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社会功能,它的根深植于思想文化之中,因此,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现代管理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都与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脉承关系,其中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决策就有着它的思想文化基础。认真学习研究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于提高领导者民主决策的自觉性和实践性是十分有益的。
一、“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之所以称之为“贵”就在于能自知者稀少,特别是领导者能做到自知就更不容易了。作为领导者在思想深处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自己比下属强的意识,虽然这种想法很少有人直接把它说出来,甚至问及于此也避而不答或矢口否认,但实际上这种“我是比他们强,不然怎会由我来领导”的意识又确实是存在的,不然的话就不会有那些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的现象了。“贵”的另一层含义在于“自知”有能使人“明”的价值。有谁不想使自己成为聪明的、高明的人呢?而能否成为“高明的人”取决于是不是能做到“自知”。诚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能够了解别人优劣长短的人仅仅是有智慧,而能够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才是最高明的。
这里“自知”是一个前提性的思想要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估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智慧的有限,那就根本想不到去发挥和利用众人的知识和智慧。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必须“知不知”,就是要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而惟有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加以弥补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二、“尽人之智”
在管理领域中,运用众人的知识和智慧来弥补决策者个人的不足,在中国古代哲人那里已早有明确地论述,《管子 九守》中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墨子 尚同》中说:“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心,助己思虑。”韩非则说得更为明确,更为恳切,《韩非子 八经》中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他们的话概括起来讲,就是反对仅仅凭借个人的智慧进行个人决策,而主张在决策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利用众人的智慧。
这些认识在古代是至理名言,在今天也仍然是真知酌见。现代决策学认为: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其高明之处不在于他挖掘自身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而在于他有效地激发和利用别人的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鉴于这样的认识认识现代管理中十分强调民主决策,强调参与决策,十分重视利用“外脑”进行决策。
三、“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出自孙子兵法,意思就是只有将军和士兵上下同心才能取得胜利。“上下同欲者胜”虽非致胜的唯一条件但却是根本的必要条件,它既是古代战争经验的结晶,也是共产党人的致胜法宝。毛主席早就说过:“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人民群众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上下同欲者胜”结合到现代管理上讲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使更多的人都能认识、了解、接受团体的方针政策、明确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从而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形成一种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战斗气势,这样就必定能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四、“一听而公会”
如果说前三点是民主决策的思想基础的话,那么“一听而公会”则是方法启示,是前三点的自然延伸,解决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众人的智慧。
韩非说:“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意思是:当遇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时,要先逐一听取众人的意见,经过综合分析以后再召集众人对综合意见进一步进行讨论。
如果不是这样,一开始就集中讨论,有人就会依附别人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责任感,出现一个责任扩散和无个性化的心理现象。决策实践证明,如果逐一单个征求意见,那么被征求者就得集中精力加以认真思考,讲出自己真实而完善的意见。而如果不进一步召集众人会同讨论,就不能对众人的想法进行整合、改进和筛选,就难以找到最具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所以说“一听而公会”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决策仍具有方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文/邓新顺,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