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探析——以《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为例

2023-03-16
作者:徐水华 杨泽光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文本依据

  马克思是否具有“资本的生产力”思想在学界存在着一定争议。为准确理解“资本的生产力”思想、还原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真实本意,必须回到马克思的原著,以文本作为依据和支撑。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明确提出并使用了“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概念。相关的语言文字穿插存在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当中,而在第二卷中,虽未直接出现“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提法,但却在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叙述中隐蕴地表达了“资本的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明确提出“资本的生产力”概念

  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概念,马克思首先于《关于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中提及,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阐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以较多的笔墨以及确证的语言使用了“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概念。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存在,这是由于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崩离析,劳动者只能以资本的附属物的状态存在,“是以他们聚集在作为他们生存的唯一基础的个别资本周围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生存条件下,资本构成了生存的主体和竞争的主体,全部的生产要素必须通过资本才能组合在一起。一切生产力的实现必须经由资本的参与,资本已然成了全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马克思认为“工人的联合”所带来的劳动的集体力量,表现为“资本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归根到底就是“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对此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劳动的生产力变为资本的生产力的这种现象,正如同商品的一般价值固定在货币上那般。

  但必须看到的是,马克思已经洞察到了“活动”原则之于“感性对象性”的重要性,经由此般萌芽之后宣告新哲学创立的马克思早已从一而终地在其思想深处贯穿着历史性的活动原则。就此而言,在这部手稿中,被马克思所指认的“资本的生产力”亦是存有历史限度的,这就意味着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资本不再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而沦为限制生产力的关系时,资本则会被历史毫不犹豫地摒弃。

(二)《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的生产力”的详细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致力于剖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公之于众的同时,探明了资本具有生产力的功能,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章节中作出了诸多关于“资本的生产力”的文本表述。其认为资本只是获取了物的表现形式,站在形式背后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雇佣关系,生产中由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悉数收入囊中,由此揭示出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此外,资本的生产过程还具备生产力的性质。资本家通过两种手段获取剩余价值,而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又有一定限度,所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资本家为延长相对剩余劳动时间,定将带来生产力的激增,所以资本为实现价值的增殖,不可避免地发展了生产力。

  具体而言,首先,资本主义生产以协作为始端,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阶段,资本就已经成了生产性的存在。马克思认为,“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资本把各个独立的劳动者集中起来使其进行协作生产,使其成为“社会工人”,由此造就了生产力的提高,这就使由协作提高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的提高。其次,“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达到一定的阶段,便催生了分工、机器的使用等生产手段。这种通过分工、机器以及科学进步造就的生产力的激增全部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最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有着相同的结局,自然的生产力属性也理所当然地被资本所控制,“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也体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总而言之,《资本论》第一卷为研究“资本生产力”思想提供了文本的支撑。

(三)《资本论》第二卷隐蕴着关于“资本的生产力”的思想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资本的生产力”虽未以直接的文字表述而出现,但其内涵意蕴从未离开过《资本论》的“舞台”。《资本论》第二卷的主题是对资本的流通运动过程进行考察。其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具有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力”,“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资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循环以及周转的过程方可达成其增殖的目的,并且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增殖速度成正比。这说明资本若想继续存在,必然一刻也不能停歇,不断地进行往复运动,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然而,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连续性得以实现则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生产的技术基础。如果资本的周转运动过程中断,那么资本将会停止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本身也将不复存在。资本的运动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所以为维持资本的运动,就要提高生产力。因此,资本作为“一种运动”蕴含着生产力的性质。

(四)《资本论》第三卷对“资本的生产力”的丰富表述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第三卷的中心议题,马克思在对其进行阐释论证时,对“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概念也予以说明。首先,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进行考察时,提到“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之一是榨取剩余价值,为实现这一旨趣,资产阶级不断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量又会伴随着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加,这样,增长的生产力被资产阶级所占有,劳动生产力的进步也就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提升。其次,马克思在级差地租中认为用瀑布作为动力的工厂生产出的超额利润,实际上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提高的生产力却被雇主所占有,所以劳动的生产力再次披上了资本的外衣。最后,在《第四十四章: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中,马克思用“追加资本的生产力降低时”来表示在土地上追加的投资的生产率降低。与此同时,在此章节的文本中还提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偿的自然力,像一切生产力一样,表现资本的生产力”。如上的种种表述,都证明了马克思具有“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思想。

二、马克思提出“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真实本意

  以上内容我们考证了马克思“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文本依据,那么,马克思提出“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真实本意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是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关键。通过研读发现,马克思提出这一概念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指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体性存在,具有驾驭其他生产力的力量;其二是指资本在历史发展和现实作用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在这种意义上,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一)“资本的生产力”是指资本驾驭其他生产力的力量或能力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资本主义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将生产资料牢牢握在手中,工人阶级“自由得一无所有”,与此相对应的是,劳动只能依附于资本而存在,资本则可凭借自身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成为竞争的主体、生产的主体以及支配雇佣劳动的力量。孙承叔教授认为,正是由于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体性,使资本成了驾驭其他生产力的力量。自启蒙运动以降,被指代意识之能动性的主体性被马克思运用到了“资本”的定义域中来阐明“资本的生产力”,质言之,与主体形而上学存有内在勾连的资本统御着商品社会一切对象性形式以及相关的生产关系,进而将经济领域内的统治力扩张至政治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以此占有了作为“客体”的生产力。正如有学者指出:“资本变成一个集合主体,它一门心思地想通过利润最大化而增殖自身。而且这种主体—对象一门心思地把人这种主体转换成单纯的工具。”

  第一,资本驾驭着集体生产力。资本主体凭借在经济领域中的权力使工人的劳动“既表现为他人的客体性(他人的财产),也表现为他人的主体性(资本的主体性)”。这种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拒绝的权力”,即拒绝无偿呈交剩余价值的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孤立的劳动者聚集在同样的生产过程中,服从一个共同的资本家的命令,使分散劳动转变为“协作劳动”。由此,协作既完成了对个人生产力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催生出了“集体的生产力”。资本正是凭借自身的主导性,无偿地将这种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转变为资本的生产力。第二,资本把对科技生产力的掌控权收入囊中,“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资本通过发展科技的手段来加强对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产力的激增。然而,科技若想真正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必须转化为诸如机器、技术等具体的生产力的要素形式。资本再次凭借其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毫不客气地吞并了本应属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第三,自然生产力也被资本所统治。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被资本家视为免费的存在,由此被毫无节制地引入资本主义的生产当中。资本以他的目的使用着自然资源,使自然生产力皈依于资本的统治。总而言之,“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集体生产力、科技生产力以及自然生产力无法脱离资本成为独立的存在,所以只能向在生产中具有主体性地位的资本所臣服,被资本所驾驭。

(二)“资本的生产力”意指在某种意义上资本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

  资本作为一种权力,无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现实作用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资本的出现,既带来了历史的进步,又招致了现实的真切变迁。于历史发展之维度而言,资本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因而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于马克思而言,历史的发展动力并不是哈贝马斯等人所说的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之上的交往理性,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资本不仅作为生产关系之存在,同时代表着一种生产力,资本“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在资本还未出现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财富等物质资源的易主,而资本的出现则创造了一种和平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是作为消费者和交换价值实现者与资本相对立,是作为货币所有者,作为货币,作为简单的流通中心与资本相对立”,由此,交换的出现抛出了一种文明的方式。资本全部的存在目的就是增殖,资本的出现点燃了人们致富的欲望。资本作为一种真切的现实力量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使封建社会的“野蛮”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不仅如此,马克思关于未来历史境遇的构想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是“现实历史运动”、是由资本主义这一“母体”孕育而出的真切图景,马克思正是在以资本为原则的“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并且共产主义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充分发挥资本、最终扬弃资本本身,也就是说,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力不仅切实推动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阶段,更为未来全新历史境界的开启提供了现实的力量。

  于现实力量之维度而言,资本的出现把一切要素整合进社会化大生产之中,并且“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由此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骤然提升,也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面对资本这种巨大力量所创造出的无数人间奇迹,马克思毫不吝啬地称赞资本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还要大的生产力。资本不仅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而且打破了传统世界,这是一种彻底的打破,击碎了原本所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传统世界的打破同时包含了对新世界的创造,资本按它自身的意愿建构出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世界。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类的生产普遍地、完全地依赖于自然,但是个人之间的生产并未产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资本的出现使生产者更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人的依赖”,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生产者不得不无偿地寻求对生产资料的依附。人们的生活世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变革。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统治力使劳动主体忽视了作为财富真正规定者的劳动,资本在政治领域中的操控权则掌握着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使“木头制成桌子”成为真理,使他们像崇拜上帝一般,开始产生了对自己亲自创造的商品、货币等财富象征物的极度景仰、崇拜,本应属于人的“主体性”被资本所僭越,人们的生活世界充斥着忙碌与单调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的资本能激荡起现实波澜壮阔的改变;更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存在的资本能使社会走向历史的更高文明阶段。

三、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力”的资本主义作用进行了辩证分析

  马克思手持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利器,辩证且精准地剖析了“资本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作用。马克思肯定了资本的生产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认为资本是近代的“以太”,其推动生产力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使文明之光照亮全球。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毫不留情地对由资本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一)肯定了“资本的生产力”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进作用

  对于“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不失偏颇地对其作用予以了高度肯定。第一,资本的出现创造出充盈的物质基础。资本的强大生产力属性使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财富快速聚集,进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不再始终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不再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为生存的奔波劳碌之上,而且使“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创造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即创造出了人们可以任意支配的自由时间,尽管这是属于小部分人的,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意义。第二,资本开辟出世界市场,拓展出普遍的社会交往,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本性使资本必须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由此资本打破了地理的疆界,世界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这种联系不仅停留在物质生产层面,而且还渗透到精神生产领域,“于是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将资本主义的文化与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三,资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为获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求科技的发展,然而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具有一定限度,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又主要依靠科技手段,所以资产阶级会尽一切努力来发展科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所服务。第四,资本的生产力为革命主体的生成提供了条件。一方面,资本造就的生产力跃迁是以劳动者被欺压和迫害的残酷现实为基础的,但其造就大量的剩余价值在时间层面意味着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出现,而自由时间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关键前提,这里就体现了一种可能,即社会总体层面的自由时间有可能成为个人获得发展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资本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招致了“生产劳动的科学化”,从而为人的主体性创造了“生成机制”。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唯一目的必然要求对生产方式不断革新,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趋科学化与社会化。这不仅使劳动者为适应劳动工具智能化的要求,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创造力等方面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而且资本带来的“普遍的社会交往”将使劳动者的情感与需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深刻揭露了“资本的生产力”的反人类反生态性

  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力”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催生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禁锢了人的发展,造成了“人本身片面化”;资本建设出一个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却也带来了自然界的恶化和蛮荒。

  一方面,资本的生产力沦为压迫人的力量。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个人主体通过利用外部自然以谋求自身发展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的阴霾笼罩之下,资本的生产力成了生产力的唯一表现形态,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生产力,均被资本的生产力所掩盖。本是作为主体本质力量体现的生产力,却沦为“资本的生产力”,走向了人的对立面,对人类主体施以压迫和残害,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由此,社会生产力的一切进步只能带来资本的富裕,而为工人增添的却只有贫困。另一方面,资本肆无忌惮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资本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将世间一切统统纳入到“有用”的体系之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仅仅被看作是无偿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再别无他用。资本主义生产为了利益大肆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一边无节制地掠夺着作为“一切财富源泉”的土地,另一边则将规模巨大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向河流与山川间倾倒。城市的脏乱与农村土地的贫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附属物。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