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3亿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综合之前被执行的信息,其被执行总金额已超38亿余元。
又一家“中华老字号”要倒掉了。
长期以来,精英们污蔑毛泽东时代批孔毁掉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导致80年代的道德沦丧;连带被污蔑的,还有毛主席倡导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老字号”企业实行的公私合营政策。例如,在百度词条“狗不理包子铺”,赫然写着“公私合营,收归国营以后,一度质量低落,最近发还私营,包子又很受欢迎了”之类的颠倒黑白的说辞。
稍微了解一点“狗不理包子”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是多么的荒诞、无耻。本号在以前的文章曾经介绍过狗不理的这段历史,这里就不再赘述。
真实的历史是那些所谓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国民党治下纷纷濒临破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这些“老字号”才真正被发扬光大,闻名海内外。“王小泉”同样如此!
早在公私合营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曾指示过:“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进行过程中,抢救“老字号”是那时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张小泉品牌始创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以剪刀工艺闻名,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作为刀具界三大元老级品牌的张小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因战乱和经营不善濒临停业,多家分店和作坊各自为战,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严重下滑。
1956年,张小泉响应国家号召,与杭州的32家剪刀作坊合并,组建“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正式进入公私合营阶段。这一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家族式生产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实现了从私营手工业到国营企业的转型。
合营后,张小泉的生产技术、原料采购和销售渠道得到统一管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通过采用浙江龙泉优质钢材和传统锻制技艺,其剪刀质量在1950年代三次全国评比中均获第一名,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公私合营前,杭州有多家店铺使用“张小泉”招牌,导致品牌混乱。合营后,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将“张小泉近记”作为唯一正宗品牌,并对其剪刀锻制技艺进行系统性保护。1958年,工厂更名为“张小泉近记剪刀厂”,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标杆企业。
在国营体制下,张小泉不仅延续了剪刀核心产品,还拓展了家庭用剪、美容美发工具等品类。其产品被列为出口的重要商品,成为杭州乃至新中国轻工业的代表性品牌。
2000年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张小泉逐步从国营企业转型为股份制公司。2001年,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681.7万元,由富春控股集团旗下的杭州富泉投资有限公司和工会共同持股,实际控制权逐渐集中于张国标、张樟生等家族成员。
资本家的急功近利,为这一中华老字号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在房地产业高歌猛进的年代,张小泉的实际控制方富春控股集团大量投资物流、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导致资金链断裂。2022年因对外投资失败需承担连带责任,2023年又因关联企业融资提供股权质押担保,致使张小泉股份被冻结。
不仅如此,私有化改革之后,张小泉主业的质量也每况愈下,忙着赚快钱的资本家哪里会有什么工匠精神呢?
2022年7月,一名来自广州的消费者在使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出现了菜刀断裂的情况,但在其联系客服后对方却回应称“不建议使用刀具拍蒜”。
基于网友对“中式菜刀无法适应中国人做饭习惯”一事的质疑,张小泉这个看似科学的解释难以服众。7月18日,一则来自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的采访视频,将张小泉再一次推向了舆论风口。
一个打着“中华老字号”旗号的中式菜刀品牌,却挥刀指责消费者,并崇洋媚外把米其林奉为圭臬,夏乾良的态度很快在网络上引起众怒。
张小泉又于2023年2月和10月再度重蹈覆辙,因“拍蒜断刀”事件两次冲顶热搜,产品质量深受消费者质疑。
声称要“教育消费者”的张小泉很快被消费者教育,口碑与市场业绩双双下滑。
2023年11月8日,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的复核结果,张小泉股份公司被列为附条件通过(需按照当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
【文/子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