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三个王成原型背后的故事

2021-11-23
作者:陈辉 来源:bilibili

  影片《英雄儿女》公演后,出现了3个英雄王成的原型,分别是于树昌、杨根思、赵先有,那么他们谁是真正的王成原型呢?我们来分别述说。

  第一个原型是于树昌。1953年7月,志愿军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3年5月28日,夏季反攻战深夜开始。志愿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汉江以北向南朝鲜军第二、五、八师实行打击。

  当时,志愿军217团接到上级指示:组织一支85人的突击分队,夜半插入南朝鲜第二师守备的核心阵地8251高地。在这支小分队中,孙绍均担任队长,买荣彦担任副队长。这支小分队只要占领了这个阵地,就可以控制左右两侧敌军的阵地。团长指示,搞清地形,标明火力点位置,拂晓以前返回。

  半夜时分,小分队顺利插入敌后,全面占领了8251高地的主要位置。次日3时,敌军突然组织一个营实施了快速反击,小分队被缠住了。 志愿军烈士于树昌

  孙绍均让买荣彦带人撤退,买荣彦却坚持让队长撤退。在反复争了几次后,买荣彦只得服从命令,在炮火中带领10名战士撤离了高地。孙绍均则带领大部分战士和步话员于树昌留在了阵地上。

  买荣彦带着仅剩的5名战士在拂晓前回到团部,向团长报告了情况,也把战士们冒死绘制的火力点位置图交给了参谋长。团长把买荣彦留在了指挥部,命令他留在指挥部等消息,必要时和8251联系。

  中午时分,指挥部接到报告,8251高地的处境相当危险,战士伤亡很大,由于敌人炮火封锁,增援只能等到天黑以后。

  团长、政委和参谋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组织炮火,依靠于树昌的报告,掩护8251高地的战士们坚持到黄昏,等待增援。 于树昌的亲人在辨认英雄于树昌

  报话机里,一次次精准的报告,将8251高地上一场惨烈的坚守战记录了下来。

  8251高地上第一次传来了声音:“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

  买荣彦一下子就听出来是于树昌的声音。在随后的对话中,于树昌不断地和指挥部联系,报告高地上的敌情,指挥炮火进行准确打击。

  买荣彦回忆说,当时团长就坐在报话机旁,一根接一根地吸烟,静静地听着于树昌的报告。整个指挥所里,除了报话机的应答和呼叫声,没有其他声音。

  “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

  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再次呼叫:“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约三个排的敌人从2号、4号目标分三路向我们运动,快打2号和4号目标!”

  又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大叫:“打得好!打得好!天津二号,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开炮!大约一个连!”

  指挥部里,回荡着于树昌呐喊声,调动着我军的炮火,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所里也松了口气。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反攻又开始了。于树昌又开始呼叫:“8251呼叫,快向1号目标射击!敌人又上来一个连!快开炮!加空爆弹跟踪射击!快打!快打!”

  突然,步话机里一下子失去了于树昌的声音,整个指挥部安静下来。

  团长猛地站起来,从步话员手里抢过话筒:“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8251!8251!快回答!”

  1分钟、2分钟……5分钟过去了,于树昌还是没有回答。

  团长接着呼叫:“前沿观察所,8251阵地情况怎么样?”观察所回答:“8251出现大批敌人,手榴弹和爆破筒爆炸声此起彼伏,阵地可能失守了!”

  团长和另外一个步话员开始一齐呼叫:“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听到请回答。”

  不一会儿,报话机里响起了嗡嗡声,紧接着又传出了于树昌的声音:“我是8251!我是8251!”

  团长激动地说:“我是天津二号,刚才出现了什么情况?”

  于树昌回答:“刚才有几个敌人从山梁后边偷偷爬到了我的地堡边,我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了,顾不上呼叫。”

  团长问:“你还有多少弹药?”

  于树昌回答:“我这里只剩下一个重伤员,两箱手榴弹,两个爆破筒。”

  忽然,于树昌又提高声音,开始呼喊:“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敌人又上来一个连,目标0号,快开炮!”

  团长心疼地说:“8251,你要保持体力!”

  于树昌回答:“不要管我,快打击0号目标!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打!快打!”

  团长又问:“8251,你的地堡墙土有多厚?”

  于树昌着急地说:“天津二号不要问,快打!”

  团长焦急地继续问:“8251,敌人距离你有多远?”

  于树昌回答说:“70米,50米,30米……再近些!”

  整个指挥部里,回响着报话机里传出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担心阵地上的于树昌。

  突然,于树昌连代号也不用了,直接呼叫:“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

  团长急忙问:“于树昌你说什么?”

  于树昌高声呼叫:“团长!团长!敌人把我包围了,对着地堡打,向我开炮!”

  紧接着,报话机中留下一阵高呼:“敌人把我包围了,祖国万岁!向我开炮!”

  耳机里传来一阵爆炸声,随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我军密集的炮弹,在黄昏步兵反击前一直没有停止发射,敌人也始终没有在于树昌牺牲的阵地上站住脚。

  当黄昏来临,部队反攻上去之后,8251阵地上依然保持着白天激战的面貌,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于树昌的地堡,一半已经被炸塌,洞口有9具敌人的尸体。买荣彦和战友们在门旁找到了于树昌的遗体,他的手指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遗体的旁边,是被炮弹炸扁了的沾满血迹的报话机。

  由于于树昌手持报话机“向我开炮”英雄献身的情景与影片王成的战场情景十分相似。因此,于树昌被认为是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剧本创作者、后来的昆明军区文化部长毛烽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在朝鲜3年多的时间,参加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和上百起战斗。他生前这样回忆了创作王成形象时的情景: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我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巴金短篇《团圆》中没有任何表现刻画王复标的儿子王成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只有一句交待:“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后来,根据《志愿军一日》中于树昌“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丰富了王成的形象。

  当时,毛烽还查看大量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于树昌这样高喊“不要管我,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共有5位。毛烽再次拿起笔,很快便塑造了在4号阵地上孤胆坚守的王成形象:在大群敌人向自己扑来之时,他果敢地向部队高喊“向我开炮”!炮火中他手握爆破筒跳向山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王成的原型也包括英雄烈士于树昌”。毛烽做了这样的回忆。

  第二个原型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8岁的杨根思成了孤儿,10岁当了放牛娃,12岁随哥哥到上海,在资本家的地毯工厂做童工,后来地毯工厂关闭,他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 志愿军杨根思烈士

  1944年2月,杨根思加入新四军,成为老一团一营3连的一名战士。2月22日,参军后的杨根思首次参与作战,攻打伪军据点,他用长矛刺进了敌人的心脏,并缴获了第一杆枪。

  1945年6月上旬,杨根思奋勇当先,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为新四军开辟了进攻道路,被评选为团战斗模范、华东爆破大王,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杨根思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战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6年10月13日,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杨根思冒着国民党军严密火力封锁,连续三次运送拉雷,炸毁敌前沿阵地地堡,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齐村战斗中,杨根思连续爆破国民党守军碉堡群,炸毁敌旅部核心工事,保障部队迅速全歼齐村守敌,俘虏守敌一个排,立大功一次,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

  1948年底淮海战役,杨根思奉命率一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地摧毁一组暗堡群,歼敌一个排,战后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提拔为连长,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三连赴朝参战,他任3连连长。

  11月25日,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他们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8岁。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由于,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与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入敌群与美军同归于尽非常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王成的原型。

  第三个原型是赵先有。我刚当兵时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当时的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是张振川,他曾是65军代军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任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团长兼政委,他回忆了赵先有英勇牺牲的过程和巴金采访的过程。 志愿军赵先有烈士

  最后,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有已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向他汇报敌情。万分危急时刻,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听到了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尔后阵地沉静了。

  此时,张振川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后来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和刘顺武已与敌人同归于尽,二十多个敌人的尸体躺在他们面前。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有追记特等功;为6连的刘顺武追记一等功。赵先有所在连如今是“王成连”。 巴金入朝鲜采访时,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专向作家巴金介绍了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巴金便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又来到赵先有烈士所在的连队采访。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194师住了两个月多月,体验生活和采访,其中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与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吃、住在一处就20多天。

  张振川曾写过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有同志牺牲50周年》、《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英雄儿女”真正多》、《朝鲜战场逢巴金》等文章。 赵先有烈士墓碑

  张振川回忆说:“记得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开城前线,曾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深受感动,他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

  1991年,65集团军为宣传英雄事迹,决定在194师582团营区办公楼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英雄塑像,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撰写了800字的碑文,并请当时健在的巴金题词,巴金题写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1991年8月20日”。 巴金题词

  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后,巴金女儿李小林与前来取题词的赵先有所在团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说:“我把信交给父亲看了,他很高兴,父亲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编剧毛烽谈到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时激动地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电影里王成那样的英雄战士成千上万,时间会磨灭很多东西,但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

  综上所述,小说《团圆》里的王成原型有赵先有的成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后的王成原型来源于《志愿军一日》中的《向我开炮》,而记者笔下《向我开炮》的通讯,取自于于树昌“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因此,于树昌也是英雄王成的再现;毛烽、武兆堤创造王成形象时,也受到杨根思英雄事迹的启发,你看杨根思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与王成英勇献身的场面完全相同,因此,杨根思也是王成原型的组合人物之一。

  三个王成的原型都是志愿军英雄,王成就是志愿军英雄的化身,志愿军里有着无数个王成式的英雄,王成是志愿军群体英雄的象征。

  随着影片《英雄儿女》不断深入人心,又出现了两个王芳:一位叫柳岳继;另一位叫解秀梅。

  传说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在河南,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维红拜访了柳岳继老人。 志愿军女战士柳岳继

  柳岳继老人86岁,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柳岳继祖籍四川叙永,口音还带着家乡的味道。王维红从客厅墙面上取下一张老照片说:“那您给我们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好吗?您是不是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参加了。”柳岳继老人点着头说:“上甘岭战役43天,我全程都参加了”。

  柳岳继参军的时候还不满16周岁,参军那一年是1950年,她报考了军队文工团。1951年,柳岳继随军入朝。

  “我是第二批去朝鲜的。”老人说:“我们文工团在军部,经常见到首长秦基伟。”柳岳继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正是秦基伟。

  “当时领导派我们三个文艺战士到前线去慰问。”柳岳继说:“我和王子毅还有一位同志。”

  “我们到前线时候,上甘岭战役还没有开始。我们教战士们打快板、唱歌,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柳岳继说:“后来要打仗了,领导让我们回去。我们没有走,就留下来了,一直坚持了43天,直到战役结束。”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战役打响之后,柳岳继等三个文艺兵也参加了战斗,主要是负责救护伤员。在战斗的间隙,柳岳继为战友们缝被子、包饺子。柳岳继在朝鲜三年多,基本经历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参军五年的柳岳继转业到了河南。先后到过新乡、开封,后来又到了郑州。

  “那您怎么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呢?”记者问。柳岳继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郑州拍一个片子,有一个记者采访我。他说,别人都没有戴军功章,只有我戴了军功章,就单独采访了我。我讲了上甘岭战役,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女战士的故事,他写完文章让我改。记者写得很好,我没改动一个字。我只在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原型后来加了两个字‘之一’。王芳是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代表形象,并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都是王芳”。

  另一位王芳的解秀梅,1932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950年2月,18岁的解秀梅参加人民解放军。不久,战争爆发,她加入志愿军,随志愿军第68军经过18天的艰苦行军来到朝鲜战场。 志愿军一等功臣解秀梅

  解秀梅是文工队的女兵,从事战场鼓动工作,她经常和文工队的战友们穿过敌人炮火空袭的封锁线,深入到阵地前沿,奋不顾身地为战士们演唱各种节目,鼓舞战士们的作战士气。

  解秀梅不仅要做好宣传鼓舞工作,还要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甚至充当护士等。1951年11月,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个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解秀梅对伤员的护理尽心尽责,倾注了全部心血。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伤员冻伤严重,有伤员双脚冻得红肿,解秀梅也会毫不犹豫地把伤员一双冻坏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

  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遇到9架敌机的袭击。敌机在志愿军的病房附近狂轰滥炸,手术所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在护理员们的帮助下,伤员们都转移了,只剩下605团的一名重伤员排长李永华还没来得及转移,在手术所门口的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她在烟火中找到李永华后,没有任何犹豫,背起他就往外冲。突然一颗炸弹向她飞了过来,趴在李永华身上。李永华毫发无损,他却负了伤,胳膊上、手上鲜血直流。为此,志愿军68军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

  1952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团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作为志愿军文工团归国代表,解秀梅也荣幸到场。毛主席和解秀梅握手时,她突然扑到毛主席怀里,幸福地放声大哭……

  1952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两周年时,解秀梅随志愿军到平壤参加朝鲜召开的庆祝大会,她又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接见。

  由于解秀梅的经历与影片中的王芳相似,也被人们称为王芳的原型。解秀梅于1956年从部队转业在河北华兴印刷厂工作。

  柳岳继和解秀梅都有和王芳相同的经历,但与巴金小说《团圆》中的王芳和武兆堤、毛烽改编《英雄儿女》中的王芳都没有联系。

  现实中,志愿军里有数不清的王成原型,也有数不清的王芳原型,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都值得后人与艺术化的《英雄儿女》进行联想!都值得人们的敬仰!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