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谈谈马克思的资本范畴的三个基本点
刚刚,讲到了《读《资本论》需要搞懂的几个问题(1)——资本不是物》(今日头条:首发2023-11-14 13:58·吴海平2021)一文。文章强调了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文章引用列宁的话一一“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列宁的这句话,是我们理解《资本论》的一把钥匙。”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资本是一个多义词。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做事的凭借,守本分,牟取利益的凭借等等。
在经济学上,就是“牟取利益的凭借”这一普遍意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化。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区别:百度知道对资本的解读基本上反映了马克思的资本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资本的主要特征: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资本是一种支配权,对物的支配权。在资本主义逐渐是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后,也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无产者之后,这种对物的支配权就是资本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
要获得这种支配权,首先要求资本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资本是一种在古希腊奴隶制条件下就已经高度发达的经济范畴,单只是在近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才允许其获得这种统治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基本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本,是指生产要素: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劳务、土地、资本。资本是指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它是耐用品。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百度百科-资本)。
在本文中,我想讲马克思的资本范畴的三个基本点。
一,资本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什么是资本呢?
所谓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具体存在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看到,资本的第一重涵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以资本的具体形式存在的。
理解资本这一涵义,我们必须首先有明确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概念。
任何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当我们平常说到生产力时,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从生产力到社会生产力,使生产力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但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而言,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
事实上上,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具体区分为封建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等等个体性存在的。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结合的。如上所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作为资产者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简单地说,资本主义生产力,也就是资本的生产力。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两点:
当我们考察社会生产力的特点是,它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所有制为必要前提的。例如上面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即自由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作为资产者的资本生产的存在结合起来时,它就是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必要前提的,那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产者手中,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一无所有。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人是一无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点。这种基本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作为资本生产的特殊方式存在和发展的。这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要适应”观念是根本不同的。当我们考察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时,社会所有制是决定社会生产力结合方式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反过来,由什么生产力水平决定所有制形式。一种新的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出现,常常是由社会革命所决定,例如我国商鞅变革中封建社会所有制的形成,例如英国圈地运动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成,例如我们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成等等。
社会生产力的特点会随着社会所有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一点是不能理解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特点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以资本生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这种生产力的特点,是会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资产者被消灭,那它的生产主体就会由资产者转变为劳动者,因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资本生产的特殊结合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一句话,资本生产方式会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消失而同时消失。
二,资本是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什么是资本呢?
上面在归纳资本特征时讲到了两点: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运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第二篇专门讨论了货币是怎么转化为资本的,考察了简单商品流通过程如何转变为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在把资本的流通过程与商品的流通过程比较中,说明了商品流通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说明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内涵:
在商品流通中是为买而卖,以商品开始,通过货币中介,再回到商品:例如,我去把种的稻子卖了,再用卖稻子得到的钱去买需要的衣服,整个过程实际表现为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为质的区别;而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卖而买,开头和结束都是货币,例如,老板化钱请了工人和买相关材料机具制造出产品后再卖出,又变成了货币,整了过程实际表现为货币与货布的交换,表现为量的差别。资本的流通过程之所以会有意义,是因为投入的货币与回收的货币发生了量的差异.例如投入了100元,回收时变成了110元、120元。也就是说,在资本的流通中,原来预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还产生了增殖。正是有了这种增殖,所以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而这增殖的价值量,就是剩余价值。
“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时又在这种变换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扩大自己,价值作为这一过程的扩张着的主体,首先需要一个独立的形式,把自身的同一性确定下来。它只有在货币上才具有这种形式,因此,货币是每个价值增殖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在简单流通中,商品的价值在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对立中,至多取得了独立的货币形式,而在这里,商品的价值突然表现为一个处在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不仅如此。现在,它不是表示商品关系,而可以说同它自身发生私自关系。它作为原价值同作为剩余价值的自身区别开来,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而二者年龄相同,实际上只是同一个人。”
“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必须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而剩余价值只是这种运动中产生的增量。因此,没有资本的运动,也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在上面,我们明确了资本的概念和涵义。那资本家的概念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是这样来定义的: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子,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一一价值增殖一一是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家的基本概念,明白了必须在运动中来看待资本和剩余价值,也明白了资本家,只是那些能够执行资本职能的经营者才算是真正的资本家。
通过以上关于资本即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运动方式的知识的了解,我们就应该把资本理解为一种运动,即价值的自我增殖运动。这种运动必须要有合格的、或者说是规范的利益主体一一即人格化的资产者或资本所有者,而他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唯一动机”,或者说必然地具有剩余价值的贪欲。
在国营企业,也是建立的产权制度,但为什么缺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呢?为什么缺乏企业健康运行的经营机制呢?
原因就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是国营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国营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是不存在真正的价值运动的资本运动的主体的。国家不是具有“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的动机的人格化主体,主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也不是具有剩余价值贪欲的资本所有者。因此,虽然国营企业或公有制企业也建立了产权制度,但在企业内部却不存在真正的价值自我增殖运动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形式企业也有利润、成本等指标,但由于产权主体缺乏,它就如一辆没有动力系统的汽车,模样儿很好看,但却不能正常运行。
三,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运动形成的必要前提。
正如前面所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资本所以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是因为资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自我增殖的运动。更确切地说,资本是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那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劳动力商品化。
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资本才能存在,或者说只有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才有可能作为资本生产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为什么简单的商品流通形式转变为资本的流动形式,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呢?这是因为在市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即劳动力商品。相比于一般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形成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过程。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资本生产过程必然产生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有了增殖,货币本身因为有了增殖而转变为资本。
正如开头引文所谈到的,资本体现的是一种特殊关系,即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力的卖买关系。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产者,资产者按照一定的市场价格取得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然后,进入生产过程,劳动者的劳动就属于资方或企业所有了。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价格与劳动者劳动所实际创造的价值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值就是剩余价值。
记住,资本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资本是价值的自我增殖运动,这是在资本所有者主导、满足资本所有者的价值自我增殖运动。
认识马克思资本范畴的三要点,不仅对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私营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也是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的运动方式的基础。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