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小姐到蒋小姐:人们为什么不再迷信精英神话?

2025-06-15 16:44:48 来源: 深耕纪作者:巴亦巴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2025年春夏之交,两起看似无关的新闻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了千层浪。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蒋雨融的演讲视频与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学生董某莹学历造假调查报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奇妙的共振。当这位青岛姑娘在哈佛讲台上用“守护人性”的演讲打动世界时,或许协和医院走廊里因学术不端被撤销学位和岗位的董某莹正在收拾个人物品。

  当然,笔者不是侦探,没有能力也不想去深扒少爷小姐们的学历、家世等等背景,笔者注意到的是,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和以往人们看到高学历人才就盲目膜拜、赞叹不同,现在的人们更关心的是“精英”们的学历是否真实,其后是否有利益交换等因素。这反映出当代打工人对精英认知的深刻裂变——曾经被人们奉为圭臬的“高学历=成功”的等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崩塌。

  这种集体性的怀疑并不是偶然,协和董某莹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学术殿堂里精心伪装的“拼爹游戏”。当调查组公布其伪造16学分医学预科课程、论文重复率超20%的造假细节时,打工人们愕然发现所谓"协和精英"的诞生,竟是建立在篡改成绩单、学术抄袭的沙丘之上。

  这种信任的崩塌折射出的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焦虑。在"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却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协和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圣地,其“4+4”试点班本应承载着培养跨学科医学领袖的使命,却沦为权钱交易的遮羞布。当董某莹外公被传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谣言四起时,公众对“学术世家”的想象已经突破理性边界,演变成集体情绪的宣泄口,在这种情况下,董小姐是不是院士的外孙女已经不重要了。

  而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台,本应是精英话语的殿堂,却成为检验社会情绪的一面镜子。蒋雨融的演讲文本堪称全球化精英话语的标本:非洲同学咨询中国洗衣机使用方法的轶事,地球村概念的复述,对人性共同体的呼吁。这种叙事策略在十年前或许能赢得满堂喝彩,但在2025年的舆论场却遭遇滑铁卢。

  这种话语失效本质上是精英身份认同的危机。纵观蒋雨融的成长轨迹:青岛重点中学、英国贵族高中、杜克大学本科、哈佛硕士,无疑构成了一条完美的精英上升通道,但她的自我呈现却与当下年轻人的现实生活相比显得尤为讽刺。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精英阶层引以为傲的全球化经历,正在被重新解构为“奢侈的全球化”:当普通青年为房贷焦虑时,精英子女的跨国教育经历更像是一种炫耀;当打工人面临“35岁危机”时,哈佛演讲台上的价值号召显得苍白无力。

  两起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实质是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的集体焦虑。蒋雨融的学费来源争议,将国际教育产业链的资本运作暴露在阳光下。根据网友的推算,蒋雨融每年7.5万至10.5万美元的哈佛学费,折合人民币超百万的教育投入,远远超出了中国中产家庭承受能力,更不用说底层普通家庭。当其声称“靠工作四年积蓄支付学费”时,公众的质疑其实已经不是针对她个人的诚信了,而是人们对阶级差异的清醒认知——金融行业的高薪岗位本就是精英再生产的环节,普通家庭子女难以企及。

  而此前董小姐事件更是容易将这种阶级焦虑推向了极致。协和“4+4”试点班本应是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却沦为特权阶层的“旋转门”。当普通医学生需要经历“5+3+X”的漫长规培时,董小姐们凭借家庭背景轻松跨越制度门槛。这种制度性不公,在医疗行业这个关乎生命健康的领域显得尤为刺目。公众的愤怒不仅针对个人舞弊,更是对“龙生龙凤生凤”阶级世袭的抗议。

  站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打工人们的社会认知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粗暴地对知识本身进行否定,而是对知识再生产的反思;不是对成功的嫉妒,而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从董小姐到蒋小姐,打工人的阶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随着打工人们逐渐破除对一个又一个“精英”的迷信,打工人们会逐渐意识到,不值得信任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精英,而是整个精英阶层!

  笔者也坚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只有当打工人的阶级意识开始穿透精英话语的迷雾时,真正的社会变革才有可能到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