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聚光灯下被聚焦。喜欢占据舞台中央――他并不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或一举一动本身的意义,而在意他的付效应,也即“聚焦”或“舞台中央”。
关于这我有个理论,我以为追求“聚焦”或“舞台中央”来自人的本能,是一种生物学现象――至少三分之二来自生物学因素,另外三分之一来自后天的、社会人文的因素。
我在跟踪研究何祚庥老先生时,以儿童成长为例进行过分析――何祚庥身上的“聚焦效应”极其显著,无论他五十年代被人诟病“极左”,抑或如今被人标签为“极右”,其实对他都无所谓――他被人诟病“极左”(或“极左”过)但自己还反对“极左”呢,可他从未正面回应过人们对他的指责,他需要的是“聚焦”或“舞台中央”――也许他本人并不自知,还以为进行着一场“对事不对人”的宏大叙事呢。今天我对他批评的居多,事实上我对他许多言行还点赞过呢,特别在反对“伪气功”那阵子,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但他自己追求的确实是“聚焦”或“舞台中央”。
这个分析及证明并不复杂,用简单的回归工具就能做到量化――他这个人社会化程度很高,很容易收集数据,但我这里没法展开,毕竟好大一段文字,如须详解可参见《何祚庥“戏已演完却迟迟不肯谢幕”――“好为人师”天性使然》
――――【近传网络多篇“何祚庥与法LG缠斗”的内幕故事,以证明何祚庥的正能量――毕竟法LG在中国属于负形象,与之斗则正能量加分;本想再写一篇进行反驳,但这需要收集何祚庥的一贯言论和形象数据,这个需要时间,等一等。】――――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人确实喜欢聚光灯下被聚焦,喜欢占据舞台中央,并主要来自生物学原因,后天没调教好,只要自己“分寸”把握好就不必斤斤计较,比如我对周立波就持这个看法。
他就是靠舞台谋生的,“聚焦”与“舞台中心”是他的职业需求,对他而言需要的是把握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他职业一开始以“有文化的人演给有文化的人看”定位,这个并无不可,但他反复炒作终至社会反感,直到挑起“咖啡大蒜”之争,社会的反感达到极点,忍无可忍――记得那阵社会上一股“河南人是小偷”、“投资不过山海关”风,明显的有势力暗中操纵,挑起华人南北心里冲突;甚至当时的《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评论,提醒人们注意――这就是过了那个“度”,“分寸”没把握好,甚至还一度以政治性话题炒作,比如对中国海军造舰进行调侃嘲讽。
但总的来说,他的追求“聚焦”与“舞台中心”是他的职业需求,把握“分寸”即可,不必对他过于上纲上线;有些则不然,不仅仅“分寸”、“聚焦”、“舞台中心”诸如此类。应该有更深的内含,比如我对何祚庥的看法;他的话题大都涉政治性,容易卷起社会巨浪,并且他“院士”的特殊身份,其能量非周立波所及,不能以“分寸”、“聚焦”、“舞台中心”轻轻划过。
同样对曹德旺也是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最近李开复又上了热搜,原因是福耀科技大学校董会聘李开复为理事,这一聘引多方关注,掀起一股小小波澜。
李开复大家都熟悉,是个颇具争议性人物,经常引左右互怼,上热搜已不止一两回。我的看法,聘任并非不可,左右互怼是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只要在法律框架内即可;但是作为一所大学――并且福耀科技大学还一波三折,成立不易,理应小心为妙,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口舌。
我的观察,作为成功企业家的曹德旺颇具“舞台”缘,经常聚焦在聚光灯下,不但经营企业也从事慈善事业,既好评连连也争议不断。社会嘛就是个大剧场,不能因为这就畏首畏尾,该干还得干――谁说企业家不能干些别的事业?既使纯粹的喊响企业名声也并无不可,就算为企业打个广告,又何不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是我们华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但这一次不然,大学担当的是教书育人事业,承载的是千秋万代责任,父母省吃俭用把孩子交给你,就是把一辈子的期待交给你,与经营企业或从事慈善布施又不一样,要求更高。
福耀科技大学成立还没几天,风头已盖过国内所有大学,甚至直逼国外“贵族”大学,他聘用了一位知名大学的退休老校长王树国做福耀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但他上任还没几天《王树国语录》就在网络空间传疯了――教“怎样做人”、“怎样成为成功人士”的鸡汤文而已,《曹德旺语录》不甘相让,不仅鸡汤文教“怎样成为成功人士”,更是“传统”、“文化”、“哲学”、“宗教”一串串,更是直接封神――“福耀科技大学之父”俨然出现。
这个与曹德旺的个人风格是否有关?
我的观察有一点关系,但已走的有点远,国家把大学事业交给你手,偌大的事业你须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近日我读了几篇,都把目光聚焦在李开复,我看也得关注曹德旺这个人,他已剑走偏锋,如不吓阻一下后果难料,大学倒闭学生无着落经常耳闻,政府理应事先介入,社会更应小心为妙!
每个人都应学会保护自己,鸡汤文、聚焦、舞台中心全都小事一件,终身大事决不可托付给剑走偏锋之徒。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