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是一部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海军的经典老电影。影片中,邓世昌坚决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奋力抵抗。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他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最终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这部电影生动展现了邓世昌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军的英勇与悲壮。
影片中邓世昌两次触怒李鸿章都是因为他承接威海百姓的抗日要求,第二次甚至被罢官赶出大厅。邓世昌选择团结渔民共同抗击倭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 邓世昌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信念。他深知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外敌的侵略,他选择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宁。
二、邓世昌认识到渔民作为海上生活的重要群体,他们熟悉海洋环境,具备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技能。团结渔民,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力量,还能更好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抗击倭寇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邓世昌也深知渔民们对于海洋的依赖和对于国家安全的关切。他们同样不愿意看到外敌侵犯自己的家园和利益。因此,团结渔民共同抗击倭寇,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还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抵抗行动更加有力。
那么,这种利国利民的行为为什么惹来李鸿章的大怒呢?
首先,邓世昌的行为虽然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在当时的官僚体制中,他可能没有遵循正常的军事指挥和行政程序。 这可能让李鸿章感到不满,因为李鸿章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他的立场和决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他可能需要考虑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外交关系,而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
另外,邓世昌的行为虽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敬仰,但在一些官员和保守势力看来,他的行为可能被视为对朝廷和上级的不敬和挑衅。
更重要的是邓世昌发动群众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和国民党当年片面的抗战,不敢发动群众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国民党。为什么不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呢?
一、国民党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内依靠政府和军队,对外寄希望于英美苏干涉。抗战一开始,蒋介石就曾幻想只要打几个胜仗,就可以引起国际干涉,他寄希望于苏联出兵,也寄希望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南京保卫战快失败之际,蒋介石就曾给斯大林打电报希望苏联出兵。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更是把依靠外援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强调中日战争“要随世界战争之总解决,始能获得真正的解决”,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力量,政治上投机、军事上消极,一方面抗战口号喊得震天响,另一方面前线部队却龟缩不动,“日军来了招架一下,日军退了袖手旁观”
二、国民党不但轻视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抗战中不仅害怕人民群众起来抗日,而且害怕人民群众一旦组织起来,将来会对国民党的剥削制度不利。在抗战期间欺压群众、搜刮群众,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张,有些地方甚至势如水火。如河南人民群众十分痛恨汤恩伯的部队,将汤恩伯部队列为与水灾、旱灾、蝗虫并列的河南四害之一。
当时存在国共两党对待人民群众根本态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的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并为其服务,虽然在抗日战争中中日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民党不可能改变其阶级属性,所以其采用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片面抗战也就不足为奇。
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的力量,在战略布局上,向敌后进军,开辟建立并大力建设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改善人民生活,将根据地建成持续抗战的战略堡垒;作战方针上,坚持“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通过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攻坚战的巧妙运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敌进行艰苦卓绝的较量,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今天,中国社会呈现出塌方式腐败,如果我们对反腐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就是在掩耳盗铃,大量贪腐现象的出现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单纯依靠纪检部门反腐,而不进行全民反腐,这与两次对日战争如出一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只要我们党在新时形势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走全民反腐的路线,最后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关乎于民族生死存亡的全民反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