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4-12-02我发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改开前的贫富差距》一些内容作一些修正。为便于读者对照,修正的文字在“【】”扩号以内,《改开前的贫富差距》赘述在此引号外。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数据,这段时期是贫富差距最小的时期。此时50%最底层的人群(农民)收入是高于顶端1%人群的收入的,接近10%人群的收入。这是从1820年以来直到2023年为止,贫富差距最小的时期。”
2023年中国的两极分化已经不亚于美国,对此,请见我在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和乌有之乡的《经营性财富85%以上属极少数私人所有》、《就发改委某(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开意见》。
【此处有误。国务院关于2023年底各类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2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0.6万亿元。因此,国家拥有所有权的经营性资产是132.6万亿。2023年社会全部经营性资产是790万亿。国家拥有所有权的经营性资产占社会全部经营性资产的16.79%,而不是我在文中说的13.2%。所以,《经营性财富85%以上属极少数私人所有》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得修正为:经营性财富83.21%属极少数私人所有。】
本文我以我掌握的有限知识,仅就改开前1978年中国的贫富差别大体估计如下,以图对以上某文的论述加以应证。
照《1982年中国经济年鉴》VIII——7页,1978年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7452万,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总数2048万,两者总计有职工9500万,两者的年工资总数分别是469亿和100.2亿,两者总额是569.2亿,算下来,不包括个体从业人员,可能还有政府人员、军官和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这三类从业人员可能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职工年均工资是599元。算600元。
农业从业人员的年收入按以上的3分之1算,是200元。
同书VIII——4页,1978年总人口95809万,劳动者人数39856万,劳动者人数占总人口的41.6%。以2.5人有1人从业算,1978年城镇人口年均工资收入240元,农村80元。
1978年,城镇人口是11994万,占全国人口的12.52%。之所以城镇从业人员就有9500万,占城镇人口11994万的72.2%,是因为大量的城镇从业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按从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5分之1算,有城镇户口的城镇从业人员只有4798万,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0.5%。因此把没有城镇户口的城镇从业人员的家属算上,靠城镇从业收入生活的人口大约有14000万,占1978年全国人口的16.7%。
加上个体从业人员,可能还有政府人员、军官和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这四类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靠城镇收入生活的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
我仍以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是1.7比8.3算,城镇1,7个就从业人员1020元加农村8.3个从业人员1660元,是2680元。城镇和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年均收入是268元。由于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是1.7比8.3算,城镇人口的比重可能多算了点,算城镇和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年均收入是260元。以2.5人有1人从业算,城镇和农村全部人口人均年收入104元。
1957年反右前,毛泽东在一次讲话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这应是包括所有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的准团级以上干部。1956年以后,准团级,即17级以上干部一般就实行了“升官不发财”的政策,即官职提升了,行政级别从而工资待遇不再提升。因此这个“几十万”基本没有增加,到1978年,17级以上干部算50万。17级干部的月工资100元左右。级别高一级,干部的数量成几何级数减少。因此,估计50万17级以上干部的平均月工资大约是150元,年均收入1800元。加上17级以上干部家庭大多还有1个人在城镇从业,平均算有1个城镇从业人员,而且有比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高25%年均收入750元。从而这50万个家庭年均收入2550元,算2600元。50万个家庭总计250万人的年均收入520元。
【估计县团级是45万,地、厅、师级是4.5万,省级是0.45万,国家级——我指行政级别1到4级——查到的是:1级8人、2级6人、3级60人、4级60人,合计4级以上134人,总计是近50万。
5级至8级的人数无数据可查,我估计5级的200人,6级的400人,7级1000人,8级2900人,这样5级以下和8级以上为4500人,以与以上我估计的省级0.45万相符。注:这是指改开前,主要以1952年担任的职务为根据被授与的有县、团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不是指1956年以后“升官不发财”担任县团以上职务但没有相应行政级别的干部。
为了便于记算,此处的1人代表1万人:45人县级人均月工资120元(1952年及以前的正县级——县长和县委书记,是副师级,行政级别是13级,截止到改开前,月工资在成都市地区是140多不到150元元。因此,从17级到13级的县团级我估计成人均月工资120元),合计5400元;4.5人地级人均月工资160元(1952年及以前,正地、厅级是副军级,行政级别是10级,月工资在成都市地区月工资约200元。这里的地级,应是指地、厅、师级。因此,14级准师级到10级的地、厅、师级,我估计成人均月工资160元),720元;0.45人省级人均280元(省级是指从正军级9级到正省、正兵团级6级。并加上200人的准大区级),126元;0.0134人国家1级到4级人均月收入350元(改开前,1级、2级,除个别人外,都是拿的3级干部的工资.有于人数显著减少,按原人数我算人均月收入350元),4.73元。50人县团级以上干部总计月工资收入6250.7元。
这样50万以上县团级干部,人均125元。而我在文中估计的是150元,高出了我现估计的20%。所以,我的这个50万17级准团级以上干部人平均月工资150元应是多算了20%。但考虑到成都地区工资收入可能是全国工资收入偏低的地区,仍以此为准。
改开前,据我确切所知,17级以上干部,只有行政级别工资,而且,行政级别月工资超过100元的,连月工资在100元以下的干部和工人有的粮差等补贴都没有。办公地点在距家很远的工地指挥部的,每月与其他干部和工人一样,有15元的工地补贴。顺便指出,据我所知,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从局长——改开前该局属副省级单位,改开前的那位长征前就是红军团长的局党委书记行政级别是准兵团级,行政级别8级——到工人,出差费每天都是0.5元,即5角钱。现在,出差费,从工人到不同级别的干部的差距很大。更为奇怪的是,级别工资以外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补贴和奖金,而且占其收入的比重相当大。当年那些当官的没有诸如此类的收入。
顺便指出,撤大区的1954年前,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的前身,西南铁路局是正省级单位。撤大区归铁道部,铁二局为副省级单位,改开后铁二局为正厅级单位。但老干部享受的待遇以其行政级别为准,不受单位降级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由一穷二白到不断发展富裕所致。其它非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类似的情况不少。再过些年,象铁二局这样的企业,应当降成县级单位,降到乡镇级单位,中国就真正发达起来了。】
估计敎育、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月收入超过100元的也有50万,其家庭的年均收入与上相同,平均家庭人口数也以5人算,其家庭人口250万的年均收入也是520元。
【1952年定工资级别时,以上我估计的敎育、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月收入超过100元的也有50万,这里再加上文艺工作者。其人数我认为没有低估。如1级敎授,全国只有56人。我下乡的200多万的原西昌地区本地区所属单位,就没听说有1个拿160元月工资的知识分子。】
这样,1978年有500万人口,占1978年全国总人口的0.52%的年均收入是520元,是1978年我估算的城镇和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年均工资收入104元的5倍。
1952年以前根据担任的职务评的工资待遇的行政级别,15级正团级我记得在四川属4类工资区——到底是几类工资区记不太准——的成都市,1978年时是110左右;17级准团级在城都市不到100元;12级正师级160多元,9级正军级210多元。这里以军队来说的行政级别的工资,全都是指在非军队的干部行政级别的工资,不是指军人行政级别的工资,军队同等行政级别的工资要高一些。1978年行政级别正师级12级的,很多实际职务是正军甚至更高,其它行政级别的大多都是如此。因此,到1978年,中国当官的工资收入与城镇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之比并不高。但由于城乡差别大,而且农村人口占比很高,以全国人均收入算,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观点看,差别就高了。
算这500万人口年均享受的社会福利费用也是全国人均的5倍。
当时,生产资料基本上是公有制,对于占1978年全国总人口的0.52%的年均收人520月的这500万人,占生活资料大头的住房基本也是公有制的。
再以扩大人口占比近一倍算,估计1978年占人口1%的最富有者占有的国民生活资料的财富是全国人均的5倍左右。
【我以上的“再以扩大人口占比近一倍算”看来是错误的。因此,应当是0.52%人口的月均收入是全国99.48%人口人均收入的5倍。由于超过0.52%的那0.48%人口的月均收入是99%人口人均收入的可能3倍,那么,1%的人口人均收入是99%的4倍。但我仍估算为5倍。】
既1%的人口占有的国民财富在5%左右。由于农业人口的年均收入为城镇的3分之1,近90%的人口只占有财富的近30%,算29%。占农村人口57%,占全国人口50%的最贫困的的人口,占有的财富估计是近90%的农村人口占有财富的29%的3分之1,即占有近10%的财富,算9%。
以此估算,1978年占1%的最富有的人占有的社会生活资料的财富是50%最贫困人口的56%左右。
【1%的年均收人是全国99%人均收入的5倍。实际靠非农收入生活的农业人口应是全国人口的80%。80%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居民收入的55%,农民人均收入系数为0.69。20%的城镇人口占全国居民收入的45%,人均收入系数是2.25,那么,以此估算,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26倍。
因此,我以上“近90%的人口只占有财富的近30%,算29%”是错误的。应改成,80%的靠非城镇收入生活的农村人口的收入占全国居民收入的55%。
占农村人口一半、占全国人口40%的估计只占农村收入的3分之1。那么,改开前,这部分人占全国收入的18.3%,是占1%最富人口所占全国收入比重的3倍有多。与我《改开前的贫富差距》引用某文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数据,这段时期是贫富差距最小的时期。此时50%最底层的人群(农民)收入是高于顶端1%人群的收入的,接近10%人群的收入”,还要差距小些。】
以上估计可能谬误,望掌握相关权威数据的知识者批驳。
【以上修改后的估计可能谬误,望掌握相关权威数据的知识者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