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025-03-05 10:34:3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刘仓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在党的第二次历史转折时期,陈云协助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起草和通过,作出了独特贡献。陈云为什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同邓小平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科学评价毛泽东,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为什么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历史转折时期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成功解决这一战略问题,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长远影响和现实意义?陈云是运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笔者尝试从这些问题及其经验入手进行再探讨。

  一、历史追溯:“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旗帜”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陈云在评价毛泽东时也坚持了这个原则。

  (一)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领袖

  在中央苏区时期,陈云对毛泽东并不熟悉,“且听说是机会主义”;和毛泽东相识以后,感觉他“经验多”。在长征时期,通过比较土地革命战争的成败,陈云认为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领袖。1935年,陈云在莫斯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以一个被俘军医的口吻描述了对毛泽东的认识。其一,从人格魅力上说,毛泽东是谦虚、聪敏的。陈云说:“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同。”其二,从精神、意志、品质上说,毛泽东能与官兵同甘共苦。陈云写道:“欲问赤军何以能克服困难?我以为赤军中确有一些领袖,这些领袖,非但聪敏,且有才能。譬如朱德、毛泽东为赤军之首创者,在各省军队及南京军之不断围攻与物质条件如此困难情形之下,对战七八年,竞以少数赤军而组成现在几十万赤军,这确非易事。我觉得朱毛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其三,毛泽东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陈云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有“相当功绩”。而在民族存亡关头,共产党的领袖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如果国民党联共抗日,“则不仅日本不足惧,我中华民族亦将从此复兴矣!”“如果有人以为赤军甘心内战,不顾外患,这我觉不然。赤军领袖如朱毛、周恩来、林祖涵、徐特立等,均系极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参见《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8、90、91页。)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作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时指出:“我们党能够而且善于灵活、正确地领导国内战争。像毛泽东、朱德等军事领导人已经成熟起来。我们拥有一支真正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英勇无畏、为实现共产国际总路线而斗争的干部队伍。”(《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陈云对毛泽东的这些评价,为以后正确认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旗帜”

  延安时期,陈云曾三次向毛泽东请教:为什么像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这样有学问的人会犯错误?毛泽东回答说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并建议他学习哲学。于是,陈云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通过学习,陈云在“思想上的进步可以说发生了一个飞跃”。(参见《邓力群文集》第2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1943年,陈云在养病期间,十分重视学习毛泽东的著作、电报、电文以及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等工作方法。他“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当时陈云的体会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372页。)这是陈云著名的思想工作方法。

  经过革命实践的锻炼,陈云认为,毛泽东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外,还是中国革命的旗帜。1941年10月22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毛泽东是“军事天才”,认为“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旗帜”。(参见《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1942年元旦,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举行新年团拜会时,陈云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已二十多年,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有成功,有失败。现在看来,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就是毛泽东同志。”(邓力群:《回忆延安整风》,《延安整风以后》,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陈云认为,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经过延安整风,统一了全党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写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代表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经过革命实践的考炼,经过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经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认识,陈云认定,毛泽东是党、军队和人民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旗帜,这是历史的结论;而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正确思想;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这为他以后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准备了资料。

  二、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出历史性论证

  陈云提出增写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历史,以此来概括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1981年3月,陈云同邓力群的一次谈话内容,集中反映了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现在这些人在全国各个岗位上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第二,“毛泽东同志正确处理西安事变,并制定了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包括同国民党又联合、又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立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第三,“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倡学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第四,“毛泽东同志的一整套理论和政策,是总结了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的错误教训得出来的,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五,“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第284—285页。)

  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曾经提出“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旗帜”,是党、军队和人民的领袖。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对这个历史结论的论证,也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后来《决议》定稿对陈云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论述,体现了陈云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的独到见解与独特贡献。

三、经验总结:“我是共产党员,是实事求是的”

  陈云之所以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了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分清其功绩和错误,而如何看待领袖人物的错误,始终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陈云是如何看待毛泽东的错误的?

  (一)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领袖,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历史反映了党的历史,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关系到对党的评价。从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陈云的根本立场。他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变修、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件,最初也不是要搞那么大。(参见《陈云年谱》下卷,第237页。)这就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联系起来。陈云评价毛泽东的见解和做法,不仅捍卫了党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从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的角度,来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陈云的基本观点。他不是从局部的角度、暂时的观点来评价毛泽东,而是从全局观点、以党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来评价毛泽东,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评价领袖人物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二)立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是陈云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视角。在陈云看来,民主集中制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前进,否则,就会遭受挫折。是否贯彻民主集中制是陈云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切入点。

  陈云认为,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列宁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不断发展的。斯大林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等事件上作出重大贡献,但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给苏联党带来严重后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也是这样。从中共七大到建国初期,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很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而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也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结晶。在闭幕会上,陈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对于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对于党内安定团结,有重大意义。(参见《陈云文集》第3卷,第453页。)1979年1月,陈云在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党立于不败之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他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九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党是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处于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流砥柱。只要我们党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就有了保证。”(《陈云文选》第3卷,第242页。)

  可见,陈云并不是单就评价毛泽东而评价毛泽东,而是把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与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与党的建设联系起来,与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这种境界和思想,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没有丰富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没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眼界和战略思维,是难以做到的。

  (三)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评价毛泽东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党的功绩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1980年11月上旬,陈云在同胡乔木谈话时指出:“整个党中央是否可以说,毛主席的责任是主要的。党中央作为一个教训来说,有责任,没有坚决斗争。假如中央常委的人,除毛主席外都是彭德怀,那么局面会不会有所不同?应该作为一个党中央的集体,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陈云年谱》下卷,第260页。)

  陈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评价历史人物,十分注重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现在除了极少数反动分子以外,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讲我们的毛主席领导得好。但无论怎样,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是共产党。”如果个人在党领导下取得一点功劳,“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文选》第1卷,第293—294页。)陈云评价毛泽东和领袖人物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具体运用,显示了陈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

  陈云之所以能够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陈云学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得出的科学方法。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和方法评价毛泽东,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格境界。

  陈云是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站在中国社会进步的前列,来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这些宝贵思想、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刘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9〕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