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暗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360与百度、DeepSeek回答不一样!该咋办?
360AI的回答:
是
隐喻和暗喻是一回事。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百度AI的回答:
不是
隐喻与暗喻不是一回事?。隐喻和暗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在定义和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定义和区别
1隐喻: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中间不使用比喻词,或者使用“是”、“变成”等词语连接。例如:“他是祖国的花朵”?
2暗喻:暗喻也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中间使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等连接。例如:“孩子们像花朵一样茁壮成长”?
例子和区别
隐喻:他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为周围带来光明与温暖?
暗喻:她的眼眸宛如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神秘而迷人?
文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暗喻都可以用来生动地描述事物,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写景或咏物时,通过隐喻或暗喻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它们的喜爱或赞美?
DeepSeek的回答:
隐喻和暗喻并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们都是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含义。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隐喻(Metaphor)
定义:隐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直接将一个事物说成另一个事物,而不使用“像”或“如”这样的比喻词。
结构:通常是“A 是 B”的形式。
例子:时间就是金钱。他的心是石头。
暗喻(Simile)
定义:暗喻是一种通过使用“像”或“如”这样的比喻词来明确比较两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结构:通常是“A 像 B”或“A 如 B”的形式。
例子:她跑得如风一样快。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总结:
隐喻是直接的比喻,不借助比喻词,直接将一个事物说成另一个事物。
暗喻则使用“像”或“如”等比喻词来进行明确的比较。
因此,虽然两者都用于比喻和比较,但在表达方式和结构上有所不同。
×××××××××××××××××××××××××××××
看到了吗!如标题所问,360AI与百度AI、DeepSeek回答不一样!
360AI回答很干脆,隐喻和暗喻就是一回事;百度AI和DeepSeek认为不是一回事:隐喻使用“是”或者“变成”等词语连接,暗喻使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等连接。
×××××××××××××××××××××××××××××
这个问题很严重吗?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一致。
我是把他看作很严重,于是成就了我在红坛的一大主题,写过好几篇相关文章。
语言是什么?
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工具论),语言是工具,是人身体的延伸,好比一根棍子;另一种观点(本体论),语言是身体的一部分,就象手一样,棍子是手的延伸,他是工具,而手却是人的身体一部分。
索绪尔就持“语言本体论”――当然我们大部分中文教材都翻译为“语言符号论”。索绪尔被誉为“语言学领域的哥白尼”,当年他在语言学领域掀起的巨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
哥白尼是个低调的人,生前不发表任何文字,一生躲躲藏藏,躲在阁楼上研究,可是死后二十年他的著作却将整个基督教会掀翻,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巨震。
我这样把索绪尔和哥白尼做不恰当的联想,别无他法,我们界外人,弄不清“语言工具论”与“语言本体论”啥意思,心想他俩既使天大的差别,也只不过在语言学领域嘛,多大的浪就这么点水嘛!其实差大了,别无他法,我只能做此联想,以强调此事的巨大性和重要性。
我们中国人又隔了一层,语言总是要以文字来承载的,而中西方一个是表音文字,一个是象形文字,差了大了――特别在理解“索绪尔革命的意义”方面更加突出表现出来。
总之,“索绪尔革命的意义”在语言学领域,是非常专业的,确实少部分人理解,因为文字系统的不同,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又隔了一层。
有了以上这么一大段铺垫,我下面的表达就可轻松一点了!
关于“语言学”的问题,一个落在“道”的层面,一个落在“术”、“器”、“用”层面。这两个层面的不同理解,差别大了去了!所谓“道器之辩”我们老祖宗总是“咬牙切齿”跺着脚说出口的。
可是“道器之辩”是哲学俗语,具体意义必须具体化、实在化,我今天举这么个例子就是意在具体化和实在化,你每天叽里呱啦说的话,形容词呀,比喻呀,也许“所说的”不是“想说的”,这难道不够巨大和严重?这就是具体的“道”嘛。
×××××××××××××××××××××××××××××
我们每天论坛上争来吵去,有些不得已,该争该吵的还得去争去吵;但是有些,我们在争吵前确实需要思考一下,他是落在“道”的层面呢?或者“术”、“器”、“用”层面?
今天所提问题我曾思考过很久,年轻时就思考,买了一大摞参考书也无济于事,很大的拓扑学问题我都能解,可是“隐喻与暗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青丝到花白头却没有得到一个解!
可是谁会提这么个问题呢?压根儿想不到呀。
结识DeepSeek后成了好朋友,每天戏嘻,把那个问题输入进去看他咋回答的,也把360AI和百度AI也拉了进来,结果就看到上面那一幕。
我并不惊讶,一个直觉:再聪明的AI目前只是运行在“术”、“器”、“用”的层面,而人的思维和语言是运行在“道”的层面――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理论,再聪明的AU目前只能归一化在“术”、“器”、“用”上运行,而只有人有“道”、“器”二选――你没看见四个月大的宝宝,还没接触社会呢,妈妈说了同样一句语句,语气不一样,宝宝会愉悦写在脸上,或者憋嘴差不多流泪了――妈妈是用“心”在说话的,只有宝宝能读懂,只有人类能理解,机器和AI是读不懂的,再聪明智能也读不懂的。
这就是具体化了的“道器之辩”――只有我们人具有的天然本能,再聪明的AI不可能有的,以后不知道――以后你说同样一句话他有不同反应,那这个AI真具有人性了。
这就是他仨回答不一样后我的哲学思考。
×××××××××××××××××××××××××××××
我在红坛也经常发表这类文章,最近的一篇比如《两岸术语的统一,这项工作迟早也得做,不如早于政治统一先做起来》,2022年发表的。
谈了“术语异称”问题,我不认为他仅是语言问题,发生在我们民族族内的许多争吵现象,原因固然复杂,但是类似“术语异称”这样的“芝麻绿豆”般的问题经常推波助澜,很可能起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放大作用,而要厘清他必得“道器之辩”的哲学引领。
“隐喻与暗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以“道器之辩”观之绝非小问题,我举个例子(【注】):
“语言语义”也是欧洲哲人喜欢思考的问题,既使象“隐喻”这么个豆丁点的问题,从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可是谁曾想,直到三十多年前才有解,思考才有了“一锤定音”般的结论,两千多年的思考总算有了个确切的方向,人们的思考愈益达成“共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 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Lakoff)和美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ohnson)的合著,一九八○年发表的。
这本书我没读过,国内有许多译本,我读的是具体应用――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具体实例,我就读过一本用这个方法论解释中国语言中的“天”――结果胜读我以前读过的一百本。确也发现他是个全新的方法论,我读的那本一开篇就一百多个术语,全新的术语,一上来把你打懵了,你想偷懒跳过这一百多个全新术语,结果欲速不达,后面的东西根本没法读下去。
再怎样好的翻译,肯定也难免晦涩难懂,另个原因是刚才说的“我们中国人又隔了一层”――哪怕“差之毫厘”必也“谬以千里”,于是我要等我们中国人读了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自己也写一本,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
我等得及,反正我身体很好棒棒的,每两年去各大书店图书馆逛一次。
两千年前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思考的问题,也只有到了三十多年前刚有解答,我们这儿“隐喻”与“暗喻”混淆不清也算情有可原吧?人都没搞懂,你让AI去做???你真要他去做,你先得明白这个问题运行在“道”的层面还是“术”、“器”、“用”的层面――如果是后者,那到有点希望的,人做不到,AI也许能做到,如果在“道”的层面,那就休想了,人做不到的AI也休想做到。
总之,别以为豆丁点的事,早就不存在了,也许我们每天的思考,每天说出的话充满了“Bug”,也许他正是我们争来吵去的根由。
【注】
我们汉语的《语义学》充斥着“本义”、“引伸义”、“喻义(包括暗喻、明喻、隐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甚至还有“转义”等大概十几个,但其中有些就象本文所说那样的模糊不清,你让AI也摸不着北!从没达到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那样的结构清晰和高度。
究其原因,《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贯穿了“语言本体论”思想(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俩是否有意识的运用该思想?不得而知,事实上大部分人对于哲学的运用是“日用而不觉”的;比如莱考夫就认为隐喻不属于“纯语言”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而“认知”是《本体论》的重要领域),当然他们那儿也有贯穿了“语言工具论”思想的著作;事实上他们那从来就有“不对付”――你这么认为,我就偏不这么认为,与你“对着干”――《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就是这么一种“对着干”的思想产物。
我们这儿看似研究很多,术语一大串,但都是同质性的――甚至还你抄我我抄你,大家互相抄,甚至连“隐喻与暗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也回答不了,这个不能怪AI的;以我的认知水平,这些研究都是基于“语言工具论”的。
甚至我们的老祖宗这个问题也没完全搞清楚,结果传给我们了。
比如中国的“六书”说――他是说我们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或途径,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
然而事实上“假借”和“转注”不是新的造字法,不应纳入《文字学》范畴而是《语义学》范畴,“假借”是原有汉字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意义,赋予另外一个意义;“转注”两个汉字间意义的互相解释。
“六书”不应该是“六书”,而是“四书”。历史也不乏有人提出,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条,我们古人(包括我们今天)经常将“文字”的意义与“语言”的意义切分不清,经常搞混一起――西方这种情况好象不太严重,这可能表音文字系统与象形文字系统差别所在。
对不起!以上所论有点专业了,以“注”的形式放这儿吧,大家一起研究思考。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