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利剑高悬,“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正当其时。然而个别地方在执行中却出现偏差,将正常人情往来、商务交流与违规吃喝混为一谈,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此“一刀切”的扩大化操作,不仅背离了政策初衷,更在无形中窒息了社会应有的温度与活力。
违规吃喝之“规”,其核心在于“违规”——以公款满足私欲、借宴请输送利益、借吃喝编织关系网。政策锋芒所指,正是这些侵蚀公帑、败坏风气、滋生腐败的“局”。而不是正常的吃喝,禁止违规吃喝,不是禁止吃喝,禁止的规则是“违规”则禁。而正当的人情往来、同事小聚、商务洽谈,则属于社会交往的合理范畴。有报道,某地两部门工作人员因加班误餐,就近点了工作餐,却因金额是否“超标”引发争论。这般僵化执行,不仅消解了制度善意,更徒增无谓的摩擦与焦虑。违规吃喝整治,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明辨边界,是精准治理的基石。不要故弄玄虚,曲解政策的善意。
整治违规吃喝要警惕“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幽灵。形式主义如同寄生于政策肌体的病毒,每次政策出台,不知道有些地方是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官员“上纲上线”往往在运动式治理中悄然滋生。一些地方为规避责任风险,简单采取“不组织、不参与、不报销”的“三不”禁令,将正常公务、商务接待也一律打入冷宫。更有甚者,某地为防“违规”之嫌,竟要求民众婚宴菜单需提前报备审核,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宁左勿右”的粗暴逻辑,以机械合规取代实质判断,实则是懒政惰政的精致外衣,最终只会让政策效能大打折扣,消弭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治理违规吃喝,一定要有度,莫让“寒蝉效应”冻结人间烟火与产业活力。餐饮业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城市烟火气的“温度计”,正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当正常聚餐、商务宴请被过度敏感化,许多中小餐馆客流量明显下滑。这不仅关乎商家的生计存续,更牵动背后无数家庭的饭碗。同时,正常人情交往一旦动辄得咎,社会温情必然受损。节日里亲友间的一桌家常饭,同事退休时的一杯薄酒,若都笼罩在“违规”疑云之下,那社会赖以维系的信任与温情纽带,又将在何处安放?
哲木观察认为,治理违规吃喝,要杜绝执行中的偏差与异化,必须坚持精准思维。对违规吃喝的界定,应紧紧抓住“公权私用”、“利益勾兑”的实质特征,而非简单以地点、金额划线。执纪者既要坚守纪律的刚性,也要理解执行的柔性,确保每一分监督的力度都精准落在“违规”的要害处,而非波及无辜。唯有如此,才能既斩断觥筹交错中的利益链条,又守护好正常社会交往的温暖空间。精准执纪,方能释放治理效能。
刹住违规吃喝歪风,最终目标是涵养清正风气、维护社会公平。咱们老百姓举双手赞成,但切不可让政策在执行中异化为束缚正常交往的冰冷绳索。唯有在精准执纪中体现治理智慧,在明辨是非中守住人间温情,才能真正做到激浊扬清——既让违规者无处遁形,也让合规者安心吃饭,让纪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度在人间烟火中和谐共生。
纪律的刚性需要制度的骨骼支撑,而执行的柔性则要求治理中蕴含对人性温度的体察。切不可囫囵吞枣,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就不能“乱挥大锤”吃饭就战战兢兢,看似“积极作为”,实则是懒政思维下对政策的误读、整治要“精准”,得把“红线”、“绿灯”、“尺度”划清楚。当精准执纪成为共识,吃喝才能更舒畅,纪律与人情在人间烟火中才能和谐共生。
【文/清哲木,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