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城乡二元化之“春飘”解构

2025-01-18 16:32:3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陈俊杰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迁徙,如果对照《Gone with the wind》,其译名《飘》较之于《随风而逝》似乎更为传神。2025年春运前夕央视“六公主”播出了《乱世佳人》,如果对照这部好莱坞大片里的“白富美”,同时见证中国特色城市化及其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国女性更多的是“灰姑娘”吧!2024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如何看待美国历史与美国社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如何面对战乱等灾难,读者或许能从《飘》中得到启示。

  同时见证中国特色城市化及其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国男性似乎更该留意“高富帅”艾斯利徘徊于陶乐庄园与亚特兰大木材厂之间的心路历程,如果你也属于“农二代”加“飘一代”的“凤凰男”,面对类似于梅兰妮的“傻白甜”会否也能像艾斯利那样顶住斯嘉丽的爱情攻势?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城乡二元化文学的代表作是哪一部?李湛冰的《漂泊的城市》,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路遥《平凡的世界》,梁鸿的《出梁庄记》……相比之下,好莱坞大片《乱世佳人》里的对比长镜头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不断穿插跟着斯嘉丽的父亲穿过陶乐庄园的大片土地。较之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与“农二代”加“飘一代”大迁徙如影随形的追捕“二王”等中国特色“严打”,美国特色内战对城乡二元化的解构当然更有视觉冲击力。《乱世佳人》长镜头里的内战到来之前的南方以种植业为核心产业,大片的田野、绿油油的草地,金色的阳光……色彩鲜明明媚,影调偏高调,充分展现了老南方在内战到来之前的安逸生活;另一组长镜头跟着斯嘉丽的身影从近景拉到全景,开阔的广场上密密麻麻地躺着一列列伤兵,斯嘉丽在其中艰难穿行,画面影调深沉,充分体现出悲伤、黑暗的氛围。“白富美”斯嘉丽经历了国破家亡,知友浴火重生为一个能抵挡风雨的“女强人”才有可能在乱世中活下去。《乱世佳人》里的“陶乐庄园危机”主题音乐总是附着在剧情中响起,每当陶乐庄园遭到侵犯都能固执地坚守其所承载的保卫家园的乡土情结。正如斯嘉丽的父亲教导的那样:“唯土地永存”。纵使灵魂之风何等热烈地吹向远方,陶乐庄园永远是斯嘉丽肉体的归宿而始终默默保护守护着斯嘉丽。斯嘉丽历经无数生离死别之后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心中最爱却覆水难收,回归陶乐庄园那片她曾守护的土地与孕育了她的家园之后,她对乡土难以割舍的眷恋在导演的远景镜头里亦然是无边的旷野与迟暮的黄昏倒映出斯嘉丽眺望远方的剪影。田地荒芜了,房子破败了,但篱笆还在,象征着领土的固存。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杈,但根依然深深的扎在土地中……就像漂泊于“最好的年纪”的斯嘉丽,经受住了千疮百孔,最终深深扎根于唯属于她的陶乐庄园。该片以斯嘉丽的面部特写镜头定格为结尾:仰头而望,美目含泪,脆弱却坚定地喃喃自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一刻,她似乎还是当初那个“傻白甜”,依然敢于奔向一切自己一时渴望到达的彼岸……从作者到导演都一定能换位思考中国特色春运!

  相比之下,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的《斯嘉丽》就像高鹗对《红楼梦》的狗尾续貂,尤其是违背了原著里的“唯土地永存”的价值取向。“巴特勒船长”,查尔斯顿港的买办,活跃于南北战争的投机商,怎么可能理解“唯土地永存”?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笔下,斯嘉丽信奉的是“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为它奉献、奋斗、牺牲的东西”,但因曾答应梅兰妮照顾好艾斯利及其子女而将木材厂交给艾斯利管理并善待其子女……一战前的美国还不是太开放,邻里街坊多有闲言碎语,对外却说“巴特勒船长”是出海远洋了,遇到海难后生死未卜……但在所谓的续作里,“巴特勒船长”去了伦敦,成天混迹在交际所里结识优雅端庄的贵族小姐,但每次轮到谈婚论嫁时都又能恢复谨慎理智。在英国期间,“巴特勒船长”结识了不少去过印度的殖民者,再次嗅到金钱的味道之后重操旧业倒卖军火、钻石与金银而东山再起了,就像贾宝玉饱经沧桑之后也有可能金榜题名封妻荫子……与此同时,斯嘉丽则在努力经营着陶乐庄园的农场,大力开发、积极改革……几年后电灯电话普及全国,也给农场带来了不少便利。斯嘉丽安装电话时结识的电话商是个犹太人,被斯嘉丽的精明能干吸引而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由于内战之后斯嘉丽变成了一个周旋于亚特兰大与陶乐庄园之间的“白富美”,她的追求者并不少。她将农场管理的井然有序,但仍明白自己还要与时俱进,带领自己的农场不断改良。电话商给她讲了很多来自北方的新闻、机器与城市化的生活,使她打开了新的视野并一度被电话商的儒雅吸引。“巴特勒船长”赚了一大笔钱回到纽约后却在内心深处多了一丝孤寂,何况“触景生情”而想到曾深深伤了他的心的那个女人与那片“伤心地”?几个月后,“巴特勒船长”又去了伦敦,为了抚平“情伤”而娶了一个年轻富有的贵族遗孀。她有别于斯嘉丽的桀骜与传统的英国女性而有着引人注目的新潮与妩媚。“巴特勒船长”带着这个新婚妻子回到美国,一年后又多了一个女儿。但在看到女儿的那一刻,“巴特勒船长”忽然想到了自己在陶乐庄园安葬的女儿,于是在女儿刚刚满月之后就匆匆回到了陶乐庄园,跑到女儿的墓前点燃了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时斯嘉丽恰好也来到了女儿墓前,而她明天就要跟那个电话商结婚了!斯嘉丽曾想过无数次与“巴特勒船长”重逢的场景,此时却是为之一惊,转而莞尔一笑……再次相逢,人成各,今非昨。但让资深读者难以释然的是,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笔下的斯嘉丽为了“巴特勒船长”而追到查尔斯顿港乃至其爱尔兰原籍,直至在一次英伦社交季舞会上与其“终成眷属”,就像高鹗笔下的贾宝玉最终再娶薛宝钗!诚然,悲剧远远比喜剧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女拳泛滥成灾的当今中美两国,如此“大团圆”也许能治好触及读者的抑郁症,但要讨好资深读者就太勉为其难了吧!

  回到春运这个话题,“广飘”、“深飘”、“港漂”……《飘》的译名曾被吹捧为“一字千金”,如果在这个字之前加上中国的某个沿海城市的简称呢?画蛇添足一文不值?但中国特色“乡愁”毕竟是中国特色乡土文学绕不过去的重要题材之一,何况“记得住乡愁”是2013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的“金句”之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在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的过程中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而保留农村的原始风貌,籍此传承文化与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此类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也强调了在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无论是从哪个城市回到哪个农村,“春飘”在绝大多数“农二代”加“飘一代”的中国特色“凤凰男”一定会对“唯土地永存”之类的信条有所共鸣吧!较之于二百年前破坏于“陶乐庄园”与亚特兰大之间的“农二代”加“飘一代”,当今美国的“艾斯利”不可能有“红脖子”那种美国特色春运的万斯式“乡愁”。较之于这个美国副总统的“伤痕文学”,某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笔下有过对中国特色“凤凰男”的精雕细刻吗?“观察者网”针对其《武汉日记》如是称:“方方和对手的冲突,主要不是什么左右之争,而是新旧之争,是两代人对于重大政治主题的感知的冲突,是情感和趣味的冲突。方方是成功的,但她的成功却是人文学科的失败。”较之于疫期“封城”,政治意义上的“封村”呢?2018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里有这么两段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思考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且看中国特色“凤凰男”之一“废柴先生”于2024年5月14日发表的《穷根难断》一文:“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穷孩子,从出生到高中之前没离开过县城所以没见过世面。第一次出远门是读大学的时候,初次踏入西安这个大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和好奇。周末同学带我去图书馆看书,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电梯,踏上电梯的那一刻我有点小紧张,心想会不会掉下去。到了四楼图书馆同学去看书,而我假装去卫生间又返回扶梯反复坐了两三个来回,只是为了满足我对这个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当时它就是我眼中最神奇的高科技!冬天看到同学穿着羽绒服,汗流浃背的,汗水湿透了羽绒服。那一刻,我惊呆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最保暖的衣服叫羽绒服!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整个冬季,我裹着一件厚厚的、手工缝制的棉袄,仿佛身披一座雪山。即便这样,冰冷的寒风依旧如刀割般穿透我的衣物,让我体验到寒冷的真谛。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冬天,我从未体验过因过热而汗流浃背的感觉。每到假期,条件好的同学都坐大巴回家,大巴车7-8个小时就可以到家,而我每次都会选择13-1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不仅仅因为绿皮火车票价不及大巴车三分之一,而且学生证可以半价。时常赶上春运,买不到坐票就站着回家。这些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见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只有我们真正见过,正真了解了,我们才有可能去尝试,去创新,去成功,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机会去亲眼看到,去亲身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梦想!毕业实习那年,在城中村租房住,想自己做饭买点猪油,转了好多地方都没买到,从小家里用的都是那种肥肉炼的猪油,我就奇怪了,难道西安人都不吃猪油吗?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人家用植物油,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做饭还可以用色拉油。最最可笑的我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看过的书不少,就去跟风一般去考公务员,前后考了九次,七次进入面试,因为性格内向,自卑而不善于表达,更不会展示自己,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短板的时候,想去报个培训班,提高一下自己的面试能力,每次面对高昂的培训费,打消了所有的念想。穷人的孩子多半还是穷,富人的孩子多半还是富人,穷人真的有根,虽然会有少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各种缘由逆天改命,那一定是少数人,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在记者的镜头里,中国特色“凤凰男”有过这样的特写吗?

新华社记者镜头里2017年湖南省花垣县溜豆村的农民工

  至于“农二代”加“飘一代”的中国特色“灰姑娘”,《随风而逝》里的“女强人”斯嘉丽与“萌妹子”梅兰妮哪个更值得效仿。该作本来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其作者将更多的笔触放在后方家庭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感受与体验,尤其是“白富美”们从战争爆发时的崇敬支持到失去亲人的悲痛而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斯嘉丽没有“女性味道”,即使她美丽动人魅力四射,因为她一直想做那个时代只有男人才能做的事。她下地摘棉花抛头露面做生意,周旋于黑人与白人、南方佬与北方佬等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间,她那看起来娇小的身躯里其实蕴含着足以让所有的男人胆战心惊的力量!但斯嘉丽的人设是矛盾的,被母亲良好教养的她骨子里却始终抹不掉父亲的豪爽不羁,这种矛盾促使她在保持自己淑女风范的同时也敢爱敢恨永不言弃。斯嘉丽的“真实”则是她于乱世之中却能保全自己与家人的根本原因,在19世纪那个对女性极为苛刻的年代,斯嘉丽对束缚女性的“纲常”嗤之以鼻而义无反顾地坚持自我,其勇敢叛逆与敢爱敢恨也是艾斯利与“巴特勒船长”都能爱上她的原因。斯嘉丽性格中为人称道的还有她的责任心,尽管她看起来嫌弃妹妹、忽视孩子、讨厌梅兰妮,但她没有一刻放弃过她们。即使是在那个雨夜,她一个人拖着产后奄奄一息的梅兰妮母子回陶乐庄园时也没忘自己答应过艾斯利照顾好梅兰妮。她将整个家庭的重担扛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为了家人的安稳生活而不择手段,但这一点也颇遭读者诟病。斯嘉丽与梅兰妮,自私与博爱、嫉妒与宽厚,一个没有力量而只有一颗心,一个永远都有力量却没心没肺,但她们始终都能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对斯嘉丽的人生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梅兰妮,她那颗永远温柔包容的心至少是给了斯嘉丽深处乱世的安全感。如果你是中国古代版“陶乐庄园”的男主人,呢会如何安置斯嘉丽与梅兰妮?让前者去当庄园的管家而娶后者为妻?当然,“农二代”加“飘一代”的中国特色“灰姑娘”若能穿越到中国古代版“陶乐庄园”当女主人则会不会让“巴特勒船长”去当庄园的管家而让后者“倒插门”!若要让“陶乐庄园”名副其实则阶级社会的偶婚制有必要被共产主义化乎?

  参考春运期间的“农二代”加“飘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面对制约因素制约有哪些?第一,劳力缺失。现在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多数是留守老人与妇女、儿童在家留守,俗称“三(妇女节)六(儿童节)九(老龄化)”,年轻人则不定期出外打工,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会选择“飘”在城市里。“无工不富”?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满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让所有的年轻一代在农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现阶段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第二,重工轻农。中国特色农本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而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加速了“农二代”加“飘一代”对农业的轻视,务农人员的流失由此而不断加速。第三,观念落后。农村之特性使然,人老之后不可能像城市职工那样都有退休金与保险等保障而只能靠儿女的孝心维持晚年的生活,老年人因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不得不生孩子但生了又越来越养不起。中国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就像一个隐形而强大的社会地雷……

  此类问题都会制约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减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像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尚未完成工业化,其南方农业区跟当今中国的乡土社会差不多。《小妇人》解锁了工业社会的女性独立之路,《飘》(这里不适合沿用《随风而逝》的主流译法)则演绎了农业社会的大女主。两种“女强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并存,中国现在工业化程度很高,但农业社会思想一时间仍难消退。《飘》记录了农业文明的浪漫舒缓随着工业化进程随风而逝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无情辗压,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反而只剩下“农二代”加“飘一代”的追忆与迷忙。“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为它奉献、奋斗、牺牲的东西”,这句话勇于描述中国人似乎更贴切。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农二代”加“飘一代”不可能个个都能适应。工业文明的好处是个人自由解放,就像《小妇人》的作者那样,因为纸媒普及能使智力劳动者获得经济独立;弊病是只能进不能退,一旦遭到风险(如经济危机)就有家破人亡之虞,琼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工业社会的成功则很少见。琼是出生于落魄的中产家庭,要不是生在北方工业区则不可能有机会熬出头。斯嘉丽是大地主的继续人,由于父母路线不一致而对爱情雾里看花。老爸是爱尔兰土财主,老妈是法国贵族,就像林黛玉配焦大,哪哪都不协调。斯嘉丽的性格根老爸相似,一直推崇老妈的贵族范儿而想也不想就迷上了艾斯利,因为农业区的社交圈子就那么大,除他之外别的都太像“地主家的傻儿子”了。其实她并不知道老爸本来是不喜欢当贵族的,他喜欢背着老妈跳栅栏,推崇老妈则只是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但生活里就难免格格不入了,所以她也不知道自以为喜欢的艾斯利其实也是跟她格格不入的。农业社会重道德而工业社会重效率,所以斯嘉丽的母亲开除了作风出问题的北方监工,黑奴效率低却跟主人感情深厚。绅士与淑女是不成文的标准,斯嘉丽杀伐决断必须假装斯文礼貌,“巴特勒船长”一有绯闻就被主流人群排挤了。农业时代的社会秩序用不着法律,整体和谐纯朴但个体有许多约束。被北方的工业文明冲击之后,陶乐庄园原来的礼义兼耻不堪一击,聪明人背叛农业思想而加入工业化浪潮,比如斯嘉丽与“巴特勒船长”继承了爱尔兰农民精神,一边经营农庄积累资本一边投资工厂,后期用不着农业支持工厂之时却始终没有放弃农庄,历经沉浮之后又回鬼农业区而认定“有地就有希望”,就像《一九四二》里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那个地主。琼则不掌握生产资料而只能靠出卖智力劳动为生,一旦失败就只能出卖体力谋生,而体力是最不抗风险的生产要素。所以《小妇人》的主流观念是通过婚姻生存,琼的妹妹同样有才并以婚姻做筹码,与当今中国社会女性“攀高枝”的本质逻辑殊途同归。斯嘉丽掌握了土地就等于掌握了最多的生产资料,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但农业思维以整体利益为重,农场遭到威胁时,她主动出卖自己与妹妹的婚姻以保住土地,生产资料才是立身之本。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是她与“巴特勒船长”的根本区别,后者很早就适应了工业社会模式,表面上如鱼得水但思想无所适从。从小在农业社会长就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农业思维,“巴特勒船长”喜欢斯嘉丽的关键就在于其顽强的农民精神。这个投机商早年离经叛道而不可能适应乡土社会,经历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阵痛之后才发现农业社会价值观早已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与艾斯利类似,率先发现工业文明是大势所趋但情感又离不开农业文明,所以拼命让女儿融入南方社会。如果习惯了工业文明则大可不必在乎这些,工业社会里“有钱就是爷”;艾斯利活在过去诗画田园的幻想中,一边以梅兰妮为精神支柱,一边又向往斯嘉丽的精气神。如此左右为难而纠结不堪,艾艾斯利越来越消极避世,但“巴特勒船长”的玩世不恭何尝不也是在逃避现实?梅兰妮则是斯嘉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农业文明的精华应对变革既不卑不亢又百折不挠,就像钗黛合一,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代表农业社会最优秀的传承却不排斥工业文明。坚守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而始终不渝,这才是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必由之路。陶乐庄园堪称斯嘉丽的精神力量之源,“民以食为天”,土地乃立身之本,无论时代如何变,中心思想不变,斯嘉丽的希望机根植于此。当代中国人都有农业时代的印象,过去的信仰崩塌了,但还有新质生产力值得追寻。

  “《飘》的文本细读:一部宏大精致的种族主义南方秽史”,作者署名为“北大飞”的这个标题显然对玛格丽特•米切尔敌意满满,但一度充斥广州火车站的黑人劳工还要不要再请回来?就像斯嘉丽争风吃醋于若干男人之间而始终对爱情不明就里,但其责任感始终如一。斯嘉丽血无情、骄矜自大,但对身边的朋友与家人始终是有极强的责任感的,从经营陶乐庄园到经营锯木厂都有一种“大家都在指望我”的使命感,这也是其个性中除了“超强适应能力”之外最有魅力的一点。梅兰妮在斯嘉丽的人生中如同“曙光”一般的存在,甚至足以取代其母亲艾伦的地位而成了其内心所有温柔的寄托。梅兰妮具备了几乎所有女性应有的闪光点,其善良甚至达到了“伟大”的程度,斯嘉丽则将因此而永远背负着罪恶的十字架。斯嘉丽具备强势直白、坦率真实的性格特质,做任何事都是雷厉风行且说一不二。变数不可逆转的现实是真的,但“再也回不去”的哀伤也是真的。南方种植园生活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一去不返。社会在进步,资本主义工业化为南部社会镀上了金边,但昔日的草木花香再也闻不到了,贵族心驰神往的田园牧歌被资本家淹没进了都市喧嚣里。“那悠悠的岁月,温馨、宁静的乡间黄昏!从庄园的屋宇里时高时低传来阵阵笑声!那时的生活真是金光灿烂,充满温情。想到明天的一切均在料想之中,心中有多么快慰!我怎能对你否认这一切?”连自私自利的:“巴特勒船长”都愿为之奋战的一切美好也逝去了,我们岂能无情地以“时代在进步”之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敷衍地解释《飘》里的人物与作者本人的“红楼梦”式怀旧?我们不妨将《飘》视为历史书来读,直至洞若观火20世纪初的美国城乡经历的巨变;不妨将《飘》视为励志书来读,深入感受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充满反叛精神的女性力量;不妨将《飘》视为成功学来读,切身感受斯嘉丽·奥哈拉的“变色龙处世哲学”;不妨将《飘》视为文学经典来读,换位思考隐藏在犀利故事之下的“时代的哀伤”,唯独不宜只将其视为爱情小说来读。艾斯利当然会被淹没在都市喧嚣中,但“巴特勒船长”的去向呢?

  拼搏如斯佳丽,优柔如艾斯利,自由如“巴特勒船长”,神圣如梅兰妮,甚至堕落如沃特林,各种看似矛盾的个体其实都有可能殊途同归。《飘》至少刻画了三对殊途同归的人设:“不同意浪潮中”与艾斯利,同为南方贵族,传统的荣誉与责任是他们的共同的追求与归宿;斯佳丽与沃特林,精明而干脆,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择手段;梅兰妮与埃伦,像《悲惨世界》的卞福汝主教一样有着高尚圣洁的心灵,只是境遇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梅兰妮似乎是《飘》里最超脱的形象,也显然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但她也是有牵挂的,其他人就更不能逃离命运的牵绊了。我们都像在空中飞舞的风筝,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跌落半空的也有断线而去的,但大家的归宿永远都是土地。艾斯利就像斯佳丽这只风筝的线,陶乐庄园则是她的最佳着陆点。艾斯利也是梅兰妮的线,但其着陆点广博而宏大。“巴特勒船长”的线是斯佳丽也好波妮也罢,其最佳着陆点无疑是流浪的尽头,“到了我这个年纪,开始看重年轻时随意抛弃的东西。家族啊、名誉啊、保障啊、祖宗啊之类。我想重温一番过去熟悉的东西,比如故作体面的乏味,安定体面的日子,真正文雅的风度,早年身处其间却没有悟出这种日子悠闲的魅力——匀称完美,就像一件希腊艺术品”。类似于“巴特勒船长”,艾斯利的最佳着陆点是“过去的好时光。”中国特色“农二代”加“飘一代”们,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牵扯不断?将来又会是什么将我们囊入怀中?

  从郭沫若的《黑奴吁天录》到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从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到方方的《软埋》,东西方各色“伤痕文学”殊途同归乎?

【文/陈俊杰,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