:打通海南自贸港“任督二脉”
湛海高铁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落子。对海南而言,它将彻底改变“孤悬海外”的交通格局,加速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流动。数据显示,目前琼州海峡年货运量超5800万吨,但受天气影响,轮渡停航率高达20% 。高铁通车后,海南生鲜农产品可通过冷链专列12小时直达长三角,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

对广东而言,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依托高铁枢纽地位,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徐闻港区改造后,年吞吐能力将提升至1000万人次,成为对接海南自贸港的“桥头堡” 。
这条跨海高铁的建设,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典范。未来,随着琼州海峡“天堑变通途”,一幅“粤琼联动、陆海呼应”的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