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西贡时刻”的美军撤出南越与“喀布尔时刻”的北约联军撤出阿富汗,“基辅时刻”的北约国家雇佣军有可能为了争夺撤出乌克兰的“优先权”而亮明自己的国际,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雇佣军有可能提前自脱“马甲”。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北约国家的雇佣兵与美军士兵接连从乌克兰战场撤离,甚至连招呼都没打一声。这一连串事件背后,透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乌克兰的抗争已走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而俄罗斯在战场上却越来越强势。2月1日,美国、英国、法国与波兰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的雇佣兵大批撤退,甚至有些北约士兵直接“跑路”,场面堪称狼狈不堪。
俄军第101独立步兵团成功控制了乌东地区的克雷姆斯科耶镇,紧接着又攻下了谢韦尔斯克东部的制高点上卡缅斯科耶村,这地方可是乌军在谢韦尔斯克的“东大门”。此外,俄军还攻入了库尔斯克地区的苏贾,直接撕开了乌军在该地区的防线,俄军的攻势正在一步步压缩乌克兰的生存空间。泽连斯基2月1日表示,俄罗斯的轰炸强度明显加大,尤其是俄军用165枚导弹与无人机袭击了乌克兰7个州的重要目标,导致多地爆炸,城市停电。这还没完,俄军还开始使用一千五百公斤炸弹、温压弹、云爆弹等威力巨大的武器。面对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乌克兰士兵的士气跌到了谷底,不少士兵为了保命选择了逃亡。
2月1日当天,美国有二十多名军事顾问从战场一线撤退,甚至连乌克兰方面都没提前通知。一旦美军带头撤退,北约其他国家也跟着扛不住了。英国至少五百多名雇佣兵逃离,法国有一千多名撤退,而波兰更是有两千多人选择了“认怂”。这些国家派遣了不少特种部队与雇佣兵到乌克兰撑场面,但现在看来,所谓的“支持”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北约看似是由三十多个国家组成的庞大联盟,但实际上核心力量还是美国。一旦美国不再发力,其他国家自然也撑不住。数据显示,北约的24个野战师与82个旅里,有超过一半是美国的部队,而装备更是70%来自美国。如果美国放手不管,北约其他国家几乎不可能独自撑下去。美国内部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特朗普对俄乌冲突发表了明确态度,认为这场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乌克兰已付出了超过百万的伤亡代价,根本不值得继续打下去。更有美国官员直接指出,乌克兰已没有能参军的年轻人了,未来谈判才是唯一的出路。
目前,北约各国的雇佣兵撤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美国的军事顾问也已逃离一线。俄罗斯在这一轮战斗中继续保持强大的攻势,不断蚕食乌克兰的防线。同时,美国内部多位政要已公开表示不再支持乌克兰继续战斗,甚至劝告其尽早谈判。乌克兰方面则试图通过警告与呼吁来挽回局面,但显然成效不大。
从种种迹象来看,北约内部已有裂痕,而乌克兰的抗争也在逐渐失去外部支持。俄乌冲突的发展正在朝着对俄罗斯有利的方向倾斜,而乌克兰在战场上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北约的撤退与乌克兰的困境让人觉得,战争真是没有赢家。背后最大的牺牲品,永远是那些普通老百姓。俄罗斯的强势进攻、乌克兰的节节败退,已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场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博弈。
两年前的盟友到现在却被劝告放弃抵抗,这种“现实主义”让人感到寒心。从北约的撤退来看,所谓的“团结”似乎也只是表面功夫。这场战争究竟还能持续多久?乌克兰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人表示愤怒,有人却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网友“大漠孤烟”说:“战争就是这样,谁也不想当炮灰。美国一撤,北约的底气也没了,接下来乌克兰该怎么熬下去?”网友“春风十里”评论:“北约国家的雇佣兵一跑,乌克兰就剩下孤军作战了。最可怕的是,连美国都不愿掺和了,这不就是告诉全世界乌克兰已输了吗?”网友“江南一叶”有点幽默:“美国这波操作真有意思,前脚喊着‘支持’,后脚转身就跑,乌克兰这盟友当得太惨了。”网友“清风明月”则显得比较愤怒:“战争的代价都是老百姓在承担,这些国家打着‘正义’的旗号,最后却都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现实。”总的来看,大家的评论里既有对乌克兰的同情,也有对北约国家的批评,更有人对俄罗斯的强势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
这场战争走到今天,很多事变得扑朔迷离。北约的撤退暴露了联盟内部的分裂,乌克兰的孤立无援则令人感到心酸。战争从来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当一个国家被推到前线作“棋子”时,结局往往注定是悲剧。这件事看似简单,背后却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美国之前不是一直高喊“支持乌克兰”吗?现在怎么突然就不管了?北约的撤退是不是早就计划好的?还有,乌克兰接下来该怎么办?继续抗争,还是接受谈判?2025年特朗普会见普京前夕CNN的报道如同猛然点亮一片乌克兰战场上的阴霾,曝光的北约士兵与雇佣兵的死亡人数让人不寒而栗。这些数字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更是揭示了冲突背后的惨烈真相。
西方媒体这次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但这篇报道的广度与细节,明显暴露了战争的恐怖本质。乌克兰已变成了西方雇佣兵的血腥战场。西方媒体为何在这个时刻发布这样的消息,值得探讨。欧洲国家普遍认为,这意味着特朗普要对乌克兰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减少对雇佣兵的依赖。无论背后的动机如何,这一举动必然会深刻影响整个冲突的局势。雇佣兵的命运跟金钱紧密相连。人们为了利益,将他们的生命置于险境。作为工具,雇佣兵在战斗中展现勇敢,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高额的代价。他们的付出常常被忽视,生命也因此变得廉价。战场上,鲜血与金钱交织,许多人忽略了这些背后的人性与故事。生存的选择往往在压力下变得艰难,每一次冲突都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乌克兰军队早已力不从心,士兵数量急剧减少。基辅方面为了维持战力,不惜重金从各地招募雇佣兵,采用“外籍填线”的方法。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雇佣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乌克兰,有的追求金钱,有的追求“正义”,但他们共同面对的却是严酷的战争现实。乌克兰的后送体系遭遇严重崩溃,造成了二次伤害的悲剧。医疗资源无法及时分配,伤员在急需救助时却陷入了无助的境地。这种混乱不仅让生命遭到威胁,还影响到了整个救援网络的效率,救人行动变得更加艰难。面对这一现状,医护人员面临极大的压力,不得不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艰难抉择,进一步加重了伤员的痛苦。整个局势令人担忧,急需改进与重建。伤员即使幸运地活下来,依然得面对乌克兰混乱的后送体系。战斗的激烈让救援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伤员常常要等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获取医疗援助,结果导致不少人失去生命。国际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西方雇佣兵重伤员的数量大幅上升,许多幸存者则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
英国退伍军人面临着技术与经验的浪费,这些曾在战场上为国家奉献的老兵如今在职场上却常常遭遇冷遇。他们有丰富的技能与经验,但在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这些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企业偏好年轻的工作人员,对老兵的能力视而不见,让他们在求职时倍感无奈。退伍军人所经历的挑战与障碍,凸显出社会在给予这部分群体支持时存在的不足。职业的空缺与对新知识的要求,使他们在适应中倍感艰辛,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大量英国退伍军人参与了这场战争,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荣耀”与“使命”。可现实残酷无情,俄军的先进无人机完全打乱了这些老兵的计划,让他们措手不及,许多人甚至来不及反应便遭到了击毙。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俄军无人机的饱和攻击使得所有英国老兵的战场经验变得毫无意义。
北约面临着挑战,内部的讨论犹如波澜起伏,反映出成员国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有人开始质疑北约的存在意义,这种声音在一些成员国间渐渐形成。军事首脑与外交官们频繁会晤,探讨如何应对新兴的安全威胁。这种局面促使各方重新审视北约的核心使命与战略部署。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在寻求加强自身防御能力的同时,也希望与其他盟国的合作更加紧密。对未来的摸索让北约面临着自我审视的时刻,如何适应快速变革的国际局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伤亡人数的不断上升,北约士兵在乌克兰的逃离现象愈发明显。战斗中出现的逃避与失踪情况屡见不鲜,这对北约在乌克兰的整体战斗表现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美国的立场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起初展现出全面的支持,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了战略上的收缩。这种转变不仅反映在外交政策上,许多领域的合作也受到影响。早期的积极参与,似乎预示着一种长久的承诺。如今,各项决策显示出对国内事务的关注明显增强,重心向内转移。国际舞台上的角色逐渐调整,显得更加谨慎与务实。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使得各国在与美国的关系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美国的立场变化在这场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毫不犹豫地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支持与援助。与此不同,特朗普执政时出现了谨慎的态度,更加注重美国自身的利益,逐步减少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且在派兵问题上显得更加谨慎。这也可能反映出为何西方媒体开始频繁报道雇佣兵阵亡的消息。俄乌战争发生在北约东扩的背景下,实质上是一场代理人战争。乌克兰在这场复杂博弈中充当了棋子,而西方,尤其是美国,才是背后的主导者。真正承受重大损失的,往往是那些被视为“炮灰”的雇佣兵。
乌克兰正面临着未来的挑战,战争尚未结束,但和平的希望依然在心中闪耀。无数家庭经历了失去与悲伤,但他们依旧坚守着重建的信念。生活在战火中的老百姓日复一日地努力恢复正常,孩子们在破败的街区追逐嬉戏,勇敢地面对现实。当地的艺术与文化也在渐渐复苏,创作者们用作品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人们开始共同探讨如何修复这些伤痕,重拾生活的意义,脚步缓慢,但每一步都向着希望的明天迈进。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经济几乎崩溃,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军事与经济的损失极为惨重。与和平的前景依然遥不可及,国际社会也在思考乌克兰何时能走出这场冲突的阴霾。
随着俄乌战争的升级,外籍雇佣兵的伤亡人数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据报道,2025年2月初已有多名北约雇佣兵在战场上阵亡。俄罗斯军队对待雇佣兵的态度十分明确:见一个杀一个,绝不手软。从英国的前陆军炮兵到格鲁吉亚的雇佣兵再到自称特种部队出身的哥伦比亚人,这些为金钱或信仰而战的战士们,在俄乌战场上纷纷遭遇了悲惨的结局。一名被俘的乌克兰士兵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曾在库拉霍沃近郊的乌克兰军队中遇到过十名哥伦比亚雇佣兵。这些雇佣兵自称曾在特种部队服役,退役后到乌克兰赚钱。但他们很快就只剩下一个人了,其他人都被打死了。这名士兵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战场上雇佣兵的悲惨命运。
在乌克兰的战场上,北约雇佣兵的存在一直都不是秘密。最近就有消息爆出,英国保守党前议员洛普雷斯蒂竟然也加入了乌克兰的雇佣兵队伍。这位前喜剧演员失去议员职位后似乎想通过在乌克兰的“英勇表现”来提升自己的声望,为战后的乌克兰大选铺路。但乌克兰战场的残酷现实是,雇佣兵的伤亡率居高不下,洛普雷斯蒂能否安然返回英国,着实令人担忧。事实上,不仅仅是洛普雷斯蒂这样的个例,前往乌克兰的雇佣兵数量一直都不在少数。有报道显示,仅从一名被击杀的美国雇佣兵身上发现的相机里,就能识别出至少十名来自北约国家的雇佣兵。这些雇佣兵中,不乏来自北约成员国的退役军人与特种部队成员。
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除了提供军事援助外,还秘密派遣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参战。这种做法既能为乌克兰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又能避免给人留下直接参战的印象。但雇佣兵参战并非没有风险。随着战事的持续,雇佣兵的伤亡数字也在不断攀升。这也使得一些国家开始对雇佣兵活动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芬兰在几十名雇佣兵阵亡后,外交部紧急通知不建议公民前往乌克兰充当雇佣兵并明确表示不会为在乌克兰受伤的芬兰雇佣兵提供后送救治服务。这无疑是一种与乌克兰撇清关系的做法,也反映出芬兰政府对雇佣兵惨重伤亡的担忧。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也对乌克兰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雇佣兵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俄罗斯驻法国大使表示,法国未阻止乌克兰驻法使馆招募雇佣兵,这一行为极为可耻。根据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法,各国明确禁止招募雇佣兵。法国国防部长勒科尔尼声称不能禁止法国人前往乌克兰参加战斗,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国政府对雇佣兵活动的默许态度。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是这样,比如阿根廷在俄方提出照会后迅速删除了乌克兰驻阿根廷大使馆发布的招募雇佣兵启事。雇佣兵现象的存在,无疑给乌克兰战场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些雇佣兵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乌克兰的战斗力,但他们的存在也加剧了战场的残酷与混乱。更重要的是雇佣兵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根本走向,北约通过雇佣兵的方式试图介入乌克兰局势,但这种方式对战局的影响很有限。
特朗普会见特朗普期间泽连斯基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因屈服于俄罗斯的要求而撤回对乌克兰的关键支持,乌克兰可能陷入“阿富汗2.0”式的危机。泽连斯基此番言论是对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与特朗普的回应。两人均认为,乌克兰短期内难以加入北约。上周奥斯汀明确表示,乌克兰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军事集团并收复所有被俄罗斯吞并的领土,这一目标“不切实际”。特朗普随后扬言,奥斯汀的观点“非常准确”并强调了莫斯科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立场。俄罗斯方面反复强调,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向其边境扩展,对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他们还将乌克兰的北约雄心视为持续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泽连斯基严厉批评特朗普政府在和谈前夕放弃关键立场的行为并在周一接受德国ARD公共广播公司的采访中,表达了对美国关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疑虑的不满。他强调:“我们不能轻率地将这个议题从谈判桌上撤下。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相信,没有人愿看到阿富汗2.0的悲剧再次上演。”泽连斯基敦促美国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补充道:“当有人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草率结束某事并迅速撤离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言论是在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会议的前一天发表的,会议上讨论了特朗普与普京直接会晤的可能性。
关于阿富汗撤军问题,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就已提出了这一计划,但该计划最终由他的继任者拜登在2021年付诸实施。那次撤军行动既混乱又仓促,导致美国支持的喀布尔政府迅速垮台,塔利班迅速接管政权。拜登因此次行动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有十三名美军士兵在这次行动中丧生,同时还有数千名与华盛顿结盟的阿富汗人被抛弃,特朗普会否重蹈拜登之覆辙?
【文/陈俊杰,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