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豕:诗文盛,长安亡——评《长安三万里》

2023-07-06 08:56:31 来源: 子夜呐喊公众号作者:白头豕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结尾把诗文和长安的关系彻底搞反了。

  事实上是:长安兴,诗文盛;诗文盛,长安亡。

  如果对历史理解到这一层,电影本来可以成为《大明劫》式的神作。可电影最后理解反了,吹捧诗文,就落到了最下乘。

  汉赋、唐诗宋词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也很喜欢。但诗文的兴盛背后都酝酿着亡国巨变的危机,这在正史记载中非常清楚,但不为大众所知。我们当代教育里对诗文的吹捧,是对中华文化的买椟还珠。这个道理不好讲清楚,我把电影里虚构的这个故事挪到当代大家就明白了。

  主角高适的祖辈是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的将军,葬在八宝山公墓。他还年轻时父亲在地方干部任上去世。年幼的高适不擅长读书学习,不想参加这个时代的高考公考,想要进京寻找祖辈的好友投献。

  半路上他偶遇了同龄人李白,这是一个富二代商人家的孩子,性格豪爽而且挥金如土,两人成为了好友。李白擅长这个时代最火的流行文化,那就是 Freestyle 说唱。每每在酒店喝得大醉时,只要有陪酒女用琵琶胡琴弹一个 beat, 李白就会诗信大发,当众 freestyle。他的作品才华横溢,饱受好评。

  有意思的是,李白也向往着做官,而且主要靠把作品投递给其他的高官,期望获得赏识,从而做官。

  大家看到问题所在了吗?即便抛开当代人进步的政治伦理,是不是也该问一句,诗文写得好,凭什么做官??更可怕的是,为什么这些诗文写得好的人,凭什么会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做官???

  这就要回归到诗文兴盛的时代本质了。中国的文化肇基于儒家,儒家的历史角色是把西周时仅由贵族主导的思想文化通过民间教授而平民化,核心是书(政治)、礼(外交),诗乐都是外围。可是春秋战国期间,政治主导权却牢牢把握在贵族手中,儒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眼看天下沉沦,食人肉,饮人血,甘之于刍豢。

  汉朝立国之后,因为种种政治因素,最核心的还是制衡六国旧贵族,建立了外儒内法的体制。选拔人才同时依靠推选和考试。考试以经学为科目,主题是政治和历史。这种公平选拔的合法性,在汉以后经过两千年的演进,不断的斗争,才成为我们当代最核心的社会伦理之一。

  贵族政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未消亡,与经学考试的斗争贯穿始终;只是随着时代进步,贵族政治也一直变化着形态来适应,在东汉、三国期间演变成门阀,经过南北朝化作世家,这种歪风邪气在唐朝最盛;是宋以后的儒学复兴才拨乱反正。

  而对于门阀世家这种贵族政治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 “合法性”,毕竟国学是以儒家为宗的。想当大官却没有个翰林、博士的名号,总觉得会被人看不起。可是贵族虽然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但纨绔子弟却不好学。这几乎是必然的,经、史的复杂学问在任何一个民族里都是极少人理解、热爱的领域,更何况 “采椽不斫”的讲义,和纨绔子弟们夜夜笙歌的生活现实差距又太远。

  最关键一点,贵族子弟凭什么去和寒门子弟比寒窗苦读呢?

  于是于是,贵族们为了在考试体制中制造出一种 “制度化的不公平”,显著地对贵族子弟有利,创造性地提出了 “综合素质”的理念。他们把诗词歌赋也纳入了公考的科目。诗词歌赋不仅是娱乐性极强的文化领域,贵族本身就很喜欢;更关键的原因在于 “贵”。它贵在:

  1.要有不事生产的娱乐时间

  2.要有伤冬悲秋的生活体验

  3.要有相互吹捧的创作环境

  4.要有昂贵的创作工具,还要有名师指教

从而作为一种文化领域,诗词歌赋显著地区分了贵族与寒门。将文艺才华列入公考的路径之一,整体上保障了贵族的 “特权”。

  当代文化闲人吹捧的所谓 “魏晋风骨”,翻开《世说新语》一看,大部分都是以玄妙性情自居的高人,再翻开正史你得吓一大跳,里面大多是主导了魏晋政治的高官要角。这些贵族们聚会,为了劝酒,甚至不惜一刀一个杀掉陪酒的美女;养一头奇牛的花费够养活几百个劳动者。

  等到得国不正、纵容士族的司马炎死去,东晋八王之乱一团浆糊,随后就是南北朝几百年的华夏陆沉,道统不绝如缕而已。而那些风骚一时的所谓名士里,有出一两个编草鞋的刘备、干农活的诸葛亮吗?

  而《长安三万里》里的所谓盛唐,就是门阀士族发展到鼎盛的结果。皇帝姓李,而家族却排不到第一,李世民本人居然为此耿耿于怀。武则天当权,就要急着修改士族排序,要把武家往前提。

  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成了世家的大难题。皇帝想要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却并不是 “天下贵族入吾朝中”。乃至于随着唐朝日渐腐朽,进士科居然要考诗文。大家能想象现在顶级公考,要大家创作一个说唱歌曲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诗极度地繁华起来了。唐诗兴盛的直接动机并不是文艺本身,而是与高官厚禄挂钩的富贵荣华。

  诗文的佼佼者并不都是世家贵族;但诗文领域绝大多数的一般水平者,更加不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长安三万里》里面甚至有一个场面,相当于厅部级的高官和皇亲国戚,在窑子雅座里看某国难民歌姬 跳舞,摆上一个木棍要求 每个人站上去轮流 60秒 freestyle, 唱不好的表演高台跳水。在场所有人以此为荣,以此为盛世——

  ——这样的时代,能不亡吗?

李白的人生经历,贯穿了唐朝衰亡的历史逻辑。李白的才华,让他在皇帝召开的酒池肉林宴会震惊全场,这并不是帝国如日中天的高光,而是山崩地裂之前的地闪。李白给贵妃作诗,让高力士脱靴,对他而言这个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帝国心口正中的巨大肿瘤上流出来的一滴艳若桃花的脓血。

  所以在安史之乱后,以韩愈为首出现了倡导散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将文学回归质朴,回归政治与思想。这是天下分崩离析之巨痛,才能总结出来的教训。

  有了以上的历史认知,看《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时 (抛开它虚构的历史人物关系不谈),我一直以为它要成为一个批判性的神作

  ——用一两个二创的历史人物串起唐朝诗文的兴盛,却又将背后腐朽的政治生态一览无余,最后让一个脚踏实地的庸才成为拯救国家的栋梁,更反衬出诗文兴盛背后贵族政治的垂死。

  结果它演到最后,也只是把高适和李白两个虚构角色的命运做了一番交织,显露出人生两种态度的高下之别。最多也就是人艺话剧版《李白》(有濮存昕主演)的主旨。

  可电影结尾那段台词,什么 “有诗词在就有长安在”,所有的逻辑都崩塌了,让整部电影都沦为垃圾。

电影里,高官显贵们在风月场写下千古名句时,我们看不到他们的锦绣衣服是谁织的,琼浆玉液是谁种的,亭台楼阁是谁建的。无数劳动者膏血铸就的繁华,最终只成就了几首诗

  同时正是这些劳动者,在长安几度遭遇兵灾,活在人间地狱中,受了一遍又一遍的折磨。那些歌颂繁华的诗文,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传抄;而那些填入沟壑之中、曝尸荒野,被鸟兽分食的活生生的人,却永远地被遗忘了。这样的历史观,第二次杀死了历史。

  请大家铭记这个道理:长安兴,诗文盛;诗文盛,长安亡。

  古今同理。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